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 9787516136768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 9787516136768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著
圖書標籤:
  • 孔廟
  • 國子監
  • 教育史
  • 中國古代教育
  • 學術研究
  • 曆史文化
  • 社會科學
  • 文化遺産
  •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晚鞦畫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36768
商品編碼:2800621613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

定價:85.00元

作者: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6136768

字數:

頁碼:36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的高學府兼具管理國傢教育職能,也是皇帝臨雍講學及進士釋褐簪花的重要場所。這兩座古樸莊嚴的古建築群,凝聚瞭五韆年中華文明史的精華——儒傢文化和經學思想,薈萃瞭中國乃至世界上曆史為悠久的教育範式——太學教育和科舉製度,她雖古而不固,經世而不遷,曆久而彌新。《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共分五個專題,即:孔廟國子監研究、儒傢思想研究、博物館學研究、專題研究、博物館探索與實踐,共33篇文章。

目錄


孔廟 國子監研究
元代國子祭酒——許衡
北京孔廟大成殿清代皇帝禦製匾聯考辨
北京國子監始建時間辨正
景泰五年進士題名碑考略
清代颱灣文進士官職變化考察
《後漢書·黨錮傳》太學生“三萬餘人”考辨
孔廟、國子監民國時期狀況綜述(一)
民國期間孔廟國子監的對外開放與管理使用
明世宗修訂釋奠禮及其影響
《禦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碑文史證
淺議石刻文物破壞中的人為因素

儒傢思想研究
孔子生平思想述略
紀念孔子,漫談教育
孟子性善的社會價值論研究
項安世易學思想的具體特點與曆史貢獻
儒服與“古言服”考
君子之道費而隱——《中庸》:從天道信仰到社會教化
“政教”與“本末”——“四書”係統與“五經”係統之
分際芻議
孔子的教育觀和文化觀
《論語集解》何晏注之思想新探

博物館學研究
小展廳如何容納官德文化大展覽
關於《大哉孔子》展覽改陳工作的一些思考
淺談博物館文物庫房的建築設計理念
淺論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的消防工作

專題研究
淺議京劇衣箱的規製與保護——以首博馬連良戲裝為例
文廟欞星門略考
略論北宋前期循吏的積極作用
北京先蠶壇建築調查
進士趣事(六)
說說拓碑

博物館探索與實踐
找準思路攻堅剋難——建設中國夢從我做起
成賢國學館禮儀實踐——重陽節敬老
“美加行”——巡展手記
2013年大事記
徵稿啓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京城文脈:明清時期北京的學術與教育》 本書以明清兩代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為視角,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北京地區的學術流派、教育機構、知識傳播以及與宮廷、官僚體係的互動關係。作者從多角度、多層麵剖析瞭北京獨特的學術生態,力圖展現其作為中國古代後期學術與教育發展重鎮的地位和影響。 一、 宮廷學術與官方教育的交織 明清兩朝,北京不僅是皇權所在地,更是國傢學術與教育的最高殿堂。本書首先聚焦於宮廷學術的運作,如內廷的經筵講學、秘書機構的文獻編纂,以及皇帝對學術的倡導與影響。同時,本書也將深入分析作為國傢最高學府的國子監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與演變。國子監的設置、課程、師資、生員構成,以及其在人纔選拔、學術研究、禮儀教化等方麵的功能,都將在書中得到詳細的闡述。我們將追溯國子監從早期機構的建立、製度的完善,到後期麵臨的挑戰與改革,揭示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士人階層的學術追求與群體活動 除瞭官方層麵,本書還將重點關注北京地區活躍的士人階層。明清時期,大量舉人、進士、翰林等官員以及未仕的文人聚集於京師,他們不僅在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的活躍分子。本書將考察這些士人如何在京城建立自己的學術社群,例如各種書院、會館、學社的興起。我們將分析這些社群的組織形式、學術旨趣、研究對象,以及它們在知識的傳承、創新與傳播中扮演的角色。通過對士人群體活動的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明清北京學術的生命力及其多樣性。 三、 知識的生産、傳播與流通 北京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必然是知識生産、傳播和流通的樞紐。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時期北京的齣版業狀況,包括刻書坊的分布、齣版的書籍類型、以及書籍的發行與銷售情況。我們將分析各種官方刊物、私傢著述、以及譯介書籍在北京的流通路徑,從而理解知識是如何被製造、復製和擴散的。此外,本書還將關注北京的藏書文化,從官藏、私藏到寺院藏書,分析這些藏書的規模、內容以及它們對學術研究的支撐作用。 四、 學術流派與思想爭鳴 明清北京雲集瞭來自全國各地的思想傢和學者,他們的思想在這裏碰撞、交流,並逐漸形成或影響瞭各地重要的學術流派。本書將梳理明清時期在北京活躍的重要學術思潮,如宋明理學的繼承與發展、乾嘉學派的興起、以及其他新興的學術觀點。我們將考察這些學派的代錶人物、核心觀點、研究方法,以及他們在京師的活動與影響。通過對學術流派的深入剖析,可以展現明清北京作為思想爭鳴和學術創新重要場所的特質。 五、 傳統與現代的轉型:潛在的學術前沿 最後,本書也將審視明清北京的學術與教育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挑戰與調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西方文明的傳入,中國傳統的學術體係和教育模式也開始經曆前所未有的衝擊。本書將探討在這一轉型時期,北京的學術界和教育界是如何應對的,以及由此引發的新思想、新學術的萌芽。通過對這一過渡時期的考察,可以為理解中國近代學術的轉型提供重要的曆史背景。 總而言之,《京城文脈:明清時期北京的學術與教育》旨在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展現明清北京在中國古代學術與教育發展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輝煌成就。本書不僅是對曆史文獻的梳理,更是對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態的生動描繪。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研究視野的開闊和學術深度的挖掘。它不僅僅局限於對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特定機構的考察,而是將孔廟和國子監置於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士”階層在國子監的命運的研究。作者探討瞭國子監如何塑造瞭古代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以及他們如何在接受國傢教育的同時,保持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曆史研究更具溫度和現實意義。我曾一度認為,古代的讀書人都是循規蹈矩的,但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纔意識到,即便是在高度集權的官僚體製下,依然存在著許多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靈魂。

評分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這部作品,在我看來,是對中國古代教育史研究的一次迴顧與展望。它既繼承瞭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在某些方麵提齣瞭新的見解。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國子監的“開放性”與“封閉性”的辯證討論。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國子監描繪成一個與世隔絕的象牙塔,而是通過大量史料,揭示瞭它在不同時期與社會各階層、與民間教育之間存在的復雜互動。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教育製度的實際運作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曾以為,國子監的監生都是天之驕子,但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纔意識到,他們也麵臨著來自社會各方麵的壓力和挑戰,他們的命運也並非一成不變。

評分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文教體製的絕佳平颱。其中關於孔廟作為教育象徵的意義,以及其與國子監在祭祀、尊師重道等方麵的互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非僅僅將孔廟和國子監看作兩個孤立的實體,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宏大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揭示瞭它們在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祭祀”這一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文化邏輯和政治意圖的分析。作者通過對曆代祭孔儀式、禮儀的細緻考證,揭示瞭這種儀式如何被用來凝聚人心、確立權威,以及如何象徵性地將國傢治理與儒傢道德相結閤。這種跨學科的研究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無限可能。

評分

《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這部作品,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運用,讓我欽佩不已。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古代監生考試製度的細節所吸引。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考試形式、考試內容、乃至監生作弊手段的細緻考證,生動地再現瞭古代科舉製度下,國子監作為選拔人纔的重要關口所扮演的角色。我曾為那些能夠通過層層選拔的學子們感到由衷的敬佩,也曾為那些名落孫山的學子們感到一絲惋惜。這種對曆史細節的關注,讓我看到瞭古代社會對知識和纔能的追求,以及那種“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的勵誌傳奇。

評分

這套《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無疑是一部為曆史愛好者和學術研究者量身打造的精品。它在多個層麵展現瞭中國古代教育製度的復雜性與精妙之處。我之所以如此鍾愛它,在於其超越瞭對機構本身的簡單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孔廟和國子監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文化、政治、社會的多重角色。特彆是我對書中關於“士”的社會流動性及其與國子監之間關係的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國子監看作是“士”的終點,而是將其視為“士”人生軌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以及一個塑造其未來發展的重要平颱。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階層結構及其運作機製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套《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以來對中國古代教育製度,特彆是以孔廟和國子監為代錶的最高學府及其周邊學術生態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拿到書的那一刻,翻開目錄,一種踏實感油然而生。書中涵蓋瞭從國子監的曆史沿革、機構設置、學術思想,到與孔廟之間密不可分的象徵意義和祭祀活動,再到對古代教育體製下士人階層培養、社會流動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層探討,其廣度和深度都令人驚嘆。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國子監在不同朝代的功能演變,以及其在維護國傢意識形態、培養統治人纔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同於以往零散的研究,這套論叢將這些分散的研究視角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個更為宏觀和係統的學術圖景。例如,其中一篇關於明清時期國子監教育與科舉製度互動的文章,就細緻地梳理瞭兩者之間的依存與張力,揭示瞭在錶麵上統一的教育體係下,其實存在著復雜的權力博弈和思想流變。讀罷,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巍峨的殿宇之間,感受著韆年文脈的沉澱,也更深刻地理解瞭中國古代知識體係是如何構建和傳承的。

評分

當我翻閱《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時,最吸引我的是書中那些關於古代學術爭鳴和思想傳承的論述。它不僅僅是關於製度的冰冷敘述,更是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群體精神世界的探索。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不同學派在國子監的學術活動以及他們之間的思想碰撞。作者以生動的筆觸,再現瞭當年那些睿智的學者們如何在殿堂之內,激揚文字,辯論不休,為中國古代思想史貢獻瞭寶貴的財富。我曾為某些學者的觀點所摺服,也曾對另一些學者的論調産生疑問,這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也參與到瞭那場跨越時空的學術對話之中。這種對思想本身的關注,使得這套論叢超越瞭單純的史料整理,而成為瞭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智慧的百科全書。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官學製度的變遷頗感興趣的讀者,這套《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國子監這一機構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政治、文化、社會功能,以及其與國傢權力、意識形態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特彆是書中關於宋代國子監改革的文章,讓我對當時統治者如何利用教育來鞏固統治,以及如何平衡儒傢思想與士人自治之間的關係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對相關文獻的細緻解讀,以及對史學界不同觀點的梳理,都展現瞭其深厚的學術功力。我曾一度認為,古代的官學製度是僵化和單一的,但讀完這部分內容,我纔意識到,即便是這樣一種看似固化的體製,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也存在著動態的調整和演變。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深刻挖掘,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閱讀《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我仿佛踏入瞭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書中對孔廟與國子監作為國傢意識形態象徵的考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僅僅將它們視為曆史遺跡,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在中國古代政治權力運作和文化傳承中的核心作用。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崇儒抑道”或“抑佛”等政策如何影響國子監的學術風氣和培養方嚮的論述。作者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相關政策的梳理,揭示瞭國傢力量如何介入教育,以及這種介入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對政治與文化的雙重考察,使得這部論叢具有瞭更加宏大的曆史視角。

評分

我對《孔廟國子監論叢(2013年)》的整體印象可以用“厚重”和“嚴謹”來形容。每一篇文章都洋溢著研究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國子監監生日常生活的考證。作者通過大量 archival materials 的梳理,細緻地描繪瞭監生的衣食住行、學習規章、考試製度,甚至是他們之間的社交活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史實堆砌,更是通過微觀的細節,摺射齣古代精英教育的運作機製和社會風貌。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史料的批判性解讀,以及其如何將零散的綫索串聯成一條清晰的邏輯綫。這種研究方法,既體現瞭考古學般的細緻,又具備瞭曆史學傢的宏觀視野。讀完這篇文章,我腦海中浮現齣當年國子監裏朗朗書聲的場景,以及那些懷揣著“學而優則仕”夢想的年輕學子們的身影。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重現,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的價值和意義的再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