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薇著的《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是對公元5到9世紀中國佛教捨利供養活動及其遺物的係統研究。這一時期是佛教捨利信仰自中國初現並發展至**的重要階段,創造瞭無可比擬的物質遺存、視覺文化及宗教景觀。藉助於窮極華美、價值*倫的盛放容器,及溝通宗教與政治空間的捨利展示及迎送儀式,佛陀捨利*終於8世紀初在中國成為至高權力的象徵。
於薇,1985年生。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本科與碩士,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聯閤培養博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2016年入職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目前從事中古佛教藝術,漢唐物質文化與藝術史,亞洲藝術、宗教與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核心概念
(二)學術史及主要問題
(三)選題意義及方法
(四)篇章結構
一 從印度到中國的捨利供養與捨利容器
(一)公元前2到公元1世紀印度地區捨利容器
(二)公元1到5世紀犍陀羅地區捨利容器
(三)唐之前中國捨利容器中的“舶來品”風格:以弦紋帶
蓋圓盒為例
小結
二 圓函或方函:南北朝時期的捨利容器與瘞埋規製
(一)北魏北周捨利容器的形製與瘞埋規製
(二)北齊捨利容器的形製與捨利瘞埋
(三)捨利之爭:南北朝時期阿育王塔的“被發現”
小結
三 聖物製造:隋文帝仁壽年間捨利頒送活動
(一)盝頂方函與“樣”
(二)隋代佛教捨利的轉移與集中
(三)仁壽年間捨利的來源與分配
小結
四 建構**:隋唐時期捨利容器的銘文與裝飾圖像
(一)捨利塔銘的分布及形製特徵
(二)唐代捨利石函裝飾與涅檠故事情節——以藍田齣土捨
利石函為中心
(三)唐代分捨利圖像研究
小結
五 唐代兩部佛教捨利的展示與迎送活動
(一)唐長安城的聖物展示活動
(二)“陳其供”:九鼎、真身捨利與明堂
小結
結論 何為捨利?
(一)跨文化視野中的佛教捨利及捨利容器
(二)亞洲史背景下捨利崇拜的“中國化”
(三)文本、圖像與儀式中的捨利
(四)中古政治曆史文化語境中的捨利
參考文獻
附錶1紀年北朝、隋、唐捨利容器
附錶2無紀年隋、唐捨利容器
附錶3佛典所記載“分捨利”情節
《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意味,將“聖物製造”這個略顯工藝化的概念與“佛教捨利供養”這個核心的宗教活動以及“考古新視野”這個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方法結閤起來,預示著一場深度而全麵的學術探索。我非佛教史的專業人士,但對於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以及曆史遺跡,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 尤其吸引我的是“聖物製造”這個詞。在我的理解中,佛教的捨利本身便是無比神聖的,那麼這裏的“製造”又是指什麼呢?是那些精美的捨利塔、捨利瓶、寶函等容器的製作嗎?還是說,在某些特殊的儀式或條件下,人們會對已有的捨利進行某種“處理”或“加持”,以增強其神聖性?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古時期,人們是如何在物質層麵和精神層麵,通過一係列精心的“製造”過程,來體現對捨利的尊崇,以及背後所蘊含的工藝、技術和宗教觀念。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被書中對中古中國社會背景的細緻刻畫所打動。 中古時期,佛教在中國經曆瞭從初傳到鼎盛的演變,其影響力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本書將捨利供養這樣一個具體的宗教行為,置於這樣一個宏大的曆史語境下進行考察,無疑會提供許多新鮮的視角。我很好奇,當時的統治者、貴族、僧侶以及普通民眾,在捨利供養這件事上的參與度、動機和方式有何不同?是否不同朝代的統治者對捨利供養的態度和政策有所差異,進而影響瞭捨利供養的規模和形式?比如,某個朝代可能齣於鞏固統治、宣揚正統佛教的目的,大力推崇捨利供養,甚至投入巨資興建宏偉的捨利塔;而另一個朝代則可能更加側重於個人 piety,將捨利供養作為一種私人的修行和功德積纍方式。 書中對“供養”一詞的解讀,也讓我充滿瞭遐想。供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奉獻,更包含瞭精神上的虔誠和對佛法真諦的體悟。中古時期的捨利供養,是如何將物質與精神完美結閤的?是否會涉及到一些特殊的儀式、慶典,或者是通過繪製壁畫、雕刻造像等方式來紀念和錶達對捨利的敬意?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具體的供養案例,例如某個著名高僧圓寂後,其捨利是如何被發現、被哪些人供養、以及最終安放在何處。這些具體的個案,將有助於我們更直觀地理解中古時期佛教捨利供養的現實圖景,感受那個時代人們對信仰的執著與追求。
評分當我看到“考古新視野”這個詞時,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地底沉睡瞭韆年的古老遺跡,以及那些塵封在曆史塵埃中的珍貴文物。我堅信,考古發掘是還原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而這本書將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怎樣的“新視野”,令我充滿瞭期待。 我希望書中能夠重點介紹一些近些年來,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相關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考古發現。例如,那些齣土的保存完好、工藝精湛的捨利容器,它們不僅是那個時代物質文明的代錶,更是理解當時宗教信仰、社會習俗的窗口。我期待作者能夠深入解讀這些考古證據,例如對捨利容器的材質、形製、紋飾、以及銘文進行細緻的分析,並結閤文獻記載,來揭示捨利的流轉、供養的時間、地域性特點,以及供養者的身份和動機。我相信,通過這些考古的“新視野”,我們能夠對中古時期的佛教捨利供養,有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遺忘的細節,以及那些被深埋在地下的珍貴遺跡。我很好奇,在中古時期,佛教捨利供養是如何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它僅僅是僧侶和少數虔誠信徒的行為,還是已經滲透到瞭普通民眾的生活之中? 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當時社會不同階層人們對捨利供養的不同態度和參與方式。例如,皇室貴族可能通過修建宏偉的寺廟和高聳的佛塔來彰顯權威和積纍功德;而普通信徒則可能通過捐贈財物、參與法會、或者是在傢中供奉小型的捨利容器來錶達虔誠。考古發現的各種捨利容器,其形製、材質、以及上麵的銘文,無疑會成為揭示這些細節的重要綫索。我希望書中能夠對這些考古證據進行深入解讀,為我們呈現一幅中古時期佛教捨利供養的全景圖。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便被它那沉甸甸的曆史分量和撲麵而來的考古氣息所吸引。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莊重,那若隱若現的捨利塔圖案,仿佛在低語著韆年前的虔誠與神秘。我並非佛教研究的專業人士,但對於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以及那些塵封在地下的寶藏,總是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勾勒齣瞭一個引人入勝的圖景:從“聖物製造”這個略顯工藝化的詞匯,到“佛教捨利供養”這個承載著信仰核心的活動,再到“考古新視野”這個指嚮科學發掘和新研究方法的維度,無不暗示著這本書將是一次跨越時空、融閤宗教、工藝、曆史與考古的深度探索。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盡地解讀“聖物製造”的工藝過程。佛教中的捨利,無論是佛陀的遺骨還是高僧的捨利,都被視為無上的聖物,其本身的存在便是佛法的證明,是信徒精神寄托的實體。那麼,在中古時期,這些“聖物”是如何被發現、收集、並被賦予更深層次的“製造”意義的?這裏的“製造”是否僅僅指捨利塔、佛像等供養載體的製作?還是說,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對已有的捨利進行某種“加工”或“封裝”,以增強其神聖性或易於供養?我猜想,作者很可能要從當時的冶金、雕塑、建築等技術層麵,結閤當時的宗教儀軌和傳說,來描繪齣一幅生動的手工製造場景。例如,在製作捨利塔時,所用的金屬材料、雕刻技藝、以及塔身所承載的經文、佛陀造像等元素,都可能蘊含著特殊的象徵意義和製作智慧。
評分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在我看來,是一個既充滿神秘色彩,又極其貼近現實的課題。捨利,作為佛教信仰的至高象徵,承載著無數信徒的敬仰與祈願。而“供養”行為,則將這份信仰具象化,融入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中古時期,人們進行捨利供養的動機、方式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 我很好奇,在那個時代,捨利供養是否是一種普遍的社會風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對捨利的看法和供養方式有何差異?例如,皇室貴族可能會通過修建宏大的寺廟和高聳的佛塔來彰顯其虔誠和權威,而普通民眾可能則會通過捐贈財物、參與法會等方式來錶達對佛陀的敬意。本書的“考古新視野”部分,無疑會為我們揭示這些信息提供寶貴的實物證據,我期待能看到書中對這些考古發現的詳細解讀,例如那些齣土的捨利容器,它們本身的材質、工藝、以及上麵的銘文,都可能為我們還原一段段鮮活的曆史。
評分“考古新視野”這個詞語,是吸引我翻開這本書的關鍵。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既有史料的梳理和解讀,更是要藉助最新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方法,來為我們展現一個更為立體、更為真實的中古中國佛教世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介紹一些近年來發掘的、與捨利供養相關的的重要考古遺址或墓葬。 這些考古發現,往往能夠提供許多文字記載中無法觸及的信息。例如,通過對齣土捨利容器的年代測定、材質分析、以及紋飾解讀,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瞭解捨利的流傳過程、供養的時間、以及地域性的特點。同時,與捨利共存的其他隨葬品,也可能揭示齣當時人們的信仰觀念、社會習俗以及審美情趣。我希望作者能夠將這些考古證據與文獻記載相結閤,進行跨學科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
評分《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的另一大亮點,無疑在於其“考古新視野”這個部分。在曆史研究中,文字記載固然重要,但考古發掘所帶來的實物證據,往往能夠填補曆史的空白,甚至顛覆原有的認知。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一些具有代錶性的考古發現,例如那些齣土的精美捨利容器、以及與捨利供養相關的塔基、墓葬等遺跡。這些考古證據,不僅是物質的遺存,更是承載著豐富信息的“活化石”。 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解讀這些考古發現,將齣土的捨利容器與當時的工藝水平、藝術風格、以及宗教信仰相結閤進行分析。例如,某個捨利瓶的材質(金、銀、銅、玉、陶等)、造型(瓶身、瓶蓋、裝飾紋樣等)、以及上麵所刻的銘文,都可能透露齣關於其製造者、供養人、製作年代、甚至製作地的寶貴信息。結閤文獻記載,我們或許能夠描繪齣更清晰的捨利流轉路徑,以及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們對捨利供養的獨特理解和實踐。
評分對於“聖物製造”這一概念,我始終抱有一種好奇和探索的心態。在佛教語境下,“聖物”通常指的是佛陀的遺骨、牙齒、毛發等,它們本身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但“製造”這個詞,似乎暗示著一種人為的加工過程。我好奇,這裏的“製造”究竟是指什麼?是指那些用於盛放捨利的器物,如精美的捨利塔、捨利瓶、寶函等嗎?還是說,在某些特殊的場閤,人們還會對已有的捨利進行某種“處理”,以達到某種宗教目的? 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中古時期,人們是如何圍繞捨利展開一係列“製造”活動的。例如,在建造捨利塔時,所選用的材料、建築風格、以及塔身上的雕刻和彩繪,是否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和製作,以彰顯捨利的尊貴和佛法的無邊?又或者,那些被發現的捨利容器,其精湛的工藝水平,是否也反映瞭當時金屬冶煉、雕刻、寶石鑲嵌等技術的發達?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技術史、藝術史、以及宗教儀軌等多個角度,來揭示“聖物製造”的豐富內涵。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聖物製造與中古中國佛教捨利供養/考古新視野》,給我一種跨越時空、連接物質與精神的震撼感。我對“聖物製造”這個說法尤其感興趣,它似乎暗示著,佛教中的捨利,並非僅僅是被動地存在,而是經曆瞭復雜的“製造”過程,纔得以成為人們心中神聖的象徵。 我猜測,這裏的“製造”可能包含多個層麵。一方麵,是指那些用於供養捨利的精美器物,例如捨利塔、捨利瓶、寶函等,它們本身就是凝聚瞭當時工匠智慧和技藝的藝術品。另一方麵,或許也包含對捨利本身的某種“處理”或“包裝”,使其更易於保存、展示或被供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製造”過程,揭示中古時期人們如何通過精湛的工藝,將對佛陀的崇敬和對信仰的虔誠,凝聚在這些具體的“聖物”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