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力学 上下册 共两 梁昆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 第4版 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正版 力学 上下册 共两 梁昆淼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版 第4版 荣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一等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力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梁昆淼
  • 第四版
  • 高教社
  • 国家一等奖
  • 大学教材
  • 物理学
  • 经典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诚翔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1
ISBN:9787040283549
商品编码:28051199201
丛书名: 梁昆淼力学第四版第4版上下册

具体描述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次修订,根据读者意见和修订者的教学体会,在保持原书特点的同时,调整充实了一些内容,强化了基 础,增加了一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更新了部分习题。下册相对独立于上册,可以供物理类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使用。下册内容包括:矢量力学、达朗贝尔原理、拉格朗日力学...

如需单本,请点击以下链接: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力学 上册 第四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4版 (2012年6月1日)

平装: 435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40283549, 7040283549

条形码: 9787040283549

商品尺寸: 23 x 17 x 1.7 cm

商品重量: 540 g

品牌: 高等教育出版社

ASIN: B0088L538M

 

 

内容介绍

《力学(第4版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于1987年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此为第四版。这次修订,根据读者意见和修订者的教学体会,在保持原书特点的同时,调整更换了某些内容、例题和习题,使难度水平适应于物理类各专业的“普通物理学力学部分”的课程。内容为:绪论、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运动定律与非惯性参考系、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等七章,以及附录中的微积分初步。章末附有复习题及思考题,书末汇集了各章的习题及答案。

本书的特点是注意数学与物理紧密结合,两者相互阐发,物理图像鲜明;通过理论分析与例题示范,训练学生的思考与运算能力。

《力学(第4版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类各专业或其他院校相近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中学教师参考。

 

编辑推荐

梁昆淼编著的《力学(第4版上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力学”第四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七章,主要介绍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刚体力学等内容。章末附有复习题及思考题,书末汇集了各章的习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

力学 下册 理论力学

第四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4版 (2009年7月1日)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平装: 48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040272833

条形码: 9787040272833

商品尺寸: 22.6 x 17 x 2.2 cm

商品重量: 581 g

品牌: 高等教育出版社

ASIN: B007JF0OD2


 

内容介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力学(下册)理论力学(第4版)》根据读者意见和修订者的教学体会,在保持原书特点的同时,调整充实了一些内容,强化了基础,增加了一些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更新了部分习题。下册相对独立于上册,可以供物理类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使用。下册内容包括:矢量力学、达朗贝尔原理、拉格朗日力学、有心力、散射问题、微振动、刚体力学、哈密顿力学、力学变分原理、正则变换、哈密顿雅可比方程、非线性力学、弹性体、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力学(下册)理论力学(第4版)》修订在力图保持原有教材的优点的同时,对某些过于简化的部分作了补充和完善,以增加可读性;另一方面,删简了一些过于琐碎的内容,例如刚体力学部分中关于转动的矩阵描述。我们增加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内容,例如诺特定理、哈内角、KdV方程等,并专设一章讨论非线性物理中与力学关联的内容,注意了将数值计算融合到具体问题的求解之中。为便于读者查阅,本版新增了名词索引和人名原文等信息。

 

 


机械世界的基石:从宏观到微观的力学探秘 力学,作为物理学最古老、最核心的分支之一,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运转规律的根本钥匙。它如同建筑的基石,支撑着从宏观宇宙的浩瀚星辰到微观粒子间的神秘运动的一切。本书的上、下两册,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力学知识体系,带领大家踏上一段探寻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本质的精彩旅程。 上册:经典力学的宏伟画卷 上册将聚焦于经典力学的范畴,为您揭示物体在宏观尺度下遵循的运动法则。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构建起严谨的理论框架。 运动学的基石:描述与坐标 我们将从运动学开始,这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的几何性质,而不问其原因的学科。首先,我们会引入“质点”和“刚体”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意义和简化作用。接着,深入探讨描述运动的参考系,理解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区别,这对于准确分析运动至关重要。我们会学习如何使用坐标系,特别是笛卡尔坐标系、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来精确地定位物体的位置。 速度与加速度:运动变化的刻画 紧随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速度和加速度。您将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掌握如何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加速度更是描述运动变化快慢的关键,我们将详细解析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并探讨它们在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以及曲线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时,我们将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意义,以及它为何是维持物体圆周运动的根本原因。 牛顿定律:力学世界的宇宙法则 经典力学的核心无疑是牛顿运动定律。上册将以极大的篇幅详细阐述这三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我们将深入探讨“惯性”的含义,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我们会通过各种生活实例和思想实验,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这是动力学的核心。我们将详细推导$F=ma$这一基本公式,理解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质量在其中的作用。通过解决各种力和运动相关的计算题,您将熟练运用这一定律分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还会讨论矢量合成与分解,以及力和加速度的各个分量如何相互关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我们将探讨相互作用的普遍性,理解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时,必然会受到来自另一个物体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从人走路到火箭发射,都离不开对第三定律的理解。 功、能与动量:永恒的守恒律 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上册将引入功、能和动量等更抽象但同样重要的概念。 功和能:我们将定义功,理解它与力、位移以及它们之间夹角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引入动能和势能,并重点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分析各种机械系统,如斜面、弹簧振子、单摆等,您将深刻理解能量如何转化而不会消失。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功率的概念,它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冲量和动量:我们将引入冲量和动量的概念,并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在分析碰撞、爆炸等相互作用问题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将通过不同类型的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来展示动量守恒定律的强大应用。 万有引力:宇宙间的神秘联系 上册的后期,我们将跨越地球的束缚,进入万有引力的世界。我们将详细介绍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理解引力是如何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增强,以及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的。我们将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行星的运动(开普勒定律的另一种推导)、卫星的轨道以及潮汐现象。 振动与波:动态世界的规律 为了更全面地展现物体的动态行为,上册还将引入振动和波的概念。 简谐振动:我们将重点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振动形式——简谐振动,理解其振幅、周期、频率等重要参数,并分析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 机械波:接着,我们将探讨机械波的传播,理解波的横波和纵波的区别,以及波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我们将分析声波和水波的传播规律,为理解更广泛的波动现象打下基础。 下册:深入拓展与现代视角的交融 下册将在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力学理论,引入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触及一些现代物理学的边缘。 刚体力学:多体系统的复杂性 与上册主要关注质点运动不同,下册将重点转向刚体力学。我们将引入力矩的概念,它是导致物体转动的“力”,并推导出转动定律(欧拉方程)及其在匀速圆周运动、刚体绕定轴转动等问题中的应用。我们将学习角动量及其守恒定律,这在天体物理学和许多工程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惯性矩的计算和理解将是刚体力学分析的关键。 流体力学:无处不在的运动 我们将进入流体力学的领域。首先,我们会区分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在流体静力学中,我们将学习压力、浮力(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流体压强的传递。在流体动力学中,我们将介绍伯努利方程,理解流体速度、压强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飞机机翼升力、管道流动等实际问题。我们将探讨粘滞性、层流和湍流等概念。 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结构的支撑 下册还将触及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基础。我们将学习应力和应变的概念,理解材料在受力后发生的形变。我们将介绍胡克定律,以及杨氏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等重要的材料力学参数。通过分析梁的弯曲、轴的扭转等问题,我们将理解结构如何承受载荷,并学会如何设计和分析工程结构。 振动的深入探讨:耦合与共振 我们将对振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除了单自由度系统,我们将探讨多自由度振动,以及耦合振动和机械共振现象。共振在许多领域既是可利用的现象(如收音机调谐),也是需要避免的危险(如桥梁垮塌)。我们将详细分析共振发生的条件及其影响。 相对论力学初步:时空的扭曲 虽然篇幅不会像专业书籍那样庞大,下册将引入狭义相对论的力学思想。我们将探讨相对论动量和相对论能量的概念,理解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经典力学失效,需要采用相对论的描述。我们将简要介绍质能方程$E=mc^2$的由来,展示能量与质量之间的深刻联系。 更广阔的应用视野 下册的最后,我们将尝试将所学的力学知识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相结合。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天体动力学:深入分析行星、恒星和星系的运动。 工程力学:展示力学在桥梁、建筑、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生物力学:探讨生物体内的力学原理,如骨骼的支撑、肌肉的运动等。 本书的设计,力求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概念到最复杂的理论,都力求清晰易懂。我们不仅关注理论的严谨性,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您是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机械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是您理解力学、洞察世界运行规律的得力助手。掌握了力学,您就掌握了理解宇宙最基本法则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物理学习的“定海神针”,我当年学渣的时候,面对那些抽象的公式和复杂的受力分析图,简直是头大如斗。直到入手了这本,感觉世界都清晰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更像是你身边一个特别耐心、又特别懂行的老教授在手把手教你。尤其是对理论的阐述,它总能找到那个最巧妙的切入点,把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力学原理,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逻辑严密的方式给你讲透。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悬臂梁的挠度问题卡住了好几天,翻到书里的那个案例解析,作者竟然用一个我们初中就学过的杠杆原理去类比,一下子就茅塞顿开了!这种融会贯通的讲解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和推导,而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而且,它的习题设计也极其精妙,从基础概念的巩固到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梯度设计得非常合理,让你每一步的进步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对于任何想真正掌握力学这门学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绕不开的宝藏。

评分

坦白讲,我第一次买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因为专业要求,也没抱太大期望。结果,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教材”的刻板印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非常到位。在讲解一些经典力学定律时,作者会穿插介绍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和完善的,比如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在抛物线运动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叙事性的穿插,让枯燥的力学知识瞬间充满了人文色彩和历史厚重感。你不再感觉自己是在啃一本僵硬的教案,而是在与那些伟大的科学先驱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对知识背景的尊重和呈现,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敬畏感和探索欲。它让你明白,力学不仅仅是计算,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版面设计和排版,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清晰的图示是理解力学的灵魂,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无论是三维的受力图、截面上的内力分布图,还是弹性曲线的描绘,线条都极其干净利落,标注清晰明了,几乎没有产生歧义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空间想象力的内容,例如转动惯量的主轴分析,作者采用的剖面和投影的组合方式,非常巧妙地将三维结构“压平”到二维页面上,同时保留了足够的立体感。我用过很多其他版本的教材,很多图都印刷模糊,或者关键的受力箭头不够醒目,导致我反复猜测。但使用这套书时,眼睛可以完全聚焦在公式的推导和物理概念的理解上,而不用浪费精力去辨认图上的细节,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极致重视。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封面,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但奇怪的是,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压迫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很多经典力学教材,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往往把推导过程写得过于跳跃,初学者根本跟不上思路。但这本书不同,它会把每一步数学推导背后的物理意义交代得清清楚楚,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比如,在介绍虚功原理或者拉格朗日方程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变分符号,而是先用一个宏观的视角去铺垫,建立起能量守恒和运动趋势的直观理解,然后再逐步引入数学工具。这种“先形神,后骨架”的教学思路,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心理门槛,让人觉得高深的理论触手可及。阅读体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那种被知识的脉络清晰地引领着前进的感觉,太棒了。

评分

要说这套书的价值,那可真是体现在每一次翻阅和查阅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我毕业后进入了设计院工作,很多复杂的结构计算和动态分析问题,最终还是得回到这本书里寻找最基础、最可靠的理论依据。它的符号规范、定义精确到无可挑剔,这在工程实践中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错误的单位或者一个模糊的假设,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经常翻到关于材料力学和结构动力学衔接的部分,作者对于应力、应变和变形之间关系的阐述,那种严谨的逻辑链条,即便是现在工作多年,回头看依然觉得受益匪浅。它教会你的不只是解题的方法,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定式——如何将一个复杂的物理现实,抽象成可以被数学描述的模型,这是任何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