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會史論》已被譽為明清史專、中央研究院院士
何炳棣重要的經典钜著!
二十世紀五、六〇年代,何炳棣緻力於明、清兩朝帝製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階層間的上下流動,《明清社會史論》即是他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钜作。
作者何炳棣是位大量運用近百種明清兩代的進士登科錄,進士三代履歷,進士同年齒錄和晚清若乾舉人和特種貢生的三代履歷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這批量化的統計資料構成瞭《明清社會史論》的經線,有係統地呈現明清兩代間,初階、中階和高階舉業所造成的社會流動。何炳棣分析瞭進士及舉貢共約四萬個案例,發現這些人祖上三代為布衣齣身的比例很高,甚至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他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高度的社會流動性,遠遠超過英國十八世紀的情形。
另一方麵,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一書裡運用大量的史料,如政府律令、方誌、傳記、譜、社會小說和觀察當代社會與庭事務的著作等,構成瞭本書研究的緯線。《明清社會史論》探討瞭個人與庭的地位轉移、社會流動的製度化和非製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會概念與迷思。除瞭從明清科舉觀察社會流動外,何炳棣也討論瞭清代晚期所廣泛施行的捐納製度,如何使富與貴緊密結閤,且影響力量趨強;造成平民嚮上流動機會大減。同時,何炳棣在書中不但處理嚮上流動,也討論嚮下流動及其導因,《明清社會史論》亦有專章討論士農工商、軍民匠竈的橫嚮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明清社會史論》討論明清社會流動,根據的樣本數量極多,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全麵的一部經典钜著。
作者簡介
何炳棣(Ping-ti Ho)
浙江金華人。1917年生於天津,2012年卒於美國加州爾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34年入清華大學,1943年獲清華庚款公費留美,師從英史巨擘John Brebner研修近代英國農業經濟史,1952年以〈英國的土地與國(1873-1910):土地改革運動與土地政策研究〉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65年芝加哥大學聘為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首位亞裔會長。
何炳棣治中國史,善用交叉學科知識與理論詮釋關鍵史料。早年選擇經濟運作、社會結構,晚年鑽研思想源頭,皆為直指歷史上影響時代脈動的核心問題。其名著《東方的搖籃》以充實的古代文獻聯繫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知識,論證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皆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一源說的代言人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教授亦為之摺服。何炳棣之《明清社會史論》則運用社會分層化和社會流動理論,解釋明清科舉製度與中國社會身份意識的緊密聯繫,並將中國史從局限於區域研究的「漢學」,推到世界史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的西方學界主流殿堂,深受到西方學界肯定。
譯注者簡介
徐泓
1943年12月25日生於福建省建陽縣,獲颱灣大學歷史係文學士、文學碩士及國文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歷史係教授及暨南國際大學退休榮譽教授,曾任颱灣大學歷史係教授兼係主任、藝術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香港科技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兼人文學部創設學部部長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署理院長,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及係主任、教務長及代理校長。教學研究的領域,主要是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已發錶明清鹽政與鹽業、明代社會風氣、明代婚姻與庭、明初國內大移民、明代城市及明清史學相關學術論著八十餘種、學術評論三十餘篇及歷史普及讀物三十餘篇。
前言
第二版自序
版自序
譯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目錄
圖錶目錄
章 社會意識形態與社會階層
節 基本反論
第二節 社會階層
第三節 教育與財富同為決定社會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會身分製度的流動性
節 法理上缺乏對社會流動的有效阻礙
第二節 明代特殊身分進士的統計
第三節 社會文學所見身分製度的流動性
第四節 社會為儒意識形態滲透
第三章 嚮上流動:進入仕途
節 史料的簡要評述
第二節 統計分析
第四章 嚮下流動
節 抽樣的譜記錄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三節 競爭激烈的考試製度
第四節 有限度的蔭敘
第五節 財富的減少
第六節 庭製度
第七節 小結
第五章 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
節 科舉與官學
第二節 社學與私立書院
第三節 幫助應試舉子的各種社區援助機製
第四節 宗族製度
第五節 刻書業
第六節 戰爭與社會動亂
第七節 人口與經濟因素
第六章 科舉的成功與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
節 各省的人口
第二節 以省分區分的科舉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節 社會流動率的地域差異
第四節 科甲鼎盛的地區
第七章 概括與結論
附錄 社會流動的案例選
引用書目
譯者註與按語引用書目
譯者序
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會史論》
何炳棣教授於2012年六月七日清晨七點十一分在睡夢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五歲,史學界失去一位跨世紀的大師。何炳棣先生原來念的是英國史,後來轉治中國史,他的研究領域廣,包括揚州鹽商、明清至民國的人口、明清會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美洲新大陸作物輸入中國、北魏洛陽城、明代土地數據、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黃土與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和近年研究的先秦諸子等。何先生收集史料之辛勤,運用史料之精妙,方法與史識之獨創,轟動史林,驚動萬教(教育界),當今華人治史罕有能齣其右者。
何先生不滿於中國文史研究被洋人歸類為「漢學」(Sinology),因為「漢學」是西方人「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及其「歐洲中心論」(Eurocentrism)的產物,他們卑視漢學,不置之於西方為主流的學術殿堂正殿。因此,何先生治中國史都選重要的大問題,成果都由重量級的西方大學齣版社和學術期刊齣版,與西方史進行對話。何先生的學術受到西方學界的肯定,1965年榮獲芝加哥大學聘為地位崇高的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並於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首位亞裔會長。
何先生擅長於廣泛運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又能吸納西方史學的長處。他在《東方的搖籃:紀元前5000年至1000年華夏技術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索》(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以文獻、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證明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強力主張這種學說而撰寫《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Retrospective Essay)著稱的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教授也為之摺服。
何先生為人率真,不假顏色,很多人怕他。他成長於對日抗戰之中,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雖因工作關係入美國籍,但熱愛中國之心過於常人,曾質問一些華人學者:你是中國人怎麼可以不愛國?從何先生的訃聞中知道他要歸葬老金華。1979年底,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MIT)討論中美關係的會上,麵對滿場洋人學者,親見何先生獨排眾議,大聲指斥研究中國的洋人學者的反華情結。其敢言直言的態度在西方學界的華人學者中極為少見,一般華人學者在洋人屋簷下總是低頭,何先生決不示弱。
1996年,「新清史」的代錶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教授發錶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主席就職演講:“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再觀清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針對何先生1967年在美國亞洲研究學會發錶的“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批判何先生對滿清王朝「漢化」問題的論斷。他認為清王朝能維持近三百年的統治,主要原因不在於「漢化」,在不同地區採取不同文化政策,纔是清朝統治成功的關鍵。兩年後,何先生像大砲一樣地強力反擊,發錶“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捍衛漢化:駁斥羅友枝的《再觀清代》〉)。首先,何先生說他的論文是宏觀的,論題是多麵性的,羅氏卻單挑漢化這個單一主題來討論,模糊文章的真實意義。更甚者是羅友枝麯解何先生的論點,何先生說:他的基本觀點,明明是滿族創造瞭一個包括滿、漢、濛、迴、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羅友枝無視於此,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民族關係之間,構建一個錯誤的二分法。他無視於滿族之所以能有效地統治人口多、政治傳統和文化悠久的中國,就在他們成功地運用漢族傳統和製度。羅友枝又主張:遼、金、元、西夏政權統治漢人與漢地,都隻任用漢族官員,他們都拒絕漢化。其實,這四個政權終都採用漢文化和製度,甚至以漢族五德終始的正統論閤理化其政權。徵服王朝要鞏固其統治,漢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是國際學術研究的共識,而羅友枝卻全然視而不見。何先生在文章中,以極大的篇幅,論述九韆年以來,漢文化和漢化發展的歷史的各個方麵,並且討論非漢族政權如何採用漢化政策,統治以漢族為主的中國。這真是一篇擲地有聲的大文。
廣泛運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又能吸納西方史學的長處是何炳棣教授治史的特色。他治明清社會史即運用社會學理論,專攻這一長久以來為社會科學重視的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研究課題。何先生於1962年齣版《明清社會史論》,是位大量運用附有三代履歷的明清進士登科錄及會試、鄉試同年齒錄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根據這些史料,何先生作量化統計,分析嚮上與伺下社會流動;在資料的數量與涵蓋麵,均遠遠前人,統計分析的樣本,進士達一萬四五韆名,舉人貢生達兩萬多名。分析結果,以平均數而言,明代平民齣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則減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生員以上功名者,則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可見平民嚮上流動機會漸減。清代,尤其清代後期,大行捐納製度,富與貴緊密結閤,影響力量趨強;遂使平民嚮上流動機會大減。
何先生在書中不但處理嚮上社會流動,而且也討論嚮下社會流動及其導因,闡明促進社會流動的各種製度化與非製度化管道的存在。何先生認為明清社會幾乎沒有製度化的機製,阻止高地位庭長期的嚮下流動,均分遺產的習俗可能是有力的的因素。除縱嚮垂直的上下流動外,何先生又專章討論士農工商、軍民匠竈的橫嚮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和影響社會流動的各種因素。社會流動比較研究的結果,何先生認為明初精英的社會流動率,「即使近代西方社會精英社會流動的數據,也可能很難」。
近年來,何先生的論點遭到部分學者質疑。較著名的有美國的郝若貝(Robert M.Hartwell)、韓明士(Robert P. Hymes)、與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中國的瀋登苗。1982年,郝若貝的論文〈中國的人口、政治與社會的轉型:750-1550〉(“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50,”),分析宋朝官員傳記資料,發現宋朝政府被幾個或幾十個大族所壟斷,科舉造成的社會流動並不大。韓明士在1986年發錶《政治與士大夫》(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一書,則認為研究科舉所促成之社會流動,不能僅以直係父祖三代世為據,應該擴大「精英」定義的範圍,將寺廟捐獻者與從事地方公益事務者及其親戚族人、學生等均列為分析的對象,於是大大縮減平民範圍,把平民在科舉上的成功率大為低估;他進而懷疑科舉製對統治階層與平民間的「血液循環」有促進作用。稍後,艾爾曼發錶〈科舉製下帝製中國晚期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再生產》(“Social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與《帝製中國晚期的科舉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也認為何先生估計齣身平民進士之比例過高,過分低估中式族及其婚姻對嚮上流動力的作用,進而論定:「近韆年來,科舉製度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統治階層的政治、社會、文化的『再生產』而已。」瀋登苗則於2006年發錶〈也談明代前期科舉社會的流動率——對何炳棣研究結論的思考〉,批評何著對「明代前期」的界定,及以何先生未能使用天一閣獨收藏的31種明代進士題名錄為憾,並指齣「明代前期科舉流動率高,主要是元代特殊的用人政策」造成的,何先生的「結論在科舉史上並不具備典型的意義」。但錢茂偉《國、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使用的21種(其中5種為天一閣獨收藏前人未使用過的)明代前期題名碑錄,分析的結果,仍然支持瞭何先生的結論。對於韓、艾二氏的批評,何先生並未撰專文反駁,僅於自傳《讀史閱世六十年》簡單迴應稱:自己的統計「完全是根據八十幾種中試者的祖上三代履歷,能反映社會階層間的上下流動」,而艾氏所用的資料卻「沒有能反映社會血液循環的祖上三代履歷」;而且根據艾氏的統計,明清齣身平民的舉人,占總數的54.27%,齣身平民的進士,占總數的61.78%,反而坐實瞭何先生的結論。至於韓氏的評論,何先生則認為是對「精英」的定義混亂而誤導的。其實明朝政府早已認識到科考中試者多平民齣身,《明神宗實錄》捲535載,禮部言:「績學博一第者,強半寒素之。」可以說近年來少數學者質疑科舉製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似乎是難以撼動何先生論點的,大部分學者仍認為「科舉為寒門子弟架起瞭通嚮『天門』的階梯」。《明清社會史論》討論明清社會流動,根據的樣本數量極多,被譽為討論科舉與社會流動全麵的一部經典钜著,影響中國社會史與明清史及東亞史研究甚钜。如許師倬雲教授的《先秦社會史論》(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B.C.)、毛漢光的《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吳金成〈中國? 科擧製??政治.社會的機能──宋.明.淸時代?社會?階層移動?中心??──〉《科擧》(??:一潮閣,1981)、吳建華〈科舉製下進士的社會結構與社會流動〉(《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及研究韓國科舉與社會流動之崔永浩(Yong-ho Choe)的The Civil Examination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Early Yi Dynasty Korea, 1392-1600(《朝鮮李朝初期的科舉製度與社會結構》),均以此書為典範。
近年來,研究科舉與社會流動的史料陸續公開,已較五十年前何先生齣版《明清社會史論》為多:明代鄉試錄313種、會試錄54種、進士登科錄54種、進士同年序齒錄15種及進士履歷便覽17種。整理編印的工作,也不斷展開。伴隨著《明代登科錄彙編》、《清代硃捲集成》與《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會試錄》等明清科舉史料的整理印行,科舉的研究,再度興盛,而有所謂「科舉學」的齣現。於誌嘉利用《萬曆三十八年(1600)庚戌科序齒錄》,分析77名軍籍進士祖孫五代社會身分的變遷。而論述科舉與社會流動的相關研究,更是在方法上、資料的運用上,都很明顯地看齣沿襲何教授《明清社會史論》的痕跡。2003年,張傑的《清代科舉族》,即用統計分析法,處理《清代硃捲集成》中的族背景資料,討論中舉者的垂直流動、應試者的水平流動,及科舉與士人居住地遷移的關係。2007年,廈門大學鄭若玲發錶《科舉、高考與社會之關係研究》,將科舉與大陸、颱灣及東亞地區大學入學考試類比,討論其與社會的關係;其第四章論述科舉與社會流動的關係,也是「基於清代硃捲作者之世」,用統計方法所作的量化分析。其分析的樣本雖多達八韆餘名科舉人物,但仍較何教授的近四萬名樣本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其特別之處,在何教授分析科舉人物的祖上三代世,鄭若曾則延伸到五世,多考察兩代祖先,兼及妻係與母係情況,而且還統計分析瞭功名大小之間的流動。其結論雖部分有異,但主體仍與何教授的論述一緻:「科舉製是清代社會流動的重要途徑。盡管獲得功名的舉子大多數還是齣身於較高社會階層,但一定比例的布衣藉著科舉得以升遷的事實,說明他們仍有一個較為公平的嚮上流動渠道。」
近年來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的研究趨勢,除研究縱嚮垂直的上下流動及橫嚮的水平流動外,又注重區域研究。在相關資料的整理方麵,1980年,硃保炯、謝沛霖在房兆楹、杜聯喆編《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附引得》的基礎上,編輯《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確認全國進士的籍貫,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何教授《明清社會史論》早注意這一論題,並在該書特立第六章〈科舉的成功與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oacademic Success and Mobility”)論述之。中國地大,地形複雜,各地發展不平衡,差異性極大,是治中國史者當特別放在心上的;否則便會把中央集權體製視為極有效率的,誤以為所有製度實施時,是全國一緻的。何教授認識這一特性,深入討論地域的差異。1993年,何教授更發錶〈明清進士與東南人文〉,論述東南進士人纔輩齣的人文環境。同年,王振忠翻譯《明清社會史論》第六章“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ocioacademic Success and Mobility”為〈科舉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發錶於《歷史地理》第11輯。這一章的中譯本方便許多中國學者直接閱讀何教授的論著,受其啓發,而開展對進士地域分布和分區的研究。為照顧邊遠落後地區,不緻因其文化水平劣勢,而乏人參與政府,尤其唐宋以來,因北方戰亂及經濟重心南移,導緻南北文化水平之钜大差距;因此,明廷確立各鄉試省解額,建立會試南、北、中捲製,依地域比例,訂立錄取名額,使全國各地均有人纔加入政府,鞏固明朝作為代錶全國各地人民的統一帝國。對於科舉錄取題名。靳潤成、檀上寬、李濟賢、林麗月、劉海峰、王凱鏇研究明代科舉的區域配額與南北捲,汪維真研究鄉試解額,瀋登苗研究進士與人纔的時空分布,及進士的地域流動,曹國慶研究江西科第世,範金民與夏維中研究江南進士的數量與地域分布,分析其數量眾多的原因。其他地區如安徽、浙江、福建、廣東、貴州、山西、山東、四川等地均有學者研究。
除瞭上述學者的研究外,近年來有關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的論著與論點,多與何教授相似,不過在資料的運用上有新進展,如對於現存登科錄的調查整理及個別登科錄的考證,近年來也頗有進展。1969年,臺北學生書局編印《明代登科錄彙編》。2006年,寧波齣版社影印《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登科錄》,是目前規模大的明代科舉文獻彙編,給學者們在研究上很大的方便。其他與科舉相關研究,近年來大量湧現,對譯註工作,大有助益。
何先生的《明清社會史論》,自1962年齣版至今雖已半個世紀,此期間這個研究領域雖有上述的發展,但無論在論題的開創,運用史料與統計分析方法的精到,獲緻結論的堅實,仍是其他相關著作不可倫比的。《明清社會史論》可說是一本中國史研究、社會史研究與東亞史研究及社會科學界譽為劃時代之經典钜著。尤其在科舉與傳統中國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史上,其地位迄今仍是屹立不動的。
何教授的《明清社會史論》至今已有意大利文、日文和韓文譯本問世,但仍未有中譯本刊行,實為一大憾事。泓初讀到何教授的钜著,是1965年的夏天,剛考上颱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所長劉壽民(崇鋐)教授將何教授送給他的這本《明清社會史論》,賜贈於泓。於是開始一頁一頁地讀,初讀英文寫的中國史論著,頭痛的還不是英文,而是中國史上的人名、地名、官名與書名等專有名詞,如何從英文還原為中文,尤其這些字詞,在一般英文字典是查不到的,隻好試著猜,猜到一個自以為是的,就高興得不得瞭。當時邊看邊試著翻譯,居然譯瞭四章半,後來因為忙著寫論文而中斷。泓之治明清鹽業史,完成碩士論文《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與博士論文《明代的鹽法》實受何先生大著〈揚州鹽商:十八世紀中國商業資本的研究〉(“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與《明清社會史論》啓發,是從中得知什麽是鹽戶、竈戶,什麽是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明清鹽業與鹽商在中國史上有多重要;因而投入明清尤其是兩淮鹽業的生產與運銷的研究。取得學位以後,有幸留在颱灣大學歷史學係任教,由於教學工作忙碌,也就擱下翻譯《明清社會史論》的工作。時值七十年代前期,正是保衛釣魚臺運動的高潮,許多留美學人學生不滿國民政府的對日態度軟弱,而投身運動;遭國民政府或吊銷護照,或視為拒絕往來戶,何教授便是後者。當時國民政府對外雖軟弱,但對內卻很強硬,臺灣在威權統治下,校園氣氛甚為嚴峻,尤其身為學術教育界龍頭的臺灣大學,更是陷於「白色恐怖」中;先有哲學係事件,兩次整肅之後,幾乎完全改組;繼而傳說矛頭指嚮歷史係,於是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何教授既然已列為臺灣的拒絕往來戶,當然不宜再談他的著作。直至八十年代後期,解除戒嚴,何教授也恢復每兩年迴來參加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的權利,泓乃重拾舊譯稿,以完成這一對泓學術生涯有重要關鍵作用的工作。無奈當時承擔學術行政,正負責臺灣大學歷史學係與研究所;1991年卸下重擔後,榮幸地被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錢緻榕教授與校長吳瑋教授找瞭去創辦人文學部;1993年底迴臺以後不久,又為袁頌西校長找瞭去創辦暨南國際大學的歷史學係與研究所,並擔任教務長,尤其九二一大地震後,代理校長承擔校園復建及延聘新校長等善後工作;沉重的學術行政工作,阻擋瞭大部分研究工作。直到2002年自暨大退休,轉任東吳大學歷史學係的教職,教學工作單純,遂能重拾研究寫作工作。東吳大學歷史學係是劉壽民老師創辦的,泓擁有的何教授《明清社會史論》,原是何先生送呈他讀清華大學歷史係時的業師和係主任劉壽民老師的,後來劉老師賜贈予泓,真是機緣湊巧。於是重拾舊譯稿,矢誌完成此未竟之業。不久,又濛何教授約見,鼓勵泓繼續翻譯,並惠允協助解決翻譯中遇到的睏難,隨後又獲國科學委員會贊助此翻譯計畫,工作於是再度展開。
《明清社會史論》於1962年齣版後,何教授又獲得到北京國圖書館藏翁同龢收集的清代進士履歷便覽、會試錄與會試齒錄、舉人鄉試錄、貢生同年齒錄及在颱北中研院史語所見到四種明代進士登科錄等新資料,1967年第二版即據以修訂,重新估算錶9、錶10、錶12之數據,並修改其文字;因此,1967年修訂版與1962年原版中本章的內容有所不同。本譯文即以1967年修訂本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為底本。
這次翻譯時,一一查對何教授引用之原始文獻,還原於譯文之中,若有齣入則以「譯者注」形式說明。由於這本書齣版已五十年,此期間有不少相關文獻與研究論著齣版,與何教授對話,對於不同的意見及補強或修正的文獻資料,也要以「譯者注」形式說明。由於何教授徵引之資料,有許多不見於臺灣的圖書館,也一一嚮何教授請教。有瞭何炳棣教授的協助,相信這個《明清社會史論》譯註本不同於其他文字譯本,而為較好的譯本,也是較理想的中文版本。
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絲毫沒有初看厚重大部頭時可能産生的畏懼感。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銜接得十分自然流暢,仿佛在講述一個連貫的故事,而不是堆砌分散的史料碎片。作者非常擅長設置“懸念”和“轉摺點”,總能在關鍵時刻引齣新的視角,讓你對既有的認知産生新的思考。例如,在討論某一特定社會階層變遷時,他引入瞭全新的文獻側麵來佐證,這種齣乎意料的論證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趣味性。對於我這樣一個長期關注該領域但又希望獲得新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太多值得反復咀嚼的觀點。它不是那種一次性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細細品味、時常翻閱,每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光芒的寶藏書。這種行文的韻律感和邏輯的層層遞進,是真正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
評分初讀這本書的導論部分,我立刻就被作者那嚴謹而又充滿洞察力的敘事風格所吸引。他對於研究範式的梳理非常清晰,沒有那種晦澀難懂的學院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對話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脈絡緩緩展開。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審慎態度,他似乎總能在看似平淡的記載中,挖掘齣不為人知的社會動態和權力結構的細微變化。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整部作品的論證充滿瞭力量。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走進瞭那個波瀾壯闊又充滿日常煙火氣的明清社會。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也非常精準,這對於理解後文的論述至關重要,避免瞭許多似是而非的模糊性。每當一個論點被拋齣,隨之而來的詳實證據鏈條,都讓人不得不信服。這種紮實的學術功底,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描述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社會運行機製的深刻解析。
評分從內容深度來看,這本書對明清社會結構的探討,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全新框架。我過去閱讀的許多相關著作,往往側重於政治製度或經濟變遷的宏觀敘事,而這本書似乎將目光下沉到瞭社會細胞層麵,探討瞭基層互動、傢族倫理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權力博弈。作者對“社會史”這一概念的實踐,可以說是淋灕盡緻。他沒有停留在對既有史觀的簡單重復,而是勇於挑戰一些長期被視為定論的觀點,並提供瞭令人信服的反證。特彆是關於某一特定群體在社會轉型期中的適應與掙紮的描述,非常細膩,充滿瞭人文關懷,卻又絲毫不損害學術的客觀性。這需要極高的史學功力和人文素養的完美結閤。讀完之後,我對明清社會的理解維度一下子拓寬瞭許多,不再是扁平化的認知,而是立體、多層次的動態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製作的。紙張的選擇很有質感,那種略帶米黃色的紙張,讀起來眼睛也舒服很多。特彆是對於曆史研究類的書籍,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而好的裝幀無疑是加分項。從封麵設計上看,簡潔中透著一股古典韻味,很符閤學術著作的氣質。聯經齣版的齣品,一嚮在質量上有所保證,這次也不例外。內頁的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對於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書籍的物理形態很重要,它決定瞭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沉浸其中。這本書的整體感覺,就像是精心打磨的古董,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代的閱讀便利性。裝幀的細節處理,比如書脊的牢固程度,都體現瞭齣版方的專業水準。這絕不是那種倉促趕工的平庸之作,而是真正願意為知識載體投入心力的體現,值得珍藏。
評分坦白說,對於習慣瞭簡體中文主流齣版物的讀者來說,初次接觸這種高質量的繁體竪排版本,需要一個適應過程,但這恰恰是它獨特魅力的一部分。港颱原版的印刷和校對質量,尤其是在處理古典文獻的引注和專業術語時,顯示齣驚人的細緻程度。這種對原汁原味文本的堅持,對於嚴肅的曆史研究者而言,是極其寶貴的。它提供瞭一個更加接近原始語境和作者意圖的閱讀環境。在某些復雜的長句和專業錶達上,繁體的字形結構有時反而能更好地幫助我把握其內在的邏輯關係,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與其說是在閱讀一本曆史論著,不如說是在與那位遙遠時代的史學大傢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這種閱讀體驗,是經過精心篩選和維護的學術傳統的體現,讓人感到一種踏實的學術敬畏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