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邓小平传(1904-1974) |
| 作者: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
| 市场价: | 196.00 |
| ISBN号: | 9787507341195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精装 |
| 内容简介 | |
| 《邓小平传(1904-1974)(套装上下册)》共108万字,近百幅图片,以丰富翔实的档案材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邓小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步成长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曲折历程,全面反映了邓小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光辉业绩、建立的不朽功勋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邓小平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坚韧性格、宽广胸襟、崇高品格、精神风范和人格力量。是一部真实再现邓小平1904年至1974年生平业绩的鸿篇巨著,也是一部真实反映党史、国史、军史的鸿篇巨著。 |
| 目录 | |
| 第一章走出广安 第二章从勤工俭学生到职业革命者 第三章在党中央机关工作 第四章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第五章率红七军转战 第六章在中央苏区 第七章在长征和东征、西征中 第八章赴抗战前线 第九章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第十章东进冀南 第十一章在反磨擦斗争中 第十二章百团大战前后 第十三章扭转根据地困难局面(上) 第十四章扭转根据地困难局面(下) 第十五章温村会议与根据地的恢复和发展 第十六章主持北方局工作 第十七章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第十八章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十九章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第二十章逐鹿中原 邓小平传(1904—1974)第一章走出广安 目录邓小平传(1904—1974)目录第二十一章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第二十二章指挥渡江战役 第二十三章解放大西南 第二十四章主政大西南(上) 第二十五章主政大西南(下) 第二十六章初到中央工作(上) 第二十七章初到中央工作(下) 第二十八章筹备中共八大 第二十九章一九五七年的整风反右 第三十章面对“大跃进”兴起 第三十一章坚持纠“左” 第三十二章克服严重经济困难(上) 第三十三章克服严重经济困难(下) 第三十四章在中苏论战中 第三十五章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十六章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第三十七章在江西的日子 第三十八章复出 后记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如同高明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掌控着乐章的起承转合。初读之下,会发现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张由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交织而成的网。对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性,作者没有采取过于简化的“黑白”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去剖析和呈现人物在特定决策背后的多重考量与挣扎。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关键事件的描述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感受那种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无力和必然。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使得整部作品读起来张弛有度,既有宏大的历史观照,又不失鲜活的个体情感,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对话。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一种沉静的心态去与之共鸣。它不是那种可以用来消磨时间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历史张力。每翻过一章,都会带来一种对过去理解的加深和对未来思考的延伸。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那种意犹未尽、似有所悟的感觉久久不散。它成功地做到了让读者在跟随人物轨迹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历史观的再构建,是一部真正能让人在阅读后有所成长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感。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印刷清晰,字体排版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大气,那种内敛的光泽,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的庄严与历史的重量。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真功夫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尤其是那精装的侧边,折射出一种历久弥新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开它,去探寻那被精心包裹的丰富内涵。对于那些珍视书籍实体感的读者来说,光是这种物理上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阅读过程本身的尊重与仪式感。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扎实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对原始资料的引用、时间线的梳理,还是对不同派系观点的平衡呈现,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很多模糊不清的历史节点上,作者没有回避矛盾,而是提供了多角度的论证,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那段复杂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维度上去审视和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而不是被单一的叙事所局限。这是一种负责任的史学态度。
评分我通常不太容易被人物传记“套路化”的写作手法所打动,但这本书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人”的刻画,而非仅仅是“神坛上”的符号。那些选取的侧面描写和鲜活的细节片段,比如对特定时期家庭生活场景的还原,或是对几次关键会议前后个人心境的细腻捕捉,都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这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代入情境,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在面对巨大压力和历史十字路口时,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也更有力量,它展现了伟人光环背后,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重量与孤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