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草根英雄,南徵北戰,打遍天下無敵手,本書真實記錄百萬將中取敵酋的戰鬥傳奇。
作者簡介
陳冠任,中國現代史、民國史學者,著名暢銷書作傢,著有《國殤(5)——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紀實》、《國民黨十大***軍》、《建國錄——毛澤東彆傳》《戰將》《猛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傳奇將領紀實》《榮氏父子》《四代父子五代人的光榮與夢想》等作品。
目錄
章鐵膽頭炮軍-39軍
01.“窯傢軍”鬧黃陂
02.吹牛皮引齣的故事
03.艱苦轉戰,紅9軍一變再變,匯人紅25軍
04.傳神的奇兵
o5.第九次負傷,因禍得福換得一個老婆
06.毛澤東嚮紅15軍團藉錢
07.“老虎”陰溝翻船,缺瞭兩顆門牙
08.二戰平型關
09.黃剋誠改帽箍
10.第六次唱反調
11.“黃瞎子”的“遠視”
12.“好戰分子”鍾偉和“三猛”5師
13.一隻猛虎
14.“洋司令”
15.雲齣血戰
16.副軍長吳國璋犧牲
17.代師長王扶之被活埋39個小時後被救齣
第二章鐵血雄獅軍-13軍
01. 72好漢上木蘭山
02.許世友鬧革命
03.王樹聲“俘虜”堂弟,“俘虜”後來成瞭軍長
04.兩位師長犧牲
05.青龍觀一戰,2營為全團每人“掙”瞭一套新衣服
06.劍門關之戰
07.勝利會師後的苦難曆程
08.三次設伏七亙村
09.劉伯承的伏擊戰總離不開陳賡和772團
10.王近山自作主張設伏,“戰地觀戰團”被殲
11.活捉軍長,逼死總指揮
12.殲滅“天下旅”
13.虎將楚大明
14.飛渡黃河天險的中原大戰
15.14軍參謀長20天內兩次被10旅所擒
16.巧用“蔣乾盜書”的反間計
17.“小諸葛”白崇禧使齣絕招迴馬槍
第三章 江南之傑——20軍
第四章 後起鏇風軍——42軍
第五章 智勇霸王軍——54軍
精彩書摘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是1948年11月,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2縱隊改編而成的。39軍的前身,是黃麻起義前後徐海東領導的遊擊隊,後為紅7軍第3大隊。
1937年,由紅15軍團在陝北三原縣橋底鎮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剋誠。1940年2月,改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左權(後為楊得誌),政委黃剋誠。6月底,第2縱隊一部與新四軍第6支隊在淮北地區會師,整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委黃剋誠,7月,又與地方支隊閤編為八路軍第5縱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改編為新四軍3師,轄7、8、9旅。9月,9旅調歸4師,10旅調歸3師。1945年10月,新四軍3師奉命挺進東北,歸東北人民自治軍建製。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轄7、8、10旅以及獨立旅,師長兼政委黃剋誠。9月,師主力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劉震任司令員,吳法憲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10旅依次改編為第4、5師;獨立旅改為6師。7旅改編為16師編入6縱。2縱先參加錦州作戰,後於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並乘勝直搗瀋陽。
1948年11月,2縱改編為39軍,隸屬第四野戰軍第14兵團建製。劉震任軍長,吳信泉任政委,譚友林、孫子仁任副軍長,王良太任參謀長,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師,115師,王良太任師長,李世安任政委;116師,吳國璋任師長,石瑛任政委;117師,張竭誠任師長,李少元任政委;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第7師調歸該軍建製,改稱152師,羅華生任師長,邱子明任政委。隨後,39軍參加平津戰役。4月底,嚮華中、華南進軍。7月初,進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區,後進軍湘西,參加瞭衡寶戰役,然後直下柳州,解放南寜,於12月11日解放鎮南(友誼)關。同時,第152師改為南寜軍分區,脫離第39軍建製。
1950年7月,39軍奉命北上,開赴東北,到遼陽、海城地區駐防。10月,開赴朝鮮參戰。先後參加一至四次戰役。
……
這是一本關於戰爭曆史的力作,文字的厚重感透過書頁都能感受到。作者似乎花費瞭極大的心血去搜集和整理那些塵封的檔案,筆觸細膩卻又不失磅礴的氣勢,將那個特定年代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的命運糾葛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真的走進瞭那硝煙彌漫的戰場,耳邊是炮火的轟鳴和戰友的呐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描繪戰術部署和戰場細節時,那種近乎於軍事分析的嚴謹,讓人不得不佩服其專業素養。它不僅僅是在講述“誰贏瞭誰輸瞭”,更深層次地探討瞭戰爭背後的決策邏輯、人性的掙紮以及最終勝利的代價。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如疾風驟雨般緊湊,時而又放緩下來,讓讀者有時間去沉思那些犧牲與榮耀。我尤其喜歡那種在極度殘酷的描寫中,依然能捕捉到人性光輝的筆法,那纔是真正的史詩。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手冊式的曆史書有點望而卻步,總覺得會是枯燥的年代記。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讀起來更像是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長篇小說,隻不過裏麵的每一個情節都有真實的史料支撐。作者的文筆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老兵在深夜的爐火邊,嚮你娓娓道來那些驚心動魄的往事。書中對不同戰鬥階段的氛圍渲染極其到位,無論是黎明前的潛行,還是高地爭奪的白熱化,那種壓迫感和緊張感都能瞬間將你拽入情境。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性,那些關於傷痛、恐懼和失去的描寫,真實得令人心悸。讀完某幾個章節後,我需要停下來,默默地消化許久,纔能繼續翻開下一頁。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書,它要求讀者投入全部的注意力與情感,去和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我習慣於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曆史事件,但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見微知著”。它沒有將焦點僅僅停留在高層戰略的博弈上,反而將鏡頭聚焦到瞭那些構成軍隊主體的普通士兵身上。通過對具體戰鬥場景的細緻刻畫,我們得以一窺那個特殊兵種在極端環境下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如何相互扶持的。作者對於裝備、口令和戰術術語的運用非常精準,既保證瞭軍事曆史的專業性,又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對比,讓非軍事背景的讀者也能理解其精髓。這種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使得這本書既能滿足軍事迷的深度需求,也能吸引對曆史和人物命運感興趣的廣大讀者。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理解浮現,這本書的層次感實在太豐富瞭,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僅僅是按照時間順序推進,更像是一個多聲部的交響樂。不同的戰役、不同時期麵對的不同對手,被賦予瞭不同的“主題鏇律”,但最終都匯集成一股強大的、不可阻擋的曆史洪流。閱讀的體驗是沉浸式的,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讓你在閱讀時産生強烈的“代入感”和“在場感”。這種感覺非常難得,很多曆史著作雖然內容詳實,但總讓人感覺隔著一層玻璃。而這本書的文字,卻有著穿透力,它讓你不僅僅是“知道”曆史發生瞭什麼,更是“感受”到曆史是如何發生的。它讓我對那一代軍人的堅韌和信仰,有瞭更深層次的敬意和理解,這絕對是一部值得收藏和反復研讀的重量級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嚴肅性,拿到手裏就感覺分量十足。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似乎在極力避免簡單的臉譜化敘事,筆下的英雄人物有血有肉,有他們的光榮,也有他們的彷徨與掙紮。讀到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時,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人在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悲壯感。它不僅僅是一部軍事史錄,更是一部關於信念、紀律與犧牲的哲學探討。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事人的口述片段或信件摘錄,這些一手資料像是幽暗隧道中的微光,瞬間點亮瞭冰冷的史料,讓那些逝去的生命鮮活瞭起來。我甚至感覺自己可以透過文字,觸摸到他們粗糙的衣衫和堅毅的目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