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
定價:380.00元
售價:144.4元,便宜235.6元,摺扣38
作者:劉景龍
齣版社:文物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1013845
字數: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762kg
太倉新華書店正版現貨書籍
《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收錄的窟龍,自60窟至第500窟,北鄰賓陽洞,南接第543窟(萬佛洞),南北長400米,共有編號窟龍341個。具有代錶性的窟龍主要有優填王造像、第403窟(敬善寺)和第435窟(摩崖三佛),基本屬於唐代造像的區段。
龍門石窟中優填王造像數量在中國各地石窟中是多的。記述有關優填王造像的佛教經典有《增一阿含經》、《觀佛三昧經》、《法顯傳》、《釋迦譜》、《經律異像》、《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等。各種記述或詳或略,大體相同。習慣上稱呼的“優填王像”,實際係指優填王所造之像。《增一阿含經》雲:“釋提桓因請佛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是時人間不見如來久,……優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來,遂得苦患,是時王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來形象,是時優填王即以牛頭山旃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龍門石窟中的優填王造像,有的就山造像,有的列寵置像,從遺存、遺跡判斷原有近百尊,其中放置的像均已無存。本區段的優填王造像近50尊。賓陽洞、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趙客師洞、破洞、古陽洞等處都有分布,均為高宗時期(公元650-683年)所造,造像大都在長方形座上倚坐,後有背靠,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偏袒右肩,薄衣透體,少衣褶。
第362窟前壁北側高昌人張安總章二年(公元669年)為父母造像記(《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0422條)及已無造像的第484,窟(新羅像寵)題銘(《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0590條),都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左證。
第403窟(敬善寺)前室北側轉角有“敬善寺石像銘”,因而得名。該窟由前、後室組成。前室平麵略呈橢圓形,門額正中一圓拱寵,兩側各一飛天。門前南北兩壁各雕一菩薩立於半月形仰覆蓮颱上。門兩側二力士上身袒裸,佩項飾,下身著裙,體魄雄健,足踏山石,北側力士頭殘,南側力士頭戴仰蓮形寶冠。
後室平麵近方形,穹隆頂,正壁主像為阿彌陀佛。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僧祇支,胸結帶,手施說法印,在迭澀束腰八角蓮座上結跏趺坐,不露足。原作佛頭現存日本大阪美術館。座下飾一周寶裝覆蓮辦及兩軀護法獅子。佛背後刻蓮辦紋身光。兩側脅侍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弟子、菩薩造型寫實。正壁南北轉角處造像寵主尊均立(坐)於由主佛座伸齣的長莖蓮花上。洞內南、北、柬三壁上部,主要造像之間及門額均雕齣姿態各異、坐於連莖蓮花座上的菩薩五十軀,形象新穎彆緻。洞頂綫刻似未完工的蓮花藻井,周圍八身彩繪供養飛嚮主尊飛舞。
該窟是唐朝皇室直接開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供養比丘像代錶著造像施主進入主像行列,為龍門石窟首見。據“敬善寺石像銘”考證,該洞係唐太宗紀國太妃(紀王慎之母)於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所開鑿。
凡例
龍門石窟造像綜論/劉景龍
內容提要/劉景龍
圖版目錄
圖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太倉新華書店正版現貨書籍
規模宏大的443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開鑿早的一座洞窟,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前後,從此拉開瞭龍門開窟造像的序幕。據《魏書·釋老誌》記載,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靈岩寺石窟(即雲岡石窟),在龍門山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營建石窟各一所,永平年間中尹劉騰又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造就是現存的賓陽三洞。至此,在龍門石窟齣現瞭次開窟高潮。北魏時期開鑿的洞窟主要還有:第712窟(蓮花洞)、519窟(火燒洞)、609窟(皇甫公洞)、381窟(藥方洞)、第u8l窟(魏字洞)、192窟(唐字洞)、038窟(趙客師洞)、034窟(普泰洞)等。
在北魏皇室在龍門大規模營造的高潮中,洛陽一帶民間開窟造像之風盛行。現在洛陽周邊地區(原洛州轄區)保存下來的諸多小型石窟,如陝縣溫塘石窟、義馬鴻慶寺石窟、孟津謝莊石窟、洛陽吉利萬佛山石窟、偃師水泉石窟、伊川鴉嶺石窟、伊川呂寨石窟、嵩縣鋪溝石窟、宜陽虎頭寺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和鞏縣石窟寺等,經調查,大多是與龍門石窟賓陽洞、皇甫公洞同時開鑿的石窟。
龍門石窟北魏時期的洞窟形製,前期主要接受雲岡石窟曇曜五窟的影響,為平麵馬蹄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如443窟(古陽洞),04、140、159窟(賓陽三洞),第712窟(蓮花洞),第]519窟(火燒洞)等。後期的洞窟形製平麵為方形,穹窿頂上雕大蓮花,後壁設壇,左右壁開鑿大龍,如034窟(普泰洞)、181窟(魏字洞)、609窟(皇甫公洞)等。後期的洞窟形製似乎是北魏晚期龍門石窟的獨特樣式。這一時期的佛造像以三世佛為主,麵相消瘦,為秀骨清像,著褒衣博帶式服裝,衣褶層迭稠密,衣裾垂覆寶座。菩薩所披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擺兩角尖長。飛天手捧菓盤或持各種樂器,飄逸瀟灑。北魏窟內雕供養人行列和維摩詰變相、佛本生故事。其中富代錶性的是第]40窟(賓陽中洞)大型禮佛圖——孝文皇帝、皇後禮佛圖。其雕刻手法,繼承瞭雲岡石窟的直乎刀法,造像的藝術風格從雲岡的渾厚粗獷轉嚮龍門的典雅端莊。
中國的佛教造象樣式,自束漢以來曆代都有變化。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是我國傳統藝術融閤印度造象樣式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印度的佛像一般著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前者見於雲岡石窟第工6-20窟主佛,並在龍門石窟443窟(古陽洞)兩側壁上層大寵中的主佛形象上沿襲瞭下來。雲岡石窟第8窟和第20窟左右立佛像穿著的通肩式袈裟,寬而薄的長衣緊貼身體,並隨著軀體的起伏,形成若乾平行弧綫。這種樣式,在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中也較為流行,同屬印度造象樣式。在雲岡石窟第二期的洞窟裹,齣現瞭褒衣博帶式佛裝,衣服為對襟式,露齣內部的僧祇支,胸前係帶,右襟披搭於左臂上。這是北魏王朝漢化政策在石窟造像中的重要錶現。龍門石窟的北魏造像,以褒衣博帶式服裝為主,麵相清秀,瀟灑飄逸,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風尚密切相關。
北魏末年政治動蕩,結束瞭龍門石窟造像的次高潮。
凡例
龍門石窟造像綜論/劉景龍
內容提要/劉景龍
圖版目錄
圖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的齣現,填補瞭我個人在收藏和研究龍門石窟藝術方麵的空白。此前,我所能接觸到的關於龍門石窟的資料,大多是零散的,缺乏係統性。而這套全集,以捲帙浩繁的體例,將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梳理。第二捲所涵蓋的內容,更加側重於某一特定時期或某一類造像的深入解讀,這對於想要進行專題研究的讀者來說,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例如,我對其中關於“一鋪造像”的詳細分析尤為感興趣,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在空間布局上的匠心獨運。
評分這套《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真是令人驚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藝術,尤其是佛教造像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全麵、深入地展現龍門石窟藝術魅力的著作。當我在新華書店的架子上偶然發現這套由文物齣版社齣版,劉景龍先生傾力編纂的巨著時,我的心簡直要跳齣來瞭。翻開這厚重的第一捲,我就被其精美的印刷、細緻的圖片和嚴謹的學術內容所震撼。而這次拿到第二捲,更是讓我對龍門石窟的藝術成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我尤其欣賞《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在學術研究上的創新之處。劉景龍先生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造像,而是嘗試從更廣闊的視角,將龍門石窟的造像置於整個佛教藝術乃至中國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他對於不同造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龍門石窟在吸收外來文化、融閤本土藝術方麵的獨特魅力。同時,他對造像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政治、宗教等多重因素的探討,也為我們理解古代社會提供瞭全新的視角。
評分從打開這本《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的那一刻起,我就仿佛穿越瞭韆年,置身於唐代盛世的宏偉石窟之中。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錄,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教科書。劉景龍先生的專業視角和深入研究,讓每一尊造像都仿佛有瞭生命,訴說著它們誕生時的時代背景、信仰寄托以及藝匠們精湛的技藝。我尤其被那些細節所吸引:菩薩慈悲的麵容、飛天的飄逸身姿、力士健碩的體魄,在高清的圖片下,每一刀的痕跡,每一處風化的痕跡,都清晰可見,傳遞著歲月的滄桑和藝術的永恒。
評分我一直對佛教造像的演變過程非常感興趣,而《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需求。劉景龍先生的編纂,不僅呈現瞭龍門石窟不同時期的造像風格,更通過對同一時期不同造像的對比分析,揭示瞭其中微妙的地域性、時代性以及審美趨嚮的差異。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仔細比對著不同龕窟的觀音菩薩像,從初唐的豐腴圓潤,到盛唐的端莊大氣,再到晚唐的秀骨清像,每一個轉變都讓我深思,讓我感嘆龍門石窟藝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評分從物流的角度來看,新華書店的配送服務也十分到位。我在網上訂購的《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包裝嚴實,確保瞭圖書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當我收到這沉甸甸的書籍時,心中充滿瞭期待。打開箱子,看到這套精心編纂的藝術巨著,真的覺得物超所值。對於我這樣一個居住在遠離龍門石窟的城市的人來說,這套書就像是連接我與那片曆史文化寶地的橋梁,讓我能夠隨時隨地沉浸在龍門石窟的藝術世界中。
評分劉景龍先生的學術功底在這部巨著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他不僅對龍門石窟的曆史背景、佛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理解,更對造像的藝術風格、雕刻技法有著獨到的見解。在他的文字敘述中,我感受到瞭他對每一尊造像的敬畏和熱愛。他能夠將枯燥的學術理論,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讓讀者在欣賞精美圖片的同時,也能獲得豐富的知識。尤其是對於一些造像的款識、銘文的解讀,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對造像的年代、供養人等信息有瞭更準確的認識。
評分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珍貴文獻。劉景龍先生的嚴謹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貫穿瞭整部著作。從造像的選材、拍照,到文字的撰寫、校對,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完美。尤其是圖片的選擇,不僅涵蓋瞭宏偉的造像群像,更捕捉瞭造像的每一個細節,比如微小的錶情變化、精美的服飾紋樣,甚至是一些難以察覺的刀痕。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這套書具有瞭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
評分總而言之,《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是一部集學術性、藝術性、收藏性於一身的傑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瞭大量珍貴的圖像資料,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劉景龍先生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的精髓。無論是作為專業研究的參考書籍,還是作為個人欣賞的藝術讀物,這套書都絕對是物超所值的。我強烈推薦所有對中國古代藝術、佛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不妨花時間去瞭解和收藏這套令人贊嘆的著作。
評分這套書的印刷質量堪稱一流,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文物齣版社在圖書製作方麵的專業水準,在這本《龍門石窟造像全集(第2捲)》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我嘗試過許多關於石窟藝術的書籍,但很少有能夠像這樣,將造像的宏觀全貌與局部細節都呈現得如此清晰、生動。無論是造像的整體造型,還是衣褶的流暢綫條,亦或是麵部錶情的細微之處,都得到瞭完美的還原。這對於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能夠讓我們在遠離實地的狀況下,進行最貼近原貌的觀察和學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