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 文物出版社 刘景龙 新华书店 物流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 文物出版社 刘景龙 新华书店 物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景龙 著
图书标签:
  • 龙门石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造像
  • 文物出版社
  • 刘景龙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考古
  • 新华书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太仓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3845
商品编码:2817732448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

定价:380.00元

售价:144.4元,便宜235.6元,折扣38

作者:刘景龙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01

ISBN:9787501013845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762kg

编辑推荐

太仓新华书店正版现货书籍

内容提要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收录的窟龙,自60窟至第500窟,北邻宾阳洞,南接第543窟(万佛洞),南北长400米,共有编号窟龙341个。具有代表性的窟龙主要有优填王造像、第403窟(敬善寺)和第435窟(摩崖三佛),基本属于唐代造像的区段。
龙门石窟中优填王造像数量在中国各地石窟中是多的。记述有关优填王造像的佛教经典有《增一阿含经》、《观佛三昧经》、《法显传》、《释迦谱》、《经律异像》、《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各种记述或详或略,大体相同。习惯上称呼的“优填王像”,实际系指优填王所造之像。《增一阿含经》云:“释提桓因请佛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是时人间不见如来久,……优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来,遂得苦患,是时王敕国界之内诸奇巧师匠,而告之曰,我今欲作如来形象,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山旃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龙门石窟中的优填王造像,有的就山造像,有的列宠置像,从遗存、遗迹判断原有近百尊,其中放置的像均已无存。本区段的优填王造像近50尊。宾阳洞、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赵客师洞、破洞、古阳洞等处都有分布,均为高宗时期(公元650-683年)所造,造像大都在长方形座上倚坐,后有背靠,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偏袒右肩,薄衣透体,少衣褶。
第362窟前壁北侧高昌人张安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为父母造像记(《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0422条)及已无造像的第484,窟(新罗像宠)题铭(《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0590条),都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左证。
第403窟(敬善寺)前室北侧转角有“敬善寺石像铭”,因而得名。该窟由前、后室组成。前室平面略呈椭圆形,门额正中一圆拱宠,两侧各一飞天。门前南北两壁各雕一菩萨立于半月形仰覆莲台上。门两侧二力士上身袒裸,佩项饰,下身着裙,体魄雄健,足踏山石,北侧力士头残,南侧力士头戴仰莲形宝冠。
后室平面近方形,穹隆顶,正壁主像为阿弥陀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僧祇支,胸结带,手施说法印,在迭涩束腰八角莲座上结跏趺坐,不露足。原作佛头现存日本大阪美术馆。座下饰一周宝装覆莲办及两躯护法狮子。佛背后刻莲办纹身光。两侧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弟子、菩萨造型写实。正壁南北转角处造像宠主尊均立(坐)于由主佛座伸出的长茎莲花上。洞内南、北、柬三壁上部,主要造像之间及门额均雕出姿态各异、坐于连茎莲花座上的菩萨五十躯,形象新颖别致。洞顶线刻似未完工的莲花藻井,周围八身彩绘供养飞向主尊飞舞。
该窟是唐朝皇室直接开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供养比丘像代表着造像施主进入主像行列,为龙门石窟首见。据“敬善寺石像铭”考证,该洞系唐太宗纪国太妃(纪王慎之母)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前所开凿。

目录

凡例
龙门石窟造像综论/刘景龙
内容提要/刘景龙
图版目录
图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作者介绍

太仓新华书店正版现货书籍

文摘

规模宏大的443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早的一座洞窟,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前后,从此拉开了龙门开窟造像的序幕。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宣武帝下令仿照代京灵岩寺石窟(即云冈石窟),在龙门山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建石窟各一所,永平年间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造石窟一所,造就是现存的宾阳三洞。至此,在龙门石窟出现了次开窟高潮。北魏时期开凿的洞窟主要还有:第712窟(莲花洞)、519窟(火烧洞)、609窟(皇甫公洞)、381窟(药方洞)、第u8l窟(魏字洞)、192窟(唐字洞)、038窟(赵客师洞)、034窟(普泰洞)等。
在北魏皇室在龙门大规模营造的高潮中,洛阳一带民间开窟造像之风盛行。现在洛阳周边地区(原洛州辖区)保存下来的诸多小型石窟,如陕县温塘石窟、义马鸿庆寺石窟、孟津谢庄石窟、洛阳吉利万佛山石窟、偃师水泉石窟、伊川鸦岭石窟、伊川吕寨石窟、嵩县铺沟石窟、宜阳虎头寺石窟、新安西沃石窟和巩县石窟寺等,经调查,大多是与龙门石窟宾阳洞、皇甫公洞同时开凿的石窟。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洞窟形制,前期主要接受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的影响,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如443窟(古阳洞),04、140、159窟(宾阳三洞),第712窟(莲花洞),第]519窟(火烧洞)等。后期的洞窟形制平面为方形,穹窿顶上雕大莲花,后壁设坛,左右壁开凿大龙,如034窟(普泰洞)、181窟(魏字洞)、609窟(皇甫公洞)等。后期的洞窟形制似乎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的独特样式。这一时期的佛造像以三世佛为主,面相消瘦,为秀骨清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衣褶层迭稠密,衣裾垂覆宝座。菩萨所披帔帛交叉下垂,大裙下摆两角尖长。飞天手捧菓盘或持各种乐器,飘逸潇洒。北魏窟内雕供养人行列和维摩诘变相、佛本生故事。其中富代表性的是第]40窟(宾阳中洞)大型礼佛图——孝文皇帝、皇后礼佛图。其雕刻手法,继承了云冈石窟的直乎刀法,造像的艺术风格从云冈的浑厚粗犷转向龙门的典雅端庄。
中国的佛教造象样式,自束汉以来历代都有变化。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是我国传统艺术融合印度造象样式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印度的佛像一般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袈裟。前者见于云冈石窟第工6-20窟主佛,并在龙门石窟443窟(古阳洞)两侧壁上层大宠中的主佛形象上沿袭了下来。云冈石窟第8窟和第20窟左右立佛像穿着的通肩式袈裟,宽而薄的长衣紧贴身体,并随着躯体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这种样式,在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中也较为流行,同属印度造象样式。在云冈石窟第二期的洞窟裹,出现了褒衣博带式佛装,衣服为对襟式,露出内部的僧祇支,胸前系带,右襟披搭于左臂上。这是北魏王朝汉化政策在石窟造像中的重要表现。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以褒衣博带式服装为主,面相清秀,潇洒飘逸,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结束了龙门石窟造像的次高潮。

序言

凡例
龙门石窟造像综论/刘景龙
内容提要/刘景龙
图版目录
图版
Contents
Notes
LongmeGrottoes/Liu Jinglong
Abstract/Liu Jinglong
List of Plates
Plats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是文物出版社继第一卷之后,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精美造像进行的又一次系统性、权威性梳理与呈现。本书由刘景龙先生主编,联合新华书店的强大发行网络,旨在为海内外学术界、艺术界及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一本集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珍贵图录。 内容概述: 本书紧密承接第一卷的宏伟蓝图,深入挖掘龙门石窟中那些未被充分展现,却同样震撼人心的佛教造像艺术。本卷聚焦于龙门石窟各个时期,特别是北魏晚期至唐代盛期,那些在建筑空间、雕刻技艺、艺术风格上独具匠心、具有代表性的造像群。 精选篇章与亮点: 洞窟细览与造像解读: 本卷将对一系列重要洞窟,如宾阳洞、古阳洞、魏收洞、万佛洞、奉先寺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实地考察与数据采集。针对每个洞窟内的主要造像,如佛、菩萨、罗汉、胁侍、供养人以及佛教故事浮雕等,进行逐一的编号、高清摄影,并配以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些描述不仅涵盖了造像的尺寸、材质、保存状况,更侧重于对其艺术特征、雕刻手法、工艺创新以及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宗教思想、社会风貌的深入解读。例如,对于宾阳中洞的“帝后礼佛图”和“二弟子图”,本卷将对其人物的衣饰、神态、构图布局等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阐释其在佛教艺术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雕刻技艺与风格演变: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重要坐标。本卷将着重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造像的雕刻技艺差异。从北魏时期纤细、秀丽、受犍陀罗、笈多艺术影响的风格,到北齐、隋代的过渡与创新,再到唐代雍容、健硕、充满世俗情怀的皇家气派,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清晰勾勒出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轨迹。例如,对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头部比例、面部表情的细致描摹,对胁侍菩萨服饰褶皱的精妙处理,都将成为展现唐代雕刻技艺巅峰的绝佳例证。 艺术风格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汇聚了南北方艺术的精华,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与发展。本卷将通过对特定洞窟、特定造像群的专题研究,探讨龙门造像艺术如何体现出地域特色以及不同朝代的时代精神。例如,北魏时期造像中融入的汉魏以来的一些民间艺术元素,以及唐代造像所表现出的盛世气象和开放包容的文化胸怀,都将在本卷的分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造像的文化意涵与历史价值: 除了艺术层面的赏析,本书还将深入挖掘龙门石窟造像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意涵。这包括佛教教义的图像化表达,高僧大德的修行事迹,以及历代帝王、贵族、百姓的信仰虔诚。通过对供养人造像的细致研究,本书能够为我们窥视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社会结构、人物关系、服饰礼仪、生活场景等提供宝贵的图像资料。 高清影像与精美呈现: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极致的高清影像呈现。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和后期处理工艺,本书将每一尊造像的细节,包括人物的面部表情、衣物的纹理、装饰的图案,以及石窟壁面的刀痕、包浆,都以逼真、细腻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每一幅图片都经过严谨的考证和精准的标注,力求为读者提供最真实、最直观的艺术体验。 目标读者: 本书适于对中国古代艺术、佛教艺术、历史文化、考古学、雕塑艺术等领域感兴趣的研究者、学者、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龙门石窟艺术魅力的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普通读者。 出版意义: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出版,不仅是对龙门石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又一次重要记录与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有力发掘与弘扬。它将为龙门石窟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一扇更加丰富、更加精美的窗口。通过刘景龙先生及其团队的严谨治学,依托文物出版社的权威出版,并借助新华书店的广泛传播,本书必将成为龙门石窟研究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刘景龙先生的学术功底在这部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对龙门石窟的历史背景、佛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理解,更对造像的艺术风格、雕刻技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文字叙述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每一尊造像的敬畏和热爱。他能够将枯燥的学术理论,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欣赏精美图片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对于一些造像的款识、铭文的解读,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对造像的年代、供养人等信息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评分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新华书店的配送服务也十分到位。我在网上订购的《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包装严实,确保了图书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当我收到这沉甸甸的书籍时,心中充满了期待。打开箱子,看到这套精心编纂的艺术巨著,真的觉得物超所值。对于我这样一个居住在远离龙门石窟的城市的人来说,这套书就像是连接我与那片历史文化宝地的桥梁,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在龙门石窟的艺术世界中。

评分

我一直对佛教造像的演变过程非常感兴趣,而《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刘景龙先生的编纂,不仅呈现了龙门石窟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更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造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其中微妙的地域性、时代性以及审美趋向的差异。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比对着不同龛窟的观音菩萨像,从初唐的丰腴圆润,到盛唐的端庄大气,再到晚唐的秀骨清像,每一个转变都让我深思,让我感叹龙门石窟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评分

这套书的印刷质量堪称一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文物出版社在图书制作方面的专业水准,在这本《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尝试过许多关于石窟艺术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够像这样,将造像的宏观全貌与局部细节都呈现得如此清晰、生动。无论是造像的整体造型,还是衣褶的流畅线条,亦或是面部表情的细微之处,都得到了完美的还原。这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能够让我们在远离实地的状况下,进行最贴近原貌的观察和学习。

评分

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珍贵文献。刘景龙先生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了整部著作。从造像的选材、拍照,到文字的撰写、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尤其是图片的选择,不仅涵盖了宏伟的造像群像,更捕捉了造像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微小的表情变化、精美的服饰纹样,甚至是一些难以察觉的刀痕。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套书具有了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评分

总而言之,《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收藏性于一身的杰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图像资料,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刘景龙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精髓。无论是作为专业研究的参考书籍,还是作为个人欣赏的艺术读物,这套书都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古代艺术、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花时间去了解和收藏这套令人赞叹的著作。

评分

《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出现,填补了我个人在收藏和研究龙门石窟艺术方面的空白。此前,我所能接触到的关于龙门石窟的资料,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而这套全集,以卷帙浩繁的体例,将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第二卷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侧重于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类造像的深入解读,这对于想要进行专题研究的读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例如,我对其中关于“一铺造像”的详细分析尤为感兴趣,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在空间布局上的匠心独运。

评分

我尤其欣赏《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之处。刘景龙先生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造像,而是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将龙门石窟的造像置于整个佛教艺术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对于不同造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龙门石窟在吸收外来文化、融合本土艺术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他对造像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宗教等多重因素的探讨,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评分

从打开这本《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的那一刻起,我就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唐代盛世的宏伟石窟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刘景龙先生的专业视角和深入研究,让每一尊造像都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它们诞生时的时代背景、信仰寄托以及艺匠们精湛的技艺。我尤其被那些细节所吸引:菩萨慈悲的面容、飞天的飘逸身姿、力士健硕的体魄,在高清的图片下,每一刀的痕迹,每一处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传递着岁月的沧桑和艺术的永恒。

评分

这套《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2卷)》真是令人惊叹!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展现龙门石窟艺术魅力的著作。当我在新华书店的架子上偶然发现这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刘景龙先生倾力编纂的巨著时,我的心简直要跳出来了。翻开这厚重的第一卷,我就被其精美的印刷、细致的图片和严谨的学术内容所震撼。而这次拿到第二卷,更是让我对龙门石窟的艺术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