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醫古文(第2版)——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
:70.00元
作者:段逸山 主編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7072113
字數:1433000
頁碼:696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
目錄
上編 文選
一、扁鵲倉公列傅
二、華佗傅
三、郭玉傅
四、皇甫謐傅
五、孫思
六、錢仲陽傅
七、東垣老人傅
八、丹溪翁傅
九、明處士江民瑩墓誌銘
十、醫師章
十一、秦醫緩和
十二、解蔽
十三、盡數
十四、精神訓
十五、養生諭
十六、極言
十七、神滅諭
十八、鑒藥
十九、與崔連州論石錘乳書
二十、贈賈思誠序
二十一、鼻對
二十二、醫俗亭記
二十三、與薛壽魚書
二十四、大醫精誠
二十五、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二十六、標幽賦
二十七、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二十八、諸醫論
二十九、諸傢得失策
三十、病傢雨要說
三十一、不失人情論
三十二、鞦燥論
三十三、用藥如用兵論
三十四、《漢書·藝文誌》序及方技略
三十五、《傷寒論》序
三十六、《脈經》序
三十七、《新修本草》
三十八、《外臺秘要》序
三十九、《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四十、《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序
四十一、《良方》自序
四十二、《本草綱目》序
四十四、《醫方集解》序
四十五、《傷寒論注》自序
四十六、《串雅》序
四十七、《溫病條辨》敍
四十八、《素問》三則
四十九、《靈樞》三則
五十、醫案六則
……
下編 基礎知識
附編
一、本書重點單詞錶
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則教材《醫古文》“閱讀實踐”
內容提要
本書自1986年齣版以來,陸續多次得印,頗受讀者歡迎,對《醫古文》教學的發展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書分為:上編、下編、附編。上編為文選,下編為基楚知識,附篇為本書重點單詞錶與現正在使用的《醫古文》教材“閱讀實踐”的參考答案。
本次修訂,保留瞭第一版的編寫體例,將90篇文選調整為70篇。下篇基楚知識部分仍為10章,內容作瞭部分充實和調整。
文選按體裁醫傢傅記、文人醫論,醫傢醫論,醫著序跋,醫學短文、文學名篇以時代先後編排。文選設有作者與作品、注釋、今譯、課文簡析、參考資料等欄目。
基楚知包括:工具書、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句讀、訓詁、修辭、校勘、文化常識。
附篇重點單詞錶收選本書詞語,注齣義項與疏證。“閱讀實踐”參考答案是供學生在使用《醫古文》教材中學習與參考。
參加本書編寫人員,不僅在《醫古文》學科領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醫文獻學也是德高望眾的知名學者。
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醫古文(第2版)——高等中醫藥院校教學參考叢書
:70.00元
作者:段逸山 主編
齣版社:人民衛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17072113
字數:1433000
頁碼:696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自1986年齣版以來,陸續多次得印,頗受讀者歡迎,對《醫古文》教學的發展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全書分為:上編、下編、附編。上編為文選,下編為基楚知識,附篇為本書重點單詞錶與現正在使用的《醫古文》教材“閱讀實踐”的參考答案。
本次修訂,保留瞭第一版的編寫體例,將90篇文選調整為70篇。下篇基楚知識部分仍為10章,內容作瞭部分充實和調整。
文選按體裁醫傢傅記、文人醫論,醫傢醫論,醫著序跋,醫學短文、文學名篇以時代先後編排。文選設有作者與作品、注釋、今譯、課文簡析、參考資料等欄目。
基楚知包括:工具書、漢字、音韻、詞匯、語法、句讀、訓詁、修辭、校勘、文化常識。
附篇重點單詞錶收選本書詞語,注齣義項與疏證。“閱讀實踐”參考答案是供學生在使用《醫古文》教材中學習與參考。
參加本書編寫人員,不僅在《醫古文》學科領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中醫文獻學也是德高望眾的知名學者。
目錄
上編 文選
一、扁鵲倉公列傅
二、華佗傅
三、郭玉傅
四、皇甫謐傅
五、孫思
六、錢仲陽傅
七、東垣老人傅
八、丹溪翁傅
九、明處士江民瑩墓誌銘
十、醫師章
十一、秦醫緩和
十二、解蔽
十三、盡數
十四、精神訓
十五、養生諭
十六、極言
十七、神滅諭
十八、鑒藥
十九、與崔連州論石錘乳書
二十、贈賈思誠序
二十一、鼻對
二十二、醫俗亭記
二十三、與薛壽魚書
二十四、大醫精誠
二十五、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
二十六、標幽賦
二十七、不治已病治未病論
二十八、諸醫論
二十九、諸傢得失策
三十、病傢雨要說
三十一、不失人情論
三十二、鞦燥論
三十三、用藥如用兵論
三十四、《漢書·藝文誌》序及方技略
三十五、《傷寒論》序
三十六、《脈經》序
三十七、《新修本草》
三十八、《外臺秘要》序
三十九、《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四十、《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序
四十一、《良方》自序
四十二、《本草綱目》序
四十四、《醫方集解》序
四十五、《傷寒論注》自序
四十六、《串雅》序
四十七、《溫病條辨》敍
四十八、《素問》三則
四十九、《靈樞》三則
五十、醫案六則
……
下編 基礎知識
附編
一、本書重點單詞錶
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則教材《醫古文》“閱讀實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對中醫古籍的學習方式産生瞭顛覆性的認知。我一直以為醫古文的學習會枯燥乏味,充斥著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和冷冰冰的條條框框,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導覽手冊,帶領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臨床實踐的魅力。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形象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古代醫案和理論,解讀得如同發生在昨天般真實。讀罷,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藥堂,親眼目睹名醫如何望聞問切,如何運用精妙的方劑解決疑難雜癥。書中對於詞句的考證和理解,更是鞭闢入裏,讓我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瞭那些古老文字背後蘊含的深刻含義。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篇章,作者將古籍中的精髓提煉齣來,並結閤現代的醫學理念進行闡釋,這種跨越時代的對話,讓我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享受一場智慧的洗禮,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對中醫古籍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和由衷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它徹底改變瞭我對中醫古籍學習的認知。以往,我總覺得醫古文是一門古老而難以逾越的學科,充斥著繁瑣的語法和生僻的字詞,學習起來枯燥乏味,甚至有些令人望而生畏。然而,當我接觸到這本《醫古文(第2版)》後,我纔驚覺,原來學習醫古文也可以如此富有啓發性和趣味性。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教學方法,將那些曾經讓我頭疼的古籍內容,解讀得清晰明瞭,深入淺齣。書中的案例分析尤為精彩,它們不僅展示瞭古籍的實際應用,更讓我體會到瞭中醫的智慧和魅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古代的診室,與古人一同探討病情,一同尋找治愈之道。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對中醫古籍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親近感和熱愛。這本書不僅僅是為我提供瞭學習醫古文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醫深層智慧的大門,讓我對中醫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踏入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智慧殿堂。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嚴謹的考證,又不乏文人的細膩筆觸,將枯燥的醫古文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醫籍的解讀,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思想內涵和臨床意義,讓我對中醫的認識有瞭更深層次的提升。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先賢的對話,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仁者之心。書中的例句和練習設計得也非常巧妙,能夠幫助我鞏固所學知識,並在實踐中運用。我曾經對醫古文感到畏懼,覺得那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跨越這道鴻溝的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啓迪心靈的讀物,讓我對中醫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也激發瞭我深入探索中醫古籍的熱情。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學習醫古文並非是枯燥乏味的“啃骨頭”,而是一次充滿探索樂趣的智識之旅。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齣的講解,將那些看似艱澀難懂的古籍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如同娓娓道來的故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詞句的細緻辨析,以及對不同版本的考證,這讓我不再是盲目記憶,而是真正理解瞭每一個字詞背後的深層含義和演變過程。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精選的醫案,這些案例的分析細緻入微,讓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中醫臨床實踐的智慧和魅力。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一同探究病因,一同製定治療方案。這種將理論與實踐完美結閤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學習的積極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學參考書,更是一本能夠點燃我對中醫古籍熱情、激發我深入探索中醫智慧的寶藏。
評分這本《醫古文(第2版)》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我最初的預期。作為一名對中醫理論有著濃厚興趣但苦於古文障礙的學生,我曾嘗試過許多方法,都收效甚微。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原來學習醫古文可以如此流暢自然,甚至帶著一絲探險的樂趣。作者在編排上煞費苦心,將復雜的古籍內容拆解得既有條理又不失趣味。我尤其欣賞書中對重點詞匯和句式的梳理,它們不是簡單羅列,而是通過大量的例句和深入的解析,讓我真正理解其在不同語境下的應用。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融入瞭大量的古代醫案,這些鮮活的案例仿佛穿越瞭時空,讓我得以窺見古人是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如何妙手迴春。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學習的積極性。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主動地探索和發現。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傳授瞭多少醫古文知識,更在於它點燃瞭我對中醫古籍學習的熱情,讓我看到瞭剋服古文障礙的希望,也讓我對未來在中醫領域的發展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