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小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墓室壁画
  • 壁画艺术
  • 中国美术史
  • 汉代艺术
  • 唐代艺术
  • 墓葬考古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 古代绘画
  • 壁画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3577
商品编码:2818929391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509
字数:512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
曾用价 12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开本 16
作者 汪小洋
装帧 平装
页数 509
字数 512000
ISBN编码 9787030553577


内容介绍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从通史层面上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发展面貌。首先,理论体系层面上,明确提出重生信仰对墓室壁画的支持,讨论儒教的归属性,以及与道教、佛教的区别。其次,发展阶段层面上,首次提出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分为汉魏晋南北朝的兴盛期、唐宋元的繁荣期和明清的衰退期三个阶段。再次,艺术价值层面上,一方面,重点描述兴盛期和繁荣期的典型墓室壁画,同时强调地下埋藏的保存条件 ;另一方面,重点描述中国墓室壁画的沿革有序特征,认识其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的不可比价值。*后,首次制作了完整的中国墓室壁画遗存年表,提供考古成果方面的基本信息。

目录
目录
自序
总论
第*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 3
第*节 重生信仰的特征描述 4
第二节 重生信仰的形成讨论 8
第三节 重生信仰的儒教意义认识 13
第二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 17
第*节 多元结构的图像体系 17
第二节 多重审美体验的图像体系 22
第三节 三个发展阶段的图像体系 25
第三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当代意义 31
第*节 遗存状态与考古价值的判断 31
第二节 二次审美与艺术价值的判断 34
第三节 确定性与宗教价值的判断 36
第四节 三个价值关系的判断 39
第*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兴盛期—汉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 概论 45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45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52
第三节 两汉西王母信仰的讨论 59
第五章 汉代墓室壁画 65
第*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65
第二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66
第三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78
第四节 汉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86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101
第*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10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101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11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121
第七章 专题讨论 125
第*节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图像体系 125
第二节 南北朝帝陵壁画墓的图像体系 137
第二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
第八章 概论 155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155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161
第三节 墓室壁画的独立性与重生信仰意义 171
第九章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 175
第*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175
第二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176
第三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15
第四节 隋唐五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23
第十章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229
第*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229
第二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231
第三节 宋辽金西夏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54
第四节 宋辽金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67
第十一章 元代墓室壁画 279
第*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遗存梳理 279
第二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体系 280
第三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分布体系 292
第四节 元代墓室壁画的发展阶段 295
第十二章 专题讨论 299
第*节 唐代皇权加强与世俗化走向 299
第二节 北宋墓室壁画的墓主人图与平民化 308
第三编 中国墓室壁画的衰退期—明清
第十三章 概论 323
第*节 图像体系的讨论 323
第二节 图像特征的讨论 328
第三节 墓室壁画衰退讨论 334
第十四章 明清墓室壁画体系 341
第*节 明清墓室壁画的遗存与特征 341
第二节 明清墓室壁画的体系讨论 342
第十五章 专题讨论 351
第*节 汉赋与汉画的比较与意义 351
第二节 中国与埃及墓室壁画的比较与意义 372
附录一 中国墓室壁画墓遗存年表 391
附录二 插图目录 492
后记 508

在线试读
总论
  第*章 中国墓室壁画的重生信仰
  中国墓室壁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创作,其中还包含着关于另一个世界的描述。因此,中国墓室壁画的研究应当具有两方面的理论指向:艺术价值与宗教价值。
  在艺术价值方面,中国墓室壁画具有特殊的审美特征。其一,独特的审美主题。墓室壁画是围绕着墓主人离开此岸世界而创作的图像,这样就限制了壁画题材的范围,带来了主题集中等方面的审美要求。其二,封闭性的审美特征。墓室壁画的载体是封闭性的墓葬建筑,封闭性带来了多次审美的需要。按照墓主人意愿的首次审美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是未知的审美体验;之后的审美打破了封闭,有了考古、艺术和传播等方面的多次审美,审美深入和全面了,却又违背了墓主人意愿。但是,因为封闭性的存在,多次审美仍然是可能得到的真实性的审美体验。其三,世界范围的不可比性审美个案。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墓主人另一个世界的图像曾经存在于埃及法老墓等墓葬遗存中,但都没有像中国墓室壁画这样延绵各代、广泛分布和数量巨大。这样的不可比性不仅表现了东方艺术的伟大成就,而且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信仰与意义。
  在宗教价值方面,中国墓室壁画具有明确的宗教意义。其一,墓室壁画的载体是墓葬建筑。墓葬建筑是墓主人生活的空间,所谓阴宅与阳宅对应,这样的空间具有彼岸性质。其二,由彼岸世界决定的图像体系。地下墓葬建筑的结构由墓道与墓室两大部分组成,象征着进入彼岸世界的各项准备和身居彼岸世界的种种想象,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也围绕着这两部分而建构,也就是描述了进入过程和居住生活的场面。其三,生死转化体验的传承体系。墓室壁画兴盛于汉代,汉人希望在墓葬建筑中完成生死转化,所谓“死既长生”,壁画图像描述了这样的长生体验。汉以后,墓葬建筑的结构历代沿革,生死转化的长生体验历代传承,形成了一个围绕墓主人生死转化而结构的信仰体系。
  概言之,墓室壁画是一个信仰层面的艺术现象。墓室壁画是为墓主人进入另一个世界而准备的图像体系,其中包含着对彼岸世界的种种期待,属于宗教美术范畴。那么,墓室壁画体现的是哪一种宗教信仰呢?就中国墓室壁画而言,学术界目前有一些相关论述,但专题性的讨论并不多。我们认为,中国墓室壁画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进行的艺术创作。这是一种与道教、佛教有所区别,同时又不同于一般民间信仰宗教的信仰体系。从死亡观念看,重生信仰应当是儒教体系的一种信仰形态。以往有学者诘问儒教缺少彼岸的宗教体验,重生信仰可以尝试回答这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墓葬活动普遍存在于各个时代和各个阶层,我们提出重生信仰的理论指向,既是墓室壁画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为宗教美术反哺宗教信仰研究而进行的尝试。
  第*节 重生信仰的特征描述
  重生信仰是一个指导墓葬活动进行的信仰体系,其宗教观念是提出了生死转化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围绕于墓葬建筑而对生命进入另一个世界所进行的特殊解释。涂尔干认为:“宗教现象可以自然而然地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与仪式。信仰是舆论的形态,是由各种表现构成的;仪式则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1]在我国宗教发展史的研究中,成果*为集中和完整的领域是道教和佛教,通过与道佛的信仰与仪式作对比,由此认识重生信仰的相关特征,其论当为可信。此外,与民间宗教信仰的比较也可加深我们这方面的认识。
  第*,重生信仰有自己的死亡观念。
  关于死亡的终*关怀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道教、佛教和重生信仰在这方面上表现出了不同面貌。前人已经注意到道佛的区别,所谓“老子主生化,释迦主死化”[2]。再看重生信仰,汉人即已明确提出了“死既长生”观念。可见,在不同的宗教观念指导下,三家对死亡有着不同的宗教体验。
  道教崇拜神仙,直接否定了关于死亡的宗教体验。道教在长生不老的态度上是非常坚定的,表现出强烈的长生要求。《抱朴子内篇·黄白》引《龟甲文》这样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如何“长生”?道教崇拜神仙信仰:一是建立神仙体系,传授修仙方法。早期的《太平经》描述了一个以天君为*高主宰的神仙世界,《周易参同契》则构建了一个以内丹为主、兼及外丹的修仙结构。二是编造庞大的神仙队伍,以此来提供长生体验,这几乎成为道教历代沿革的一个传统。早期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二卷,录秦汉神仙71 位。之后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十卷,录仙人84 位。至南宋末,道士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已收录神仙、道士899 位,神仙队伍已经蔚为壮观。从信仰传播形态看,好生恶死是道教*外在的形态特征,各代道教名家都念念不忘探讨长生不老的可能性。葛洪作《抱朴子内篇》而专言神仙理论,书中自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中唐著名道士吴筠历玄宗、肃宗和代宗三代而影响巨大,他撰写了《神仙可学论》,极力鼓吹向神仙学习:“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闻见。古人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哉?”[1]神仙崇拜下,死亡成为一种被否定的宗教体验。
  佛教宣扬轮回,这是一种选择死亡的宗教体验。佛教谈生死,有涅槃理论。关于涅槃,有两个方向的含义:一是超*生死,《杂阿含经》卷一八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二是超*轮回,《长阿含经》卷十六说:“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做已办,不受后有。”涅槃是佛教修习的*高境界,对一般信徒而言更多的体验还是轮回信仰。“因为按照佛教教义,死是可以与再生联系起来的,死亡不过是从一个轮回阶位到另一个轮回阶位的转变,而涅槃的根本特点,就是不会再经生死苦难。”[2]早期佛教根据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提出有情流转在“三界五道”之中。“作善业的生于天、人二‘善道’,作恶业的堕于畜生等‘三恶道’。”[ 3]后来“五道”又增加为“六道”,就是欲界。众生不能修行成佛,只能在六道中轮回,佛教因此提出了因果报应与轮回的对应,给跨越死亡之门的信徒提供了多种选择,死亡也就成为一种对轮回阶位进行选择的宗教体验。
  重生信仰鼓吹生死转化观念,认为生命是可以在生死之间转换的,其终*实在是死亡后的生命存在,所以形成了一种承认死亡的长生体验。重生信仰承认死亡,但同时认为死者在墓葬建筑中可以获得生死转化,并因此参照生前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继续生活。重生信仰的基础是上古即已形成的魂魄观念和祖先崇拜,汉代是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加入了生死转化的长生观念与墓葬建筑相结合等方面的内容。王充《论衡·薄葬》中提到了汉代“谓死如生”的现象:“是以世俗内持狐疑之议,外闻杜伯之类,又见病且终者,墓中死人来与相见,故遂信是,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丘墓闭藏,谷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谓死如生的观念将生与死作为两个等同的生命形态看待,死亡的过程成为一个生死转化的过程。
  重生信仰与道教*容易在死亡观念上产生混淆,它们都是长生体验,但有着明显的区别。重生信仰明确提出“死既长生”,期待通过生死转化而将死与生等同起来,或是不作区别,墓室壁画的图像体系表现的就是以死论生的长生体验。道教不一样,道教否定死亡,基本上不考虑死亡之后的生命存在。《太平经·冤流灾求寄方诀》说:“夫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今人居天地之间,从天地开辟以来,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自有名字为人。人者,乃中和万物之长也,而尊且贵,与天地相似。今一死,乃终古穷天毕地,不得复见自名为人也,不复起行也。”道教虽然也有这样的说法:“重生者,独得道人,死而复生,尸解者耳。”但“不得再生”是其长生体验的出发点,因长生而得宠、失败而被杀的道士历代不绝,皆源于能否得到“长寿”。从长生与寿命的关系看,对重生信仰而言,长生不一定长寿,任何年龄的信徒都可以在墓葬建筑中通过生死转化获得长生。但对道教而言,长生就是长寿,崇拜神仙就是实践长寿不死。重生信仰以死论生,道教神仙则好生恶死。
  概言之,道教以神仙信仰否定死亡,佛教以轮回信仰选择死亡,重生信仰则以生死转化的要求和可能而承认死亡。
  第二,重生信仰有自己的仪式结构。
  重生信仰在仪式方面有许多与道佛重叠的地方,但自己的独立面貌还是清晰可辨的。
  其一,仪式的场地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描述对象。重生信仰的仪
浮光掠影:唐风宋韵中的视觉叙事 本书并非中国墓室壁画的专史,而是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探寻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承载叙事、传达情感、记录生活,以及它们在不同媒介上的微妙变奏。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零星印记,试图从中勾勒出古人丰富而细腻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 锦绣丹青,宫廷风华 我们将首先聚焦于唐代宫廷绘画的辉煌成就。在这里,壁画不再仅仅是墓葬的陪葬,而是皇权至上、国力昌盛的直观体现。我们并非深入探讨墓室壁画的结构与题材,而是关注那些在宫殿、寺庙等公开场合留下的壁画遗迹,以及它们所展现出的雍容华贵、生动写实的艺术风格。从阎立本笔下的《步辇图》所蕴含的政治寓意,到张萱、周昉笔下仕女画的娇媚多姿,再到吴道子“吴家样”的飘逸雄浑,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绘画技艺的巅峰,更折射出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我们将分析这些宫廷壁画在构图、色彩、人物刻画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皇家贵族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载体。虽然墓室壁画在某些时期也会模仿宫廷风格,但本章着重于那些公开展示的、具有时代风貌的绘画杰作,而非探讨墓葬艺术的特定范畴。 第二章 佛国净土,信仰之光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探讨佛教题材绘画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绘制在寺庙墙壁上的大型壁画。这些壁画,以其宏大的场面、瑰丽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为信徒营造了一个庄严殊胜的佛国世界。我们并非专注于佛教墓葬壁画,而是以敦煌、永乐宫等著名寺庙壁画为例,分析佛教故事的视觉化表现,从佛陀的慈悲庄严,到菩萨的灵动超脱,再到罗汉的超凡脱俗,每一笔都充满了对信仰的虔诚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佛教壁画的风格演变,从早期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到中国本土化风格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将深奥的佛教教义以生动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民众。本章旨在展现佛教艺术在公共空间所营造的宗教氛围,而非墓葬艺术的特殊之处。 第三章 文人雅趣,笔墨意境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文人画兴起,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抒怀。本章将审视宋代文人如何在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中注入自己的情感与哲学思考。我们并非探究文人墓葬中的壁画陪葬,而是聚焦于那些流传下来的宋代绘画作品,以及它们如何体现文人的高雅情趣和对自然的独特体悟。从范宽的雄浑峻拔,到米芾的云山烟树,再到赵佶的工致富丽,以及宋徽宗独特的“瘦金体”书法与绘画的结合,这些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如何将个人的审美追求与对自然山河的热爱融为一体。我们将分析文人画在笔墨运用、构图布局、留白艺术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写照。本章意在呈现文人画在士大夫阶层中的流行及其艺术价值,而非关注其在墓葬环境中的应用。 第四章 坊间百态,生活镜像 除了宫廷和宗教题材,古代绘画也记录了丰富的世俗生活。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描绘市井风情、百姓日常的画作。我们并非考察那些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的墓葬壁画,而是关注那些通过绘画展现社会风貌、人情冷暖的艺术作品。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所展现的士族生活,到宋代《清明上河图》对城市繁华景象的细致描绘,再到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图像化表现,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的珍贵窗口。我们将分析这些作品在写实性、叙事性以及人物情感刻画上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时代变迁的生动见证。本章旨在展现绘画艺术作为记录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而非探讨墓室壁画的特定功能。 第五章 视觉叙事,跨媒传播 本章将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绘画,无论是在宫殿、寺庙还是其他载体上,所共有的视觉叙事模式。我们将分析不同题材的绘画如何通过构图、色彩、线条、人物表情、场景设置等元素,构建起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同时,我们也将触及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如何与文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上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例如,佛教故事画如何影响后来的戏曲表演,宫廷画如何启发文人诗歌的创作,以及民间故事如何通过绘画得以广泛流传。本章强调的是绘画作为一种普适的视觉传播方式,而非其在墓葬这一特定场域的专门应用。 本书并非对“中国墓室壁画”这一主题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论述。相反,它以一种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姿态,从唐宋时期广泛的绘画艺术中提取出与视觉叙事、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相关的片段,去呈现一种更加多元和立体的古代绘画图景。读者将在此书中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勃勃生机,以及它们如何以不同的姿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斑斓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尤其欣赏本书作者在处理不同时期墓室壁画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罗列,而是注重挖掘不同壁画风格背后的内在逻辑和演变动力。作者在书中对“程式化”与“写实性”在墓室壁画中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对古代艺术创作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在论述早期墓室壁画时,作者指出其受到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程式化倾向,但在细致之处,又能捕捉到艺术家们对现实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表现。而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壁画的写实性逐渐增强,但同时又保留了对某些象征意义的追求。这种对艺术发展内在矛盾的剖析,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 nuanced 和有深度。作者还会关注到不同墓葬的墓主身份对壁画内容和风格的影响,比如帝王陵墓、贵族墓葬和普通官员墓葬的壁画在规模、题材、艺术水平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折射出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研究,让我认识到墓室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古代社会等级、财富、权力以及文化信仰的直观体现。

评分

阅读《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惊喜的知识探索之旅。作者对墓室壁画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壁画的艺术价值,但这本书却将视角转向了壁画在当时的社会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墓室壁画并非仅仅是逝者生前生活场景的复制,更是生者与死者沟通的媒介,是维护社会秩序、传递家族荣耀、寄托来世信仰的重要载体。比如,在论述唐代墓室壁画时,作者就详细分析了壁画中描绘的仪卫出行、宫廷宴饮等场景,是如何体现墓主人生前的权势和地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图像向后人传达家族的辉煌。同时,书中对壁画中宗教和神话元素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生死观和宇宙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引用大量的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解释了壁画中各种神灵、鬼怪、祥瑞动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宇宙图景中的位置。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让原本只是一幅幅古老图像的壁画,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神秘感和哲学意味,也让我开始思考艺术与信仰、艺术与死亡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但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更看重它所带来的知识启迪和思维拓展。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墓室壁画的比较研究,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艺术史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例如,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影响而产生的壁画风格,到隋唐时期辉煌灿烂的宫廷壁画,再到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世俗化的题材,作者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变迁,揭示了不同时代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特别是关于佛教壁画的部分,作者不仅介绍了其传入的路线和早期发展,还详细分析了其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艺术变革,比如壁画中人物形象的中国化,以及佛教故事与中国传统神话的融合,这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色彩、构图、线条等艺术元素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了这些艺术元素在不同时期所传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让我不再只是“看图”,而是能“读懂”图画背后的故事。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墓室壁画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扇打开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文化史大门的钥匙,让我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读完《中国墓室壁画史论》,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之中。《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并没有将壁画仅仅视为独立的艺术品进行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察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比如,在论述汉代墓室壁画时,作者会深入分析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思想文化,以及丧葬习俗,并将这些因素与壁画内容、风格的变化联系起来。这种“情境化”的研究方法,使得壁画不再是静态的图像,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历史见证。书中对壁画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也让我颇为感慨。作者会分析不同时期壁画中人物的姿态、表情、服饰,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阶层、职业、性别等因素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古代社会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原本模糊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古代社会中的普通人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

这本《中国墓室壁画史论》的出现,无疑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在我翻阅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墓室壁画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以及对这些壁画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深入剖析。比如,在论述汉代墓室壁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出几个代表性的墓葬,而是细致地考察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以及丧葬习俗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些艺术作品的独特面貌。从表现技法上看,从早期粗犷写意的线条到后期更加细腻的设色,作者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辅以大量的图例,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形式的演变脉络。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对壁画内容的解读更加立体和翔实。例如,在分析某个墓葬壁画中出现的某些神秘符号时,作者不仅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了其物质形态,还援引了相关的古籍,试图探究其象征意义,这使得原本模糊的图像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这种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历史的载体,其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书中的许多论述,都挑战了我以往对某些历史时期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艺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之中,并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全新的认识。《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在方法论上的创新,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壁画艺术形式的描述和风格的划分,而是深入挖掘壁画背后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他会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发现,对壁画中的神话传说、宗教象征、天文地理等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解读,从而揭示出壁画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比如,在分析某个墓葬壁画中出现的星象图时,作者会结合当时的占星术知识,解释其可能存在的宗教或政治寓意。这种“解码”式的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古代艺术的深邃和复杂。书中还对壁画的艺术功能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既有作为装饰和美化的功能,也有作为宗教崇拜、政治宣传、生死寄托的功能。这种对艺术功能的全面考察,让我对墓室壁画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即使是对考古和艺术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乐趣。作者在介绍不同时期的墓室壁画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考古发现的细节,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描述某个墓葬壁画的发现过程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当时的考古条件,参与发掘人员的心情,以及壁画初露时的震撼场景,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考古现场,与作者一同感受那份激动和欣喜。此外,作者对壁画艺术风格的分析,也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他会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艺术概念,比如用“如椽大笔”来形容汉代壁画的豪放,“温婉细腻”来描绘唐代宫廷壁画的精致,这些形象化的语言,让我在理解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对古代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书中对于壁画色彩的运用和象征意义的解读,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会详细介绍不同颜色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含义,以及壁画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色彩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气息,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故事讲述者,将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娓娓道来。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不仅仅局限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美术史”范畴,而是将墓室壁画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作者在论述壁画内容时,会涉及到大量的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哲学思想,甚至当时的医学和天文学知识。例如,在解读某些壁画中描绘的生殖崇拜或祈福场景时,作者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宗教仪式,进行细致的考证,让我看到了艺术是如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书中对壁画材料和制作工艺的介绍,也让我对古代艺术的物质基础有了更深的了解。作者会详细介绍壁画所使用的颜料来源、基底材料以及绘制技法,并分析这些物质条件如何影响了壁画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丰满和扎实,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史的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紧密的结合。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在对艺术风格的梳理之外,其对于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更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通过对不同墓葬壁画中人物服饰、器物陈设、建筑样式、劳动场景、宴饮游乐等细节的细致观察和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比如,在分析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农耕图时,作者不仅指出了不同农具的名称和用途,还结合当时的农业技术水平,分析了这些壁画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力状况。而在描绘唐代墓室壁画中的胡人乐舞场景时,作者则进一步探讨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以及这些异域艺术如何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之中。这种从艺术细节出发,洞察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经济生活的丰富性、文化交往的活跃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还涉及了古代的婚丧嫁娶、祭祀仪式、军事征战等方方面面,通过壁画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古代社会。这种“以画说史”的方式,比单纯的文字记载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评分

《中国墓室壁画史论》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深层世界的大门。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对壁画表面形态的描绘,而是更侧重于挖掘壁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墓室壁画风格的比较研究,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艺术史的连续性和地域性特征。作者在论述中,常常会引述大量古代文献,将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进行印证,使得对壁画内容的解读更加准确和深入。比如,在探讨汉代墓室壁画中的神仙传说时,作者会引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来佐证壁画中出现的奇禽异兽的形象来源,以及其所象征的意义。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本书的学术可靠性深信不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分析艺术形式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壁画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场景的描绘。从衣食住行到丧葬习俗,从宗教信仰到政治意识形态,壁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赋予了历史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形象、更立体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