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ISBN | 定价 |
| 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 | 9787501046195 | 14.00 |
|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 | 9787501046201 | 21.00 |
|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 丙 | 9787501046256 | 13.00 |
| 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 | 9787501046188 | 14.00 |
| 郭店楚墓竹简:六德 | 9787501046294 | 16.00 |
| 郭店楚墓竹简:缁衣 | 9787501046157 | 16.00 |
|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 鲁穆公问子思 | 9787501046270 | 9.00 |
|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 | 9787501046287 | 11.00 |
|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 | 9787501046164 | 18.00 |
|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 | 9787501046171 | 22.00 |
|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 | 9787501046218 | 20.00 |
|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 | 9787501046225 | 11.00 |
|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三 | 9787501046232 | 13.00 |
| 郭店楚墓竹简:语丛四 | 9787501046249 | 11.00 |
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忠信之道 9787501046263 9.00
《六德》这部分的出现,让我对先秦时期的道德伦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常常谈论仁、义、礼、智、信,但《六德》所提出的“智、信、忠、孝、仁、勇”六种德目,其排列组合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被赋予的具体内涵,都与我们熟悉的儒家“四德”等有所不同。这让我意识到,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道德伦理的探讨是多元且充满活度的。每个学派都在试图构建自己的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六德》的文本,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核心思想却极为深刻。 我尤其被其中对“忠”和“孝”的论述所吸引。不同于后世的某些狭隘解读,《六德》中的“忠”似乎更强调一种对原则和道义的坚守,而“孝”则不仅仅是简单的顺从,更包含了一种对家庭责任和传承的理解。这种对传统德目的重新审视,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面临着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些古老德目的挑战,《六德》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具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的参照系。它不是简单地教导我们做什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拥有这些美德。
评分《五行》这部分的内容,对我来说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我一直对早期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生成、万物运行的观念非常好奇,而《五行》则直接触及了这一核心。它所提出的“五行”并非简单地指金木水火土,而是包含了一套更为复杂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书中对“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阐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事、政事,都充满了深邃的智慧。 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五行”与“仁”、“义”、“礼”、“智”等德目之间的关系,从中看到了一个早期思想家试图将宇宙规律与人类伦理相贯通的努力。这种将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相结合的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五行》的过程,就像是在解构一个古老的宇宙密码,虽然晦涩,但每解开一层,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体会到,先秦的智慧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它提醒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自然紧密相连。
评分这套《郭店楚墓竹简套装》的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早期哲学思想的绝佳机会。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需要追溯其思想的源头。《郭店楚简》正是这样一个源头,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的。 书中对“性自命出”和“尊德义”等篇章的解读,让我对中国古代的伦理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所提出的关于人性、道德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朴素而深刻的语言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这种“大道至简”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不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消费者”,更像是它的“传承者”,感受着古老智慧的温度,并尝试将其内化于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中。
评分《穷达以时》这部分的出现,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命运观”的启示。我们通常理解的“穷达”,无非是贫穷与富贵,不得志与得意。但《穷达以时》所阐述的,却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与“时”紧密相关的哲学。它认为,个人的“穷”与“达”,并非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而是受到“时”的影响。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理解书中关于“时”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指时间,更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体,是一种宇宙运行的内在规律。书中倡导的,并非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在“穷”的时候蓄积力量,在“达”的时候顺势而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以时”而动,把握好每一个“时机”。这与我们现代强调的“奋斗”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更具道家智慧的、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阅读《穷达以时》,让我意识到,有时候,过度的执着和抗争,反而不如一种深沉的等待和时机的把握。这是一种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它不教你如何“赢”,而是教你如何“活”。
评分《尊德义》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君子”形象的理解。我们通常认为君子就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但《尊德义》所阐述的“君子”,似乎更加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道”的遵循,而不仅仅是外在的道德表现。书中对“德”与“义”的区分和联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早期中国思想中关于道德实践的复杂性。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尊德”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指尊敬道德,更是一种将道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自觉意识。这种“尊德”的态度,需要强大的自律和对“道”的深刻体悟。《尊德义》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社会所强调的“道德”,是否失去了那种源自内心的“尊”的力量?书中提出的“义”,也并非简单的对错,而是包含了一种对情理、时势的权衡。这让我觉得,先秦的智慧,是如此贴近生活,又如此超越世俗。它教会我们,真正的道德,是需要我们内心去“尊”的,去“爱”的。
评分这套《郭店楚墓竹简套装》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先秦思想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一看就是出版社用心之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早期思想流派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流传的文本往往经过后世的不断解读和修改,总觉得隔了一层,不够原汁原味。郭店竹简的出现,则提供了了一个绝佳的、近乎“原始”的文本,让我们有机会去窥探那个思想激荡的时代。 翻开《老子乙》和《老子丙》的部分,立刻被其中与通行本《道德经》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所震撼。有些篇章的顺序、用词甚至整个思想的侧重点都与我平时阅读的《道德经》有所不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老子”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乐趣,更是一种历史考古的参与感。我可以想象当年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从墓穴中发掘出这些竹简时的激动心情。书中对竹简文字的释读、校勘和解读,都做得非常严谨,配合了详细的图版,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间的奥妙。这对于理解中国早期道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不再仅仅是读者,更像是一位助手,在历史长河中与先贤对话,试图捕捉他们最初的智慧火花。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于这套《郭店楚墓竹简套装》的阅读,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毕竟,能够接触到如此古老且珍贵的文献,机会难得。然而,在真正阅读之后,我被其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深深吸引。特别是《五行》和《穷达以时》部分,它们所展现的早期宇宙观和人生哲学,是如此的独特和富有启发性。 《五行》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早期中国人对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朴素认识,以及他们试图将这种规律与人事相联系的努力。这种将宏观的宇宙与微观的人事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是中华哲学的重要特征。《穷达以时》则提供了一种更为豁达和辩证的人生观,它让我们认识到,很多时候,顺势而为,把握时机,比盲目地抗争更为重要。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未加工”状态,看到了那些经过后世层层解读后可能被掩盖的原始光辉。我享受这种“剥洋葱”的过程,层层深入,感受智慧的历久弥新。
评分翻开这套《郭店楚墓竹简套装》,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回归”。回归到那个思想尚未固化,各种学派百家争鸣的时代,回归到文本本身,去感受先贤们最原始的思考。书中的许多篇章,其语言风格、思想脉络都与我们熟悉的经典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才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老子”思想的早期形态,看到了“语丛”中零散但充满活力的思想火花,看到了“五行”等早期宇宙观的雏形。 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概念的解读,它们往往不像后世那样有明确的定义,而是更加意象化,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这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的阅读主动性。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思想的建构中去。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激发了我们更多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探险家,在古老的竹简中,寻找失落的智慧宝藏。
评分《性自命出》这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我对先秦“性善论”和“性恶论”等思想展开的进一步探索。我们通常会想到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但《性自命出》的出现,则将我们带回了更早的时代,去探究这些思想的源头和早期形态。书中对“性”的理解,似乎是一种更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天生的禀赋,也包含了后天的塑造。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命”的解释,以及“性”与“命”之间的关系。这揭示了早期中国人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既定的“命”中发挥“性”的作用。这种对人性起源和本质的追问,虽然不像后世那样系统化,但其提出的问题和早期观点,却为我们理解后来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性自命出》,让我看到了思想的“萌芽”状态,感受到了先贤们在面对重大哲学命题时,那种不懈的探索精神。它让我明白,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哲学概念,其背后都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
评分《语丛》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先秦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一个鲜活写照。它不像《论语》那样聚焦于一位圣人的言行,而是更像是一本“思想笔记”或者“交流录”,汇集了当时不同学派、不同人物的零散观点和讨论。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些关于治国、为政、修身、交友的讨论,充满了实践性和启发性。其中一些关于“道”的论述,虽然简洁,却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咀嚼。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阐述,与后世的解读相比,这里的语气和侧重点似乎更加直接和现实。这种“语录体”的风格,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近,仿佛能听到当时人们在书斋、在街巷、在讲堂里的辩论声。 而且,《语丛》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缩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探索,以及在各种困境中的思考。这对于理解先秦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和价值观念,都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时常在阅读时,会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惊讶地发现,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只是表达方式和语境不同。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思想的“生长”过程,而不是已经“成熟”的果实,这种过程本身就极具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