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为裘锡圭、刘钊、陈剑等古文字、出土文献领域的品质学者围绕“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所作的理论阐述与研究实践。共收录20篇文章,部分文章有作者根据新材料和近期新研究成果所加“编按”。“古典学重建”在大量简帛古书出土后,既成为可能,也实属必需。本书所收文章可谓“古典学重建”的典范之作,既有严密精准的理论界定,又提供了古典学重建的研究范式。精义纷呈,引人入胜。目下,关于“古典学”的讨论和研究颇多,此书可供相关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编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20日,是复旦大学直属的实体性的研究机构。中心下设“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敦煌文献”两个研究室,分别侧重先秦秦汉时期和敦煌出土文献的研究,并包含对当时使用的文字的研究。自成立以来,承担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其中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和“中华字库”工程项目很受关注。 为配合“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学术研究的开展,我们选编了中心同仁近十余年来的相关论文。除刘娇《从相关出土文献看〈晏子〉的成书和流传》和邬可晶《出土战国秦汉文献与〈孔子家语〉成书研究》两文外,皆正式发表过。部分篇目在收入本书时作者新加有按语或“追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部著作,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振奋的学术著作之一。作者以其宏大的学术视野和精湛的史料考证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出土文献研究的壮丽图景,并深刻阐释了其在古典学重建中的核心作用。我被书中对历代重要出土文献,如殷墟甲骨文、清华简、上海博物馆藏简等,是如何被发掘、整理、释读,并最终为我们打开通往古代文明大门的历程所深深吸引。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文献的考古发现背景和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我们固有的历史认知进行了深刻的挑战和修正。例如,在探讨商周历史时,作者结合了最新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现了更为真实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颠覆了许多传统史籍的记载。这种基于出土文献的“另起炉灶”式的研究,是古典学重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术进步的体现。书中对于古代法律、医学、天文等领域的考证,也同样极具价值。通过对相关出土文献的解读,作者揭示了古代社会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整体面貌提供了重要线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始终强调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相互印证和补充关系。他并非全盘否定传世文献,而是强调在出土文献的参照下,对传世文献进行更为审慎的解读和辨析,从而达到对历史真相的更接近。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每一次文献的发现,每一次对文献的解读,都可能是一次对历史认知的飞跃。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本书,是一部充满学术思辨和历史情怀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深入探索出土文献的研究领域,并深刻阐释了其在古典学重建中的核心价值。我被书中对宋元时期,特别是内蒙古、新疆等地出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文献的研究,如何为我们揭示那个时期民族交往、文化融合、国家构建的复杂过程所深深吸引。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这些非汉文文献的发现背景和内容特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我们以往对宋元时期历史的认识进行了深刻的补充和修正。例如,通过对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文献的解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些民族政权在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字创制、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它们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书中对与汉文文献相结合,对宋元时期历史进行多角度、多视角的考察,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通过对不同民族语言文献的辨析和比照,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传统史籍中记载不清或有失偏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得我们对宋元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始终强调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视野。他不仅关注文献本身的内容,更关注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印证,从而力求构建更为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前沿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不断挑战旧有认知,在于不断发现新的视角和证据。
评分捧读《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我感觉自己如同漫步在古代文明的遗迹之中,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温度与智慧的光芒。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出土文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在古典学重建中的关键作用。我被书中对早期文献如《诗经》、诸子百家著作等,通过出土材料进行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所深深吸引。以往我们阅读这些经典,往往依赖于传世版本,而传世版本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土文献,如楚简、汉简中的相关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这些经典“前世今生”的宝贵机会。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文献的细致比对,揭示了文本的差异,考证了词句的本义,甚至纠正了流传版本中的一些重要错误,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的考证,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例如,在论述某个朝代的政治格局时,作者结合了考古发现的官印、奏牍等出土文献,为我们勾勒出了更为清晰和生动的历史图景。这种考古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可信度和丰富性。书中对学术史的梳理也同样精彩,作者回顾了历代学者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历程,梳理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展现了学术思想的演进。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一代代学者为探索真理所付出的努力。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学术的严谨和内容的充实,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无限好奇和对求知的渴望。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本书,仿佛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财富。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我们展现了出土文献研究的魅力,以及其在重建中国古典学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被书中对汉晋时期墓葬文献,如墓志、简牍、残卷等,如何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社会风貌、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的详尽论述所吸引。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这些文献的考古发现背景和物质载体,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我们以往的历史认知进行了深刻的补充和修正。例如,通过对魏晋时期墓志的解读,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家族观念以及对死亡的看法,这使得我们对魏晋风度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中的描绘,而是获得了更为鲜活和真实的参照。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出土文献中的反映,也同样引人入胜。作者结合了敦煌文献、高昌文献等,为我们展现了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痕迹、本土化的过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宗教史和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总是能够将文献本身的内容与历史的宏观发展相结合。他不会孤立地解读文献,而是力求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而揭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论述既有细节的生动性,又有理论的深刻性。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并非静态的陈述,而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解读、不断重建的动态过程。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本书,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沉重,但细品之下,其韵味无穷,回甘久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展现了出土文献研究的魅力和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如何通过出土文献得到新的阐释和理解所吸引。例如,在探讨先秦诸子思想时,作者结合了郭店简、王家嘴简等重要出土文献,为我们揭示了许多传统文献中未曾记载的思想流派和观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思想史的认识。这种基于一手史料的研究,直接挑战了以往基于传世文献构建的学术体系,展现了出土文献的革命性意义。书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考证和解读,也同样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对唐宋时期的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等的研究,作者揭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传播途径以及当时的读者接受情况,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学的生态。这种从文献本体出发,深入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是其他任何研究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令我敬佩的是,作者在论述中,总是能够将宏观的学术视野与微观的文献辨析相结合。他既能站在整个古典学的角度,阐述出土文献在重建古代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又能深入到字词的考据,对文献的真伪、年代、内容进行精细的辨析。这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方式,使得他的论述既有高度,又有深度。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学术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和严谨考证之上的。每一次对文献的解读,每一次对历史的重建,都凝聚着学者们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本书,是一场关于历史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一次对古老智慧的虔诚探索。作者以其卓越的学术洞察力,将我们引向了出土文献研究的广阔天地,并深刻阐述了其在古典学重建中的核心地位。我被书中对中国古代早期文献,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零散”或“碎片化”的出土文本,如何被整合、被解读,并最终拼凑出宏大历史图景的过程所深深打动。作者在书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睡虎地秦简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出土文献,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些文献在语言、文字、制度、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挑战和修正我们以往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认知。例如,通过对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等文献的研究,作者为我们揭示了秦代法律的严苛与细致,以及其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书中对先秦时期散落的简牍、帛书的整理和研究,也同样令人赞叹。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字词考证、句读辨析,以及与传世文献的相互比照,为我们重新梳理了许多失传的学说和思想,使得我们对先秦思想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令我由衷敬佩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始终秉持着一种“尊重史料”的学术精神。他不会轻易否定任何一种文献,而是力求在充分掌握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出土文献的巨大价值,更让我领略到学术研究的艰辛与浪漫。
评分读罢《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我内心涌动着一种久违的学术激情。作者在这部著作中,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出土文献研究画卷。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竹简,到秦汉时期的帛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墓志铭,作者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手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史料。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出土文献的发现背景、材质特征、书写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些文献对于重建中国古代经典、修正传统史学观念的重大意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某些经典文献的重新解读,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他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细致比对和逻辑推演,揭示了许多文本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訛误和变异,从而提出了更为贴近原始面貌的解释。这种“回到源头”的研究方法,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勇气,也展现了出土文献研究的强大生命力。书中对一些古代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的考证,也极具启发性。例如,在论述某一时期思想演变时,作者旁征博引,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进行对照,生动地展现了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跨越不同史料的比较研究,使得论证更加全面和有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克制与精准,他避免了不必要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笔触,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娓娓道来,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出土文献研究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研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发现和反思中得以进步。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部著作,如同一幅精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文明的壮丽景象。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展现了出土文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在古典学重建中的关键作用。我被书中对唐宋时期,特别是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文献的研究,如何为我们揭示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交流、宗教信仰的详尽论述所吸引。作者不仅细致地介绍了这些文献的发现过程和内容特征,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了这些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我们以往对唐宋时期的认识进行了深刻的拓展和深化。例如,通过对敦煌文书的解读,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商业活动、教育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这使得我们对唐宋社会多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官方史籍的记载,而是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生动的细节。书中对唐宋时期翻译佛经、道经以及其他外来文献的研究,也同样令人赞叹。作者结合了相关出土文献,为我们梳理了外来文化在中国传播和融合的过程,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意义。令我敬佩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始终秉持着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他不会轻易肯定或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而是力求在充分掌握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得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研究并非是简单的故纸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生动复原和深刻解读。
评分《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这本书,仿佛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古代学术殿堂的大门。在阅读之前,我对“出土文献”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读物中,了解其大概是指那些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古代文献,但对其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知之甚少。而这本书,则系统地、深入地为我展现了这一领域的深邃与博大。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出土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无论是珍贵的甲骨文、金文,还是流传至今的简牍、帛书,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不仅关注文献本身的内容,更注重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的考察,力求还原文献最真实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重建古典学”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让我茅塞顿开。作者阐述了出土文献如何挑战了我们对传统经典的既有认识,如何为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及如何推动了古典学研究的范式转变。这种“重建”并非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基于更充分的证据,对历史进行更为精细、更为准确的理解。书中对一些重要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进行重新辨析,其严谨的论证过程让我由衷地钦佩。作者并非仅凭个人臆测,而是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辨读、字词的考释、句读的分析,层层递进,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抽丝剥茧般的学术探究精神,令人深受感染。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古代典籍,可能并非最初的形态,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中,经过了多重“过滤”和“重塑”。而出土文献,则像是穿越时空而来的“证人”,为我们提供了更接近历史原貌的线索。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渴望深入了解历史真相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一本偶然在书店角落发现的书,《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论集》,封面朴实无华,却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序言,作者的严谨和对古典学的深情溢于言表,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国古代史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字和思想充满向往,渴望能够触碰到真实的历史肌理。这本书似乎就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遥远的过去。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失落的篇章是如何重见天日的,又如何在现代学者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我尤其被那些关于简帛、竹简、铜器铭文的考证所吸引,那些尘封千年的文字,经过精心的辨识和解读,竟然能够讲述出如此丰富的故事,复原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信仰。作者在论述中,将深厚的文献功底与敏锐的逻辑思维相结合,条理清晰,引证翔实,即使是一些非常晦涩的学术问题,也能被阐释得引人入胜。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感叹文字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历史研究的魅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考据,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浪漫。每一次的解读,每一次的重建,都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勇敢追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每一个细微的文献发现,都可能改写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都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价值。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出土文献是如何为古典学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又是如何挑战和修正我们固有的学术观念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且能够不断带来新感悟的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