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
作者:曾子航
字數:123韆
印張:7.25
頁碼:232
開本:32開
定價:75.8元
ISBN:9787514354379
ISBN:9787514354362
內容介紹
為什麼在熱戀中相濡以沫的一對情侶,後卻不得不相忘於江湖?
為什麼我們苦苦尋覓的那個夢中情人,即便找到瞭,有時候在短暫的興奮之後,帶來的總是長久的失望?
本書是“情感大叔”“狠”男作傢曾子航的書《女人不“狠”,地位不穩》的第二部。有些女人之所以會令男人主動追求,寵愛有加,其原因和規律是可循的。書中作者揭示瞭愛情的真相,認為婚戀中兩性關係的幸福美滿,從根本上說,與女人和自己的關係、態度息息相關。過於依賴男性的女性,往往會失去自信,迷失自我,那麼,愛情和婚姻也將會迷路,遭遇挫摺和苦惱,甚至是失敗。
“情感大叔”曾子航語言麻辣,觀點犀利,一針見血,直指人心!手把手教你談戀愛!告訴你,男人是靠不住的!女人隻有更好地愛自己,男人纔會愛你!
愛情其實是一部電視劇,隻不過這部劇的編劇、導演、演員,是我們自己。
戀愛之前,你心底就編織好瞭一部愛情大戲,劇情和主題早就在心中設定好瞭,一旦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心儀的另一半,你就會情不自禁的對號入座,想象中的這齣戲得以“復製、粘貼”,所謂愛情就這樣不可思議的産生瞭。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說法,其實也是一齣特殊的心理劇。
現在,有些男人對情人掏心掏肺,對傢人卻沒心沒肺,偏偏有些女人為他們撕心裂肺。被刻闆枯燥的生活睏得透不過氣來的淑女會覺得壞男人是扇門,幫她打開瞭另一個新奇的世界。
對愛上癮,如同被愛情綁架,而非和戀人心心相印。
與其說你是深深的愛上瞭這個人,不如說你把他當成瞭救命稻草,希望他幫你脫離苦海。換言之,你把自己當成瞭受害者,期待對方是你的拯救者。
你是對愛上癮的女人嗎?
對於女性來講,在一段感情當中恐懼的就是被冷落,被傷害,被拋棄。
當一個女人不懂得愛自己,或者還沒學會愛自己的時候,她就開始失去瞭女性應有的魅力,這就是女人總是被男人傷害和拋棄的總根源。
那麼,
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
編輯
◆有情感難題?不要怕!
“情感大叔”,百萬書作傢曾子航 教你談戀愛!
教你實用戀愛小技巧,吸引男人主動追求你!
傳授愛情的七種武器,讓男人越來越疼你!
◆想知道男人到底在想什麼?
打開這本書!
本書係80萬冊書《女人不“狠”,地位不穩》的第二部。
以男性視角,為你揭開愛情的真相。
◆曾子航延續個人風格,語言麻辣,觀點犀利,一針見血,直指人心!
告訴你男人是靠不住的!
彆指望男人給你安全感!
女人對男人不抱任何幻想,是保持愛情長久的途徑。
◆女人隻有愛自己,男人纔會愛你!
古希臘有一句傳世名言:“人啊,認識你自己!”
女人僅僅知道“男人在想什麼”是不夠的,更要在愛情中“認識自己”。 學會“愛自己”,學會跟自己交流、跟自己互動、跟自己做朋友,真正接納自己的不。
目錄章 為你揭開愛情的真相 /001
熱戀時你愛上的其實不是你的戀人/002
對感情過分追求往往會導緻悲劇/015
愛情是一部電視劇,由你自編自導自演/029
想要抓住幸福,就要學會修改你的愛情劇本/038
第二章 你跟父母的關係決定你跟伴侶的關係/049
婆媳不和的根源:兒子娶瞭跟媽一樣的媳婦/050
兒時對父母的不滿,長大後會轉嫁給伴侶/063
如何麵對童年的遺憾?學會寬恕吧/078
自己纔是自己的拯救者/090
第三章 彆指望男人會給你安全感/103
"物質女"和“拜金女”都是從小缺少安全感所緻/104
你是對愛上癮的女人嗎?/114
如何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129
第四章 愛男人先要學會愛自己/145
你攻擊伴侶,其實是在攻擊你自己/146
你害怕自己的陰影嗎?/157
請在伴侶麵前摘下你的麵具/167
愛自己就是接納自己的不/181
愛對方,深層次就是愛自己/194
愛的七種武器/207
後記/223
目 錄
序 言 誰在操縱我們一生的幸福?
1 誰讓我們的愛無能為力? / 001
2 愛是童年送給我們的好的禮物 / 005
3 如果一個人在愛情或婚姻中屢遭挫摺,他要從童年潛意識中尋找原因 / 010
4 “ 文化潛意識”和“童年潛意識”是開啓我們一生幸福的兩大密碼 / 014
章 “ 文化潛意識”深深影響瞭中國男人的情愛心理
一 婆媳關係實際上摺射齣的是母子關係 / 019
1 “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的代際關係是以下一代對上一代的孝順為核心的 / 019
2 父子疏遠,母子親密是中國男人普遍的代際關係 / 024
3 夾在婆婆和媳婦之間的“三明治丈夫”都是精神上沒有斷奶的男孩 / 027
4 母子關係超過夫妻關係是傢庭矛盾的根源 / 031
二 中國的男人普遍缺少“青春期” / 036
1 “ 奶嘴男”、“僵屍男”為何頻頻齣現在一些電視相親節目中? / 036
2 中國傳統文化帶有很強的“身體化”傾嚮 / 039
3 無論一個男人年齡多大,中國的父母總喜歡用兒童的標準來看待他 / 044
4 “ 萬惡淫為首”: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性是不寬容的 / 046
5 在父母麵前過於聽話的男孩子,會齣現三種可怕的後果 / 050
三 婚姻中可怕的“情感失語癥” / 055
1 中國傳統的夫妻為何大都“相敬如賓”? / 055
2 太過濃烈的感情跟我們傳統的中庸之道不符? / 059
3 不會戀愛,不懂浪漫,不解風情為何成瞭中國男人的通病? / 061
四 男人的情結和戀母情結其實是一迴事 / 066
1 情結絕不僅僅是娶個做老婆這麼簡單 / 066
2 在傢裏男人要女人守節,跟在朝中皇帝讓臣下盡忠是彼此對應的/ 068
3 “ 老牛吃嫩草”其實是男人不太自信的一種錶現 / 070
4 男人想娶的女人是公主,不想娶的女人是女王 / 077
第二章 “ 童年潛意識”是我們在跟父母的關係中逐步形成的
一 一個人對自我的初認識,來自他的母親 / 083
1 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都能在跟母親的初關係中找到答案 / 083
2 跟母親不同的依戀類型決定瞭孩子的不同人格特徵 / 087
3 母親是我們來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個安全島 / 091
4 母愛是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瞭初的自己 / 094
5 母愛好似一杯水,讓我們的身心不再飢渴 / 096
二 中國男人越來越柔弱跟父愛整體“缺失”有關 / 099
1 父親要麼太過嚴厲,要麼總不在傢,構成瞭我們對父親的總體印象 / 099
2 如今的男孩子大多生活在一個父愛缺失的“女兒國”裏 / 103
3 一個男孩要成為真正的男人必須首先修復與父親的關係 / 106
4 父親是構築我們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人 / 111
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 / 117
1 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那是在跟父母長期的相處中逐步形成的 / 117
2 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或多或少是他“內在關係模式”的一種投射 / 122
3 我們身邊不乏“希特勒人格”的人 / 125
4 要想改變糟糕的“內在的關係模式”,就要學會愛,而不是保存恨 / 128
四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強悍的母親培養齣來的 / 133
1 我們的性格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我們的同性父母 / 133
2 男孩過於屈從母親,就會導緻女性化傾嚮 / 139
3 在強悍的母親麵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兒子則會無條件逃避 / 141
4 母親越嘲笑和否認父親,兒子反倒會越嚮被邊緣化的父親看齊 / 144
五 我們選擇伴侶,其實就是選擇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父母形象 / 148
1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戀母(戀父)情結 / 148
2 我們對現實的父母越不滿意,就越會對理想的父母滿懷憧憬 /153
3 隻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現實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形象纔會閤二為一 / 156
第三章 傢庭和成長對我們人格的潛在影響
一 不健全的傢庭走齣的一定是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 165
1 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傢庭經驗形成我們心理的整個深層結構 / 165
2 健康傢庭重要的是和諧 / 168
3 準許閤理的衝突是健康傢庭的重要標簽 / 171
4 如果在原生傢庭跟父母的關係未處理好,一定會把這種缺憾帶到新傢庭中 / 173
二 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復製”父母的傢庭模式 / 181
1 人格的不完整,傢庭的不健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代相傳的“光榮傳統” / 181
2 一個整天聽著自己父親“壞話”的孩子,心靈將會被汙染 / 188
3 在某件事情上過於執著的人,其實是在自我中徹底迷失的人 / 192
4 與其期待彆人救你,不如首先學會自救 / 195
三 心理未曾充分成長的人會在婚姻中尋找另一個“爸媽” / 198
1 心理未曾充分成長的人都是長著大人身軀的孩子 / 198
2 一個人從生到死,要經曆八個心智成長的階段 / 200
3 一個人越是被無情地遺棄過,他對傢庭的依戀就越強烈 / 204
四 父母培養孩子,重要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尊重 / 210
1 我們的一生實際上就是不斷得到愛,又不斷分離的一生 / 210
2 自我實現是人生重要的一種選擇,它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 215
3 “ 被父母意誌綁架的孩子”有時候會乾齣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 220
4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培養“自主意識”,而不是總在灌輸“強迫意識” / 224
第四章 一個人自我價值的高低將決定他的幸福指數
一 自我價值是我們給自己的幸福大廈建造的塊磚 / 231
1 自我價值不足的人會導緻心理地震 / 231
2 一個人自我價值的形成來自齣生以後的初三年 / 237
3 我們的自我價值越高,在兩性關係中越傾嚮於給予,而不是索取 / 239
二 盲目跟他人攀比是導緻一個人自卑的根源 / 247
1 “ 門不當戶不對”的悲劇大多是弱勢一方的自卑心理造成的 / 247
2 人的自卑往往在跟他人的比較中被放大瞭 / 252
3 “ 過度補償”有時候並不能消除內心真正的自卑 / 255
4 有時候一個人過分炫耀某一點,那正是他自卑的那一點 / 259
三 愛的能力需要從小培養 / 264
1 愛的五種含義 / 264
2 愛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習來的 / 268
3 愛與恨都會産生一種特殊的“蝴蝶效應” / 273
四 自愛是一個女人獲得美滿愛情的先決條件 / 278
1 對一個女人來說,尋找他愛是第二步,找到自愛是步 / 278
2 在丈夫和兒女麵前愛到“忘我”的女人通常是不懂得愛自己的女人 / 280
3 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愛情和婚姻必然韆瘡百孔 / 284
4 自愛的步就是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 286
五 如何做到不摺騰、不動搖?強悍的自信心很重要 / 296
1 不自信的女人,總會被稀奇古怪的男人所吸引 / 296
2 一個人的自信心越強,就越會珍視自己的行為 / 298
3 當我們在生活中屢遭挫摺的時候,夢想如同一根火柴,會幫我們點亮光明 / 300
作者簡介
曾子航,情感作傢。70後生人,祖籍海南,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山大學。在全國多檔電視節目擔任情感心理專傢和媒體評論員。因在網絡直播情感吐槽節目《小汙見大巫》而被網友稱之為“情感大叔”。《女人不“狠”,地位不穩》銷量超80萬冊,一舉創下國內情感類圖書銷量高紀錄。
代錶作還包括《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等。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懦弱的丈夫大多是被強悍的母親培養齣來的
1 我們的性格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我們的同性父母
瑞典的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一生拍攝瞭許多名垂影史的不朽傑作,先後四次捧走奧斯卡佳外語片奬,世界各國的很多影評人和導演都認為,如果評選電影誕生以來偉大的導演,前三名當中伯格曼肯定會占一席之地。在這裏,我想大傢去看他的一部代錶作《野草莓》,在這部堪稱他經典的影片中,伯格曼深入地探討瞭父子關係。當然,裏麵也涉及瞭本書所研究的一些問題。
《野草莓》的故事主角伊薩剋是位功成名就的醫學教授。影片一開始,70歲的老人應邀去一所大學接受榮譽學位的稱號。然而,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我們看到的卻是老教授不為人知的過去:當年他暗戀的錶妹,因為他的不善錶達,嫁給瞭他的堂弟;他早已去世的老婆,因為他的冷漠和寡情,毅然紅杏齣牆,使他飽受屈辱;他的兒子跟他也關係疏遠;更可怕的是,兒子雖然也是醫生,卻同樣繼承瞭父親的冷漠,與妻子結婚多年,一直拒絕要孩子,為此,妻子差點兒要跟他離婚……
看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學教授,伊薩剋為何對傢人如此冷漠?伯格曼給齣的答案是:父愛的缺失。
影片很大篇幅都是伊薩剋的迴憶,在老教授為懷念的童年時光中,父親的形象是模糊而斷裂的,母親的形象似乎也好不到哪去。伊薩剋去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跟自己的兒媳去一座老宅探望母親,在這座好似墳墓一樣森嚴可怖的房子裏,我們看到的並不是一個慈祥安寜的老婦人,她更像一個欲壑難填的韆年老妖,皺紋密布的臉上寫滿哀怨。伊薩剋的兒媳後來對這位太婆婆有句評價:“一個冷漠如冰的老女人”。由於父愛的缺失,伊薩剋錶麵上似乎是沿襲瞭母親的冷漠。實際上,在兒子艾瓦爾德麵前他錶現齣更多的是對父親的認同。所以當艾瓦爾德聽說妻子瑪麗安懷孕之後,並未錶現齣即將要成為父親的欣喜若狂,反倒恨恨不平地錶示:“為什麼要讓孩子采到這樣一個如地獄般冰冷的傢庭中?”。顯然,艾瓦爾德也想把父愛缺失的角色繼續扮演下去。
西方電影界普遍認為,伯格曼的大部分作品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自傳色彩”,本片也不例外。顯然,伊薩剋教授是導演伯格曼的自畫像,父愛的缺失代錶瞭他不幸的童年,他跟兒子之間冷漠而疏離的關係也是現實生活中他跟孩子關係的真實寫照。
翻開伯格曼的自傳《魔燈》,你會看到大師的不幸童年:父親恩裏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派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為人拘謹而刻闆,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齣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瞭近乎殘酷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始終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後來,伯格曼的父親又晉身為醫院的大牧師,對此,伯格曼更是覺得,父親作為神職人員的角色放大瞭,原本的“父親”角色卻隱匿不見。嚴厲而專橫的他對兒子動輒施以鞭笞和叱罵,卻從未給予他父愛的溫暖。後來,伯格曼在迴憶中一再流露齣童年時代對父愛的渴求,以及因為得不到這種愛而産生的恨。20世紀70年代,伯格曼在接受瑞典一傢電視颱采訪時曾說:“一種巨大的怨恨橫亙在我和父親之間。”
這種情結也一直影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他本人曾經承認:自己的很多電影中都存在父子緊張,母女不和的情節,而其源頭都是童年的經曆。他甚至把拍電影看做是“躍入童年的深淵”。在《野草莓》中,伯格曼深入探討瞭父愛缺失的主題:主人公伊薩剋的父親是缺失的,他自己對孩子的父愛也毫無力量,而他的兒子又繼承瞭父親的冷漠。在錶現母女不和的另一部影片《鞦天奏鳴麯》中,多次齣現兩個女兒痛不欲生的特寫,而懷著深深愧疚的母親則像站在審判席上一樣總是處於側麵。在攝影機後麵,我分明看到瞭一生孤傲的伯格曼對父親無法排遣的恨!
由於從小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關愛,伯格曼的性格很扭麯,既敏感、自卑又狂妄、暴躁,他一生結瞭五次婚,幾任妻子都因難以忍受他的古怪個性離他而去。直到伯格曼晚年,他纔承認自己對妻子們都很冷漠,並錶示齣極為深刻的悔意,他說他無論如何也不知道怎樣去愛他的妻子。他同子女的關係,也一如《野草莓》中的伊薩剋。他有十個子女,數十個孫輩,但每次見麵隻有短暫的一小時,伯格曼自己也說,他從未想過要一個孩子……這點跟伊薩剋的兒子艾瓦爾德的想法驚人的相似!
據說國內一傢電視颱曾遠赴瑞典采訪過伯格曼,包括他的兒子,一個正在電視颱工作的年輕人。他對他的父親非常不滿,說伯格曼很少關心他,就像伯格曼說他自己的父親一樣。
無論是電影《野草莓》本身,還是作為導演伯格曼的真實人生,似乎存在一種可怕的輪迴:父親對妻子和兒子的冷漠是由於父愛的缺失,沒想到兒子在責怪父親的同時,也在認同父親的冷漠,並拒絕在下一代麵前扮演父親的角色。伊薩剋和他的父親、兒子是如此,伯格曼祖孫三代不也在重復著這樣的悲劇嗎?
也許,有些讀者會驚呼:伯格曼一傢是不是遭遇瞭什麼可怕的詛咒?怎麼一傢三代都如此“冷漠”?其實,倘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伯格曼一傢並非特例,在現實生活中,這樣子承父“性”的悲劇也在很多傢庭屢屢上演著,隻不過我們不自知而已。其實,在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中,這是一種“父母認同”,有時候,它就像某些遺傳疾病一樣根深蒂固。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認同”是一種非常重要甚至是重要的心理模式。具體錶現在: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模仿和承襲跟我們性彆相同的一方的父母(即同性父母),而在擇偶方麵卻受到父母中性彆相反的一方(即異性父母)的影響。這就是心理學中經常提到的“父母認同”。(不過,如果同性父母在成長中位置長期缺失,我們就會嚮異性父母看齊。)比如父親性格堅忍不拔,培養齣的兒子一定也是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母親溫柔賢惠,她的女兒長大瞭也一定是個淑女,反之,父親委瑣,兒子也偉岸不到哪去,母親愛嘮叨,女兒也是個嘴巴閑不住的人。
這裏要強調一點,同性父母對我們的性格塑造是深入骨髓,難以抗拒的,有時候它甚至不以人的意誌和好惡為轉移。兒子有時候跟父親關係越僵,越會承襲父親的性格特徵;女兒越跟自己的媽過不去,她就反倒越像自己的媽。有時候,父親因為兒子不成器而動怒,“我怎麼生瞭這麼一個敗傢子”,其實,父親不知道,他這個不成氣候的兒子其實骨子裏已經繼承瞭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徵。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夾在父子衝突中的母親這樣抱怨:“唉,有時候他們父子都一樣的倔!誰也不肯讓一步!”這就是一種認同,兒子容易在心理上認同父親並承襲他性格中的很多特徵,尤其是他的某些負麵性格。女兒則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中成為另一個她,當然這裏我指的是性格,而不是興趣、職業和價值取嚮。前麵提到的藥傢鑫,雖然外錶很女氣,跟他軍人齣身的父親完全相反,但骨子裏,他也繼承瞭父親的不近人情甚至略帶暴虐的個性,他對那位受害者連捅6刀的凶殘行為何嘗不是受到當年父親打他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個科學傢寫他父親的迴憶錄。整本書都是在指責他的作傢父親是多麼的冷酷、多麼的自私、多麼的不近人情。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人寫一本書就是為瞭“聲討”自己的父親,那他是不是也很冷酷,很“不近人情”呢?後來我聽認識這位科學傢的人說,他跟他父親其實本質上很像,甚至是翻版。有時候我們討厭一個人,恰恰是因為他身上具有跟我們相似的缺點,而在血緣上、感情上越親近的人,這種“因果關係”就越糾纏不清。前麵提到的伯格曼,他痛恨父親的冷漠和專斷,其實,他也在痛恨之中不知不覺繼承瞭父親的這種缺陷,並繼續以這種冷漠和專斷傷害著他的子女。
在心理學中,經常使用到的一個詞,叫“內化”,指的是,自己本來是受害者,但潛移默化,反倒把他人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吸收過來,變成瞭自己的思維行動方式。你開始接受乃至實踐你所不認同的規則瞭。比如,小時候你經常被父母打罵,受盡瞭委屈。可等到你當瞭父母,你也開始打罵自己的兒女。這種情形實在太多。內心實際上就是對父母潛意識裏無條件的認同,哪怕它曾經深深地傷害過你,你也像依賴毒品一樣深深依賴它。
伯格曼對他的父親的冷漠就是一種“內化”。我認識一個做圖書的編輯,他當年在一傢民營公司任職,他非常不喜歡他的老闆,因為那位老闆脾氣暴躁,動不動就衝員工吼叫,他私底下給這位愛嚷嚷的老闆取瞭個綽號,叫“咆哮帝”。誰知,他後來辭職以後自己開瞭傢圖書公司,因為公司剛起步,壓力大,他的脾氣也不知不覺變得急躁和易怒,於是他也成瞭另一個“咆哮帝”。這也是一種“內化”。
從小我們的榜樣來自父母,我們的人格塑造、精神氣質、言談舉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們父母的影響,尤其是父母中跟我們性彆相同一方的影響。也就是說,兒子的形象在成長過程中是被父親打磨,女兒則被母親左右。所以父母在兒女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正麵作用不可低估。
2 男孩過於屈從母親,就會導緻女性化傾嚮
不過,也要防止齣現另外一種可怕的情形,那就是男孩從小過於依附在母親的羽翼之下,跟父親疏遠(或者女兒戀父,仇視母親),此時男孩的父親形象認同就會齣現嚴重偏差,反倒嚮母親傾斜,這時候以父親為代錶的男性榜樣是明顯缺失甚至坍塌的,他就不可能成為獨立而堅強的男子漢,軟弱、怕事、優柔寡斷、怕擔責任,將來進入婚姻中,一定會導緻婆媳不和。現實生活中,很多婆媳關係處不好,都是丈夫的一味逃避引起的。不用說,他們都在成長階段跟父親謹慎地保持著距離,跟母親過分黏閤在一起,他們都是不摺不扣的“奶嘴男”。就像一個被慣壞的孩子,永遠長不大,也永遠學不會對女人,包括母親起碼的尊重。
我曾經在一個節目中,看到一個20多歲的兒子對母親呼來喝去,那口氣不像對自己的老媽,倒像是對老媽子,而那位母親也唯唯諾諾,極像老媽子對老爺的恭順。這種變瞭味的母子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原來兒子的父親很早去世瞭,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也許覺得對兒子有所虧欠,母親的愛有點兒太盲目,不理智,結果反倒把小兒子慣成瞭一個大老爺,這就是成長過程中父親角色的缺失造成的負麵影響。沒瞭父愛,少瞭榜樣,他不懂得男人該如何麵對女人,自始至終還是以一個霸道的3歲小男孩的嘴臉對待他的母親,我當時就想,這孩子戀愛以後也肯定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對待他的女友,將來更不懂得如何為人夫,為人父。
在我的情感係列部《男人是野生動物,女人是築巢動物》一書中,我曾提到在西方傢喻戶曉的唐璜,唐璜一直是風流男人的代名詞,是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其實,唐璜本質上也是在母親身邊沒長大的孩子,他像蜜蜂采蜜一樣穿梭於多個異性之間,實際上內心深處隻是渴望待在一個純女性化的世界裏,不願長大而已。這點跟生活在大觀園裏麵的賈寶玉很像。
賈寶玉錶麵上很花,有瞭林妹妹,還不忘寶姐姐,跟襲人、晴雯還有著說不清的曖昧關係,其實他也是這種離不開母親懷抱的“奶嘴男”。與其說他花心,不如說他花癡,因為他還沒心,隻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小孩,有的隻是一股子癡勁兒,對眾多女孩子的癡實際上就是對母親的癡。熟讀《紅樓夢》的讀者應該對一個細節有印象,那就是寶玉特愛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學說來解釋,這是一個人尚未脫離“口唇期”的錶現。在小說中,他跟母親關係緊密,跟父親、跟傢裏男性長輩又很疏遠,甚至懼怕,所以賈寶玉身上有很多孩子氣、脂粉氣的一麵,這都是親近母親、遠離父親的結果。盡管賈寶玉很愛林黛玉,但我敢保證,他們倆如若結婚一定不會幸福,因為寶玉始,終未曾真正長大,他從未在父親、兄長那裏學到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試問,一個心理年齡永遠處於童稚階段的孩子又如何給人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呢?幸虧黛玉早逝,否則他倆即使終成眷屬也無法白頭偕老。
在某些傢庭中,兒子無法順利獲得男性成長的營養,還跟母親結成統一戰綫,孤立父親、打擊父親。在情感節目中,我見過太多這樣的問題傢庭。夫妻一旦感情不順,母親就會倒嚮兒子,不但緊緊抓住兒子不放,還跟兒子聯閤起來對付丈夫、嘲笑丈夫,把兒子拖進這場漫長而持久的夫妻大戰之中。很多妻子不知道,當她把兒子拉到自己一邊,一起譴責嘲笑自己的丈夫時,兒子也在參與對自己父親的撻伐,此時,他不僅深受母親的影響,也在遠離父親的影響,如果是獨生子,傢裏的男性榜樣遭到貶斥,兒子就會無所適從,因為他失去瞭效仿的對象,不知不覺中,他就會對母親乃至女性形象嚴重認同。尤其是在一個傢庭中,母親過於強悍,丈夫過於弱小時(或者走嚮另一個極端:父親過於嚴酷,近乎暴虐,母親過於溫順、軟弱),兒子就會像隻受傷的小雞,永遠無法離開母親的懷抱,也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徹底離開,這都會給他的戀愛和婚姻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對於女人來說也是這樣,如果她過於戀父,必然會跟母親勢不兩立,她會過多吸收男性的特質,而喪失掉很多女人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女孩會或多或少有著“假小子”的個性,不夠溫柔、粗枝大葉。這種女孩一旦戀愛很容易變成“野蠻女友”,這些年韓國的影視劇熱衷於推銷“野蠻女友”的形象,她們總喜歡把情場當戰場,把男友當敵人,大聲嗬斥,頤指氣使,拳打腳踢乃傢常便飯。可惜大多數男人未必喜歡這種英雄化的“野蠻女友”,除非她有全智賢的美貌。倘若進入婚姻,河東獅吼是她們的常態,試問,這樣的女性哪個男人會打心眼裏喜歡?
3 在強悍的母親麵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兒子則會無條件逃避
我認為,一個健康的傢庭父親的角色舉足輕重,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我們常說丈夫、父親是一個傢庭的頂梁柱,不僅僅是指男人負擔這個傢的經濟,而是在傢庭中起主導作用。否則,父親缺失,或者父親軟弱,大權旁落給母親,這就會給兒子、女兒的心態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
一般來講,當父親在這個傢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之後,母親就會變得日益強悍甚至說一不二。從孩子總會嚮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認同這個角度來看,女兒就會嚮強悍的母親認同,久而久之,女兒也會變成強悍的女兒,很多傢庭中,關係緊張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厲害的母親,一定有個厲害的女兒;脾氣暴躁的母親,一定會把脾氣暴躁的毛病遺傳給自己的女兒。
有時候你會發現—些很有趣的現象,當女兒反抗母親的專製時,女兒也在偷偷地繼承母親的這種專製,並會順理成章地帶到她將來跟她女兒的關係中。如果在女兒成長過程中,女兒總是看到母親對父親存在太多憤怒的情緒,女兒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把這種情緒轉移到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總是莫名其妙地對男友或者老公發脾氣。我有個中學同學,她就是典型的急性子,總是無緣無故衝老公發火,後來在一次聊天中,我問起她的父母關係,原來如齣一轍,她母親跟她脾氣一樣,也喜歡對她父親嚷嚷。中國有句老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說的就是這種父母認同心理,暴虐的父親必然有個暴虐的兒子,愛嘮叨的母親必然會培養齣愛嘮叨的女兒,我們總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充當兒女的榜樣,塑造著兒女的性格,並影響著兒女的心理成長。
在強悍的母親麵前,女兒選擇無條件認同,那兒子呢,則會齣現另一種情形,那就是無條件逃避。對此,奧地利心理學傢阿德勒有個精彩的論斷,“假如母親較富於性,整天對著傢裏其他的人嘮叨,女孩子們可能模仿她,變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則始終站在防禦的地位,怕受批評,盡量尋找機會錶現他們的恭順。”因為,當母親總是指責、批評丈夫時,其實是在指責、批評男性,兒子作為男性必然會跟他的父親一樣躲在無人的角落。所以當一個性格過於強勢的妻子喜歡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時,她其實也等於把這種嘲笑和奚落同樣甩給瞭她的兒子,所以,強悍的妻子,必有一個懦弱的兒子,她越指責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兒子也就越懦弱。
我發現,凡是那種強悍的母親,培養齣的不是強悍的兒子,反倒多數是軟弱甚至沒齣息的孩子,這樣的例子曆史上比比皆是。武則天夠強悍吧,奪取瞭李唐江山,自己稱瞭帝,可她幾個兒子一個比一個懦弱,一個比一個平庸,她的一個兒子唐中宗李顯,隻是個唯唯諾諾的應聲蟲,見瞭母親大氣也不敢齣,娶的老婆韋氏偏偏又想當第二個武則天,特彆跋扈,可惜隻有她婆婆的脾氣,沒有她婆婆的纔乾,後這位平庸的兒子居然被自己的媳婦毒死瞭,你說窩囊不窩囊?她的另一個兒子唐睿宗李旦隻會打躬作揖,麵對母親的步步緊逼,直接就閉門謝客,吃齋念佛,終也沒成什麼大器,反倒是她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有為,精明強乾,認同瞭奶奶的豪氣和霸氣,在武則天百年之後,恢復瞭李唐江山的榮耀,開創瞭曆史上極負盛名的開元之治。
再說慈禧,也夠厲害吧,聯閤恭親王奕??1??76??1??70滅瞭托孤的八大臣,跟慈安皇太後一起垂簾聽政。可她偏偏生瞭個不爭氣的兒子,同治帝也是個沒齣息的主兒,後逛窯子逛齣瞭梅毒。同治的性格也很懦弱平庸,他齣外嫖娼某種程度上是給母親逼的,因為慈禧對他管教極嚴,對他娶什麼樣的皇後都要橫加乾涉,緻使他正常的夫妻生活無法進行,隻好到外麵放縱自己。有意思的是,武則天也好,慈禧也罷,她們嫁的皇帝都不是什麼敢作敢為有雄纔大略的好皇帝,唐高宗、鹹豐帝要麼是“妻管嚴”,要麼就是沒主見的男人,他們的兒子唐中宗、唐睿宗、同治帝都無一例外繼承瞭老爸這種“不咋地”的血統。這就是認同的力量。
4 母親越嘲笑和否認父親,兒子反倒會越嚮被邊緣化的父親看齊
在心理學上,還會齣現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當父母産生矛盾,母親總是當著兒子的麵嘲笑父親的缺點或否認父親的存在時,兒子意識上也許會傾嚮母親,潛意識裏卻還是偷偷嚮被邊緣化的父親看齊。這種情況在情感谘詢中實在太多瞭,我就曾見過一個妻子因為受不瞭丈夫長期酗酒,提齣離婚,兒子判給瞭妻子,這位做母親的大概怕兒子重蹈父親的覆轍,到晚總是嘮叨兒子韆萬彆學父親,甚至禁止兒子沾酒。有一次兒子考上大學,班上同學給他慶祝,兒子興奮之餘喝瞭兩口香檳,迴到傢滿嘴酒氣被母親聞到瞭,傷心之餘母親忍不住打瞭兒子。誰知,造化弄人,兒子上大學以後,因為跟班上女生戀愛失敗,藉酒澆愁,偏偏染上瞭當年父親酗酒的惡習,後因為酒後打人緻殘被學校開除。這確實很有意思,孩子越在意識上否認自己父母中的一方,反倒越在潛意識中認同他們。對此德國傢庭治療師,聞名於世的“傢庭排列”療法的創始人海靈格的分析非常到位,他說:“一個男人在進入一個伴侶關係時,會把自己傢庭裏的價值和傳統帶過來,一個女人也是如此。可是,他們各自的傳統和價值之間常常有很大齣入。孩子們錶麵上在跟隨占優勢的一方,但實質上卻在跟隨另一方,即弱勢的一方。例如,如果父親的價值觀占主導,那麼這對夫妻的孩子錶麵上會傾嚮於跟隨父親的價值觀,實質上卻會追隨母親的價值觀。常見的是,母親的價值觀占主導,孩子們錶麵上追隨,他們會在錶麵上拒絕自己的父親,私底下卻在效仿父親,而且一般情況下,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海靈格認為:如果孩子從一方那裏直接或間接得到“不要像你父親或母親那樣”的信息,那麼他們的忠誠就會要求他們變得更像被禁止的一方。
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在意識上越想否認一樣東西,潛意識中越對它趨嚮認同。比如有些道貌岸然者一聽到情色話題就閉口不言,搞不好經常躲在暗處一個人看黃碟;某些整天高喊反腐敗的官員,骨子裏就是一個腐敗分子;嘴上抗日反美的“憤青”,說不定早就偷偷持有綠卡,或者用的全是日貨。
那麼如何避免悲劇的一再上演呢?
1.在傢庭中牢固樹立穩定的夫妻關係。
在傢庭中,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係纔是基本的關係,在由良好的夫妻關係支撐起的傢庭裏,孩子纔會感到有保障。一對相愛的男人和女人組成一個傢庭,他們首先是夫妻,而後纔是孩子的父母。伴侶關係在父母關係之前齣現,擁有優先權。夫妻關係對於親子關係來說仍保持著上的優先權。像樹根支持和滋養枝葉一樣,首先齣現的伴侶之間的愛支持和滋養著他們對孩子的愛。如果夫妻關係弱於親子關係,孩子就會無所適從,就會齣現認同方麵的障礙。
2.讓男孩歸父親,女兒歸母親。
“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這是海靈格的原話。他認為“孩子們應該先嚮同性父母靠攏,並從這一關係中吸取同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後,男孩再迴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迴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隻有這樣,他們的心理纔更健康。”而很多在父母認同方麵齣現障礙的孩子,比如所謂“假小子”“娘娘腔”都是過於跟異性父母親近,而忽略同性父母。隻有在父親麵前,男孩纔充分體會到父親帶給他男性的力量,使之成為一個獨立堅強的男子漢,同樣,女孩隻有在母親麵前纔會充分汲取女性的特質,女人味隻有在溫柔賢淑的母親那裏得到滋養,而不是父親給予的。同樣,一個母親如果擔心自己的兒子太懦弱太女氣,就要讓他在成長階段多跟父親或其他男性長輩在一起。
受父親影響的兒子比起眷戀母親的兒子來說,會更加尊重母親。同樣道理,當一個女兒拋開對父親的眷戀,迴到母親的身邊時,她並沒有失去父親,她的父親也沒有失去她,反而她會更加尊重父親,更愛父親。因為兒於在父親身上會學到男人對女人的那種尊重、理解、關愛,此時他會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理性、更加包容的心態來麵對自己的母親。
3.夫妻産生矛盾和摩擦,不要把孩子捲進來,更不要總是當著孩子的麵數落對方的不是。
有時候,在一個傢庭中,兒女意識上會遵從強勢一方的教導,骨子裏卻反過來認同弱勢一方。讓他們自由選擇,而不要強行乾涉。有時候,你越指責,他們越逆反,前麵提到那個兒子之所以把父親的“酗酒”惡習照單全收,就是在母親高壓下逆反的結果。也許有的讀者會擔心,這樣孩子會不會學壞?我的看法,你把真相不加掩飾地告訴他,讓他自己判斷,自己選擇,你無須刻意迴避,更不必橫加指責,隻是提醒他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孩子在一種寬鬆的氛圍中反倒會作齣理智的選擇,如果誘導,反倒得不償失,甚至適得其反。
…………………………………………………………………………………………………………
四 《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實用性”和“前瞻性”。它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理論,而是真正能夠指導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經營好愛情。我之前一直覺得,感情就是要“感覺對瞭就好”,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感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維護和深化這份感覺。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愛情中的“黃金法則”,比如如何處理好“親密感”和“獨立性”之間的平衡,如何在激情的消退後,找到更深層次的連接。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情感賬戶”的理論,它形象地比喻瞭愛情中的付齣和迴報,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存錢”而不是隻知道“消費”。我曾經在感情中吃過虧,總覺得自己在付齣,但對方卻好像看不到,這本書解釋瞭原因,也給齣瞭解決方案。它讓我明白,有效的溝通和持續的付齣,纔是讓愛情保鮮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愛情有瞭更理性、更成熟的認識,不再是那個隻會憑感覺衝動的年輕女孩。
評分五 這兩本書閤在一起,簡直是“戀愛聖經”+“自我成長寶典”。《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從內觀的角度,幫助我們修復內心的創傷,建立真正的自信。它不是教你如何去“僞裝”成一個自信的人,而是從根本上讓你成為一個內心豐盈、不再依賴他人認可的人。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練習,是讓我們寫下自己的優點和成就,我一開始覺得很難,但堅持下來後,我發現自己身上真的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隻是以前被我忽略瞭。這種“看見自己”的過程,比任何外界的贊美都來得更深刻。而《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則從“觀外”的角度,教我們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特彆是在親密關係中,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成長。它讓我明白,愛情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磨閤、不斷共同成長的旅程。它提供瞭非常多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在麵對感情中的挑戰時,不再束手無策,而是能找到應對的策略。這兩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讀物,更像是兩位人生導師,引領我走嚮更健康、更快樂的感情生活和人生。
評分三 我一直覺得曾子航老師的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既有犀利的洞察,又有溫暖的鼓勵。《包郵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這兩本書更是如此。我尤其喜歡《女人不狠地位不穩》那種直白而有力量的風格,所以這次也滿懷期待地翻開瞭這兩本。坦白說,《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這本書,真的讓我有種“被看穿”的感覺。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在感情中那些不自覺的“討好型”行為,那些為瞭留住對方而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我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都處於這種狀態,害怕說“不”,害怕不夠完美,生怕一旦露齣真實的自己,就會被嫌棄。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全感,但它並沒有讓我沉溺於負麵情緒,反而給齣瞭非常具體的“自救”方法。它鼓勵我們去識彆並挑戰那些負麵的內在對話,去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去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體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內心多瞭幾分底氣,敢於去錶達真實的自己,不再那麼害怕被拒絕。
評分二 《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這本書,用一種更宏觀的視角,探討瞭愛情的本質和成長的意義。我一直以為愛情就是兩個人在一起甜甜蜜蜜,但讀瞭這本書纔發現,愛情的維度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它涉及到溝通、理解、包容,更涉及到如何在差異中找到共鳴,如何在平淡中保持新鮮感。書中的一些案例,特彆是關於“衝突管理”和“共同成長”的部分,讓我受益匪淺。我常常在感情中因為一些小摩擦而感到沮喪,覺得“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吵架”。這本書讓我明白,衝突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衝突。作者提供的那些實用的溝通技巧,比如“積極傾聽”和“錶達感受而非指責”,我試著在生活中運用,效果真的齣乎意料的好。更讓我感動的是,書裏強調瞭“愛是需要學習和經營的”,而不是憑空而來的天賦。這讓我不再對感情中的睏難感到絕望,而是把它看作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這本書給瞭我一種“教科書”般的指導,讓我覺得在感情的道路上,我不再是一個盲目摸索的孤獨旅人。
評分一 讀完《包郵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愛是一生需要學習的能力》這兩本書,我真的感覺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特彆是《你為什麼不敢愛自己》這本書,它用一種非常溫和但又直擊人心的方式,剖析瞭我們在親密關係中常常遇到的睏境,那些不自信、總是患得患失、害怕被拋棄的根源。作者通過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感情裏“委麯求全”,或者不敢主動爭取,其實都是因為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不認可。這種不認可像一層厚厚的濾鏡,讓我們看不到自己的閃光點,隻盯著自己的“不足”。書裏提齣的“自我關懷”和“建立邊界”的概念,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開始嘗試去關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迎閤對方。慢慢地,我發現當我對自己的需求更誠實時,反而能吸引到更健康、更平等的關係。這本書真的不隻是關於“戀愛”,更是關於如何和自己好好相處,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內心強大的人。它讓我明白,愛自己不是自私,而是經營一段健康關係的前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