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網絡與社會:互聯網人類學研究前沿: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 |
| 作者: | 姬廣緒 |
| 定價: | 79.0 |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04-01 |
| ISBN: | 9787520120890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學召開的“*屆互聯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參會嘉賓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關注互聯網對人的日常生活的改變和重塑;圍繞互聯網作為虛擬空間所展示齣的區彆於真實空間的特徵進行的人的行為的文化解釋,理解不同主體的網絡實踐;發現互聯網技術所支持的網絡組織及其特徵,討論網絡共同體的文化內涵;針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反思傳統人類學研究的當代局限,同時展望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在未來的延展性和可能。 |
| 目錄 | |
| 互聯網的文化影響/1 大學生網絡消費行為的人類學研究——以ZS大學為例【張恩迅】/3 攝影與社會生活:中國網絡攝影愛好者的民族誌理論提綱【楊雲鬯】/18 互聯網影響下的鄉村社會關係變遷——以江蘇省某村為例【嚮 璐】/32 微信朋友圈點贊:網絡個體互動的群體性意涵【申玲玲】/42 霧霾文化的網絡社會學考察【馬嚮陽】/53 微信紅包社交化——基於多個社交圈的人類學考察【肖乙寜】/60 互聯網與特殊群體/75 微商媽媽:互聯網時代的全職母親【陳 藝】/77 視障者、互聯網與殘疾的包容性發展【魏 錦】/86 管控·癡迷·融入——一所隨遷子女學校的兒童遊戲【姚 曼 劉 謙】/97 連接·斷裂·演化——網絡媒介對帕米爾高原塔吉剋人社會文化的影響【唐 紅】/115 互聯網自組織/131 網絡共同體的構建——以廣州青年誌願者協會Q服務總隊網絡自組織為例【陳媛媛】/133 自組織的二重性分析——以廣西靈山縣外齣務工小團體為例【吳杏蘭】/145 “二點五次元”:從中國女僕咖啡廳看網絡綫下自組織【尚 書】/157 虛實相嵌:城市移民社區廣場舞大媽亞文化空間的形塑【楊瑞玲】/168 “我跑我曬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綫上“真實”與社交互動【塗 炯】/181 互聯網人類學理論展望/203 建構信息社會學的新研究議程【王佳煌】/205 網絡族群的緣起與發展——族群研究的一種新視角【周建新 俞誌鵬】/218 社交網絡與微眾文化的興起【黃雪亮】/235 關係型消費的建構——網紅經濟的文化解釋進路研究【姬廣緒】/244 控、賦權、話語空間:理解社交媒體廣告的三個維度 ——以微信信息流廣告為例【牛耀紅】/256? ? |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識的邊界被拓寬瞭”。以往我接觸的關於互聯網的研究多集中在計算機科學或社會學領域,視角往往偏嚮技術效率或宏觀結構。而這本書,如同一個訓練有素的探險傢,帶領我們深入到瞭數字文化最為幽微、最少被關注的角落。例如,書中關於特定在綫社區的儀式、符號係統以及其內部的“非正式治理”機製的描述,簡直是人類學經典範式的當代復刻。那些在鍵盤上敲齣的文字、那些錶情符號的微妙變化,都被作者賦予瞭深刻的文化意義和潛在的權力指嚮。這種將人類學傢的“民族誌”工具箱,精確地投射到比特流構成的世界中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它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網絡行為——比如“點贊”背後的社會交換邏輯,或是“轉發”所蘊含的道德責任——它們不再是無意義的點擊,而是構成新社會交往的基石。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互聯網人類學”這個概念是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的。畢竟,人類學傳統上強調的是田野的在場性、身體性的互動,而互聯網的特性似乎恰恰相反,它是去物質化的、虛擬的。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認知。作者巧妙地構建瞭一個理論框架,論證瞭“在場性”在數字空間中的新的錶現形式——那種持續的在綫狀態、數據留痕、以及互動延遲所帶來的社會張力,本身就是一種新的“田野”。書中有大量篇幅探討瞭算法如何成為新的社會中介和權力結構,這種論述的視角極為銳利。它不再僅僅關注用戶如何“使用”技術,而是深入挖掘技術如何“塑造”和“規訓”人的行為模式、情感錶達乃至道德判斷。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技術決定論和文化唯物主義之間的張力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平衡,他沒有將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或萬能靈藥,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矛盾和可能性的混閤體,這使得整本書的論述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深度。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的價值,我會選擇“洞察力”。作者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跨越學科藩籬的敏銳觀察力。它沒有過度沉溺於對技術奇觀的贊美,也沒有陷入對未來失控的過度恐慌,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清醒、批判性的“人類中心”的視角。它成功地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其核心始終是人類的互動、意義的追尋和權力的分配。書中的結論部分,沒有給齣任何簡單化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指齣瞭未來人類學研究的幾個關鍵方嚮,這對於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和學生來說,無疑是極具啓發性和指導性的燈塔。閱讀此書,就像是獲得瞭一副高倍的顯微鏡,讓我們得以清晰地觀察到網絡時代社會肌理中那些細微的、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變化,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人文關懷的工具箱,去理解我們正在步入的這個“後人類”時代。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讓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個宏大主題時所傾注的心血。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匯編,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鮮活感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遙遠、抽象的“網絡”與“社會”的交織點,描繪得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場景。書中對於數字遊民群體的社會結構變遷的剖析,尤其引人深思。我清晰地看到瞭傳統地理邊界的消融如何重塑瞭個人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那種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不斷拉扯、尋找安頓的個體經驗,被作者捕捉得極為精準,那種細微的情感波動,甚至讓我聯想到瞭我自己的某些經曆。書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展現瞭驚人的田野調查深度,那些從全球不同角落采集來的鮮活故事,如同一個個微觀的切片,共同拼湊齣瞭一個復雜、多元且充滿張力的數字社會全景圖。這絕不是一本用來應付考試的參考書,它更像是一幅邀請讀者深入其中,一同探索人類在技術洪流中如何自處、如何構建新秩序的邀請函。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雖然主題宏大,但作者在行文時卻保持著一種近乎詩意的敏感度。它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更像是一部由多個主題交織而成的交響樂。我尤其鍾愛其中關於“數字遺忘”與“永久記憶”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在一個數據無處不在、一切似乎都被永久記錄的時代,個體對“被遺忘的權利”的呼喚,如何在數字社會中被重構?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對隱私和記憶的不同處理方式,揭示瞭技術進步與人類基本需求的深刻衝突。這種將哲學思辨融入具體案例分析的手法,使得理論的闡釋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真實的人類睏境之中,讀起來既有智力上的挑戰,又有情感上的共鳴,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不斷反思自己與數字世界的契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