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

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互联网人类学
  • 网络社会学
  • 数字文化
  • 社会媒体
  • 在线社区
  • 虚拟世界
  • 科技与社会
  • 人类学研究
  • 社会影响
  • 数字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890
商品编码:28339635033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网络与社会:互联网人类学研究前沿:the frontier studies on inte
作者:姬广绪
定价:79.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0890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6年中旬在中山大学召开的“*届互联网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嘉宾的论文集,内容涉及:关注互联网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改变和重塑;围绕互联网作为虚拟空间所展示出的区别于真实空间的特征进行的人的行为的文化解释,理解不同主体的网络实践;发现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网络组织及其特征,讨论网络共同体的文化内涵;针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反思传统人类学研究的当代局限,同时展望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未来的延展性和可能。   

  目录
互联网的文化影响/1
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以ZS大学为例【张恩迅】/3
摄影与社会生活:中国网络摄影爱好者的民族志理论提纲【杨云鬯】/18
互联网影响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江苏省某村为例【向 璐】/32
微信朋友圈点赞:网络个体互动的群体性意涵【申玲玲】/42
雾霾文化的网络社会学考察【马向阳】/53
微信红包社交化——基于多个社交圈的人类学考察【肖乙宁】/60

互联网与特殊群体/75
微商妈妈:互联网时代的全职母亲【陈 艺】/77
视障者、互联网与残疾的包容性发展【魏 锦】/86
管控·痴迷·融入——一所随迁子女学校的儿童游戏【姚 曼 刘 谦】/97
连接·断裂·演化——网络媒介对帕米尔高原塔吉克人社会文化的影响【唐 红】/115

互联网自组织/131
网络共同体的构建——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Q服务总队网络自组织为例【陈媛媛】/133
自组织的二重性分析——以广西灵山县外出务工小团体为例【吴杏兰】/145
“二点五次元”:从中国女仆咖啡厅看网络线下自组织【尚 书】/157
虚实相嵌:城市移民社区广场舞大妈亚文化空间的形塑【杨瑞玲】/168
“我跑我晒故我在”:跑步App使用者的线上“真实”与社交互动【涂 炯】/181

互联网人类学理论展望/203
建构信息社会学的新研究议程【王佳煌】/205
网络族群的缘起与发展——族群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周建新 俞志鹏】/218
社交网络与微众文化的兴起【黄雪亮】/235
关系型消费的建构——网红经济的文化解释进路研究【姬广绪】/244
控、赋权、话语空间:理解社交媒体广告的三个维度
  ——以微信信息流广告为例【牛耀红】/256
? ?



虚拟的现实,真实的连接:探索人类在数字时代的演进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虚拟空间触角延伸的时代,人类的生存模式、社会结构乃至情感连接,都发生了深刻而持续的变革。我们不再仅仅是生活在物理的疆域内,一个庞大且日益复杂的数字世界正在悄然构建,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动态,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递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互联网的出现,无疑是这一进程中最为颠覆性的里程碑,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分散的个体汇聚成前所未有的网络社群,催生出全新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乃至权力结构。 本书并非直接研究某一部特定的学术著作,而是旨在从一个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剖析互联网如何渗透并重塑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聚焦于“互联网人类学”这一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它不回避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更着力于理解技术背后的人类行为、社会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构建一个理解的框架,帮助读者辨识出那些隐匿在数字屏幕后的真实人性,理解虚拟交往如何映射并影响着现实生活的意义。 数字社会的结构与权力 互联网的出现,并非简单地为人类社会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而是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基石。传统的地理边界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由兴趣、身份认同或共同目标所构建的数字社群。这些社群的形成、运作机制以及内部权力分配,与我们熟悉的物理社会既有相似之处,也展现出独到的创新。例如,在一些线上论坛或游戏社区中,个体的声望和影响力往往不再取决于其现实的社会地位,而是其在虚拟空间的贡献、互动频率或专业知识。我们会探讨这些新兴的“数字权力”如何产生,如何影响个体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与现实世界的权力体系相互作用。 此外,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也对信息传播和知识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人人皆可发声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催生了“公民记者”、“UGC(用户生成内容)”等新现象。然而,这也伴随着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的挑战。理解信息在数字空间的流动规律,辨识信息的可信度,以及探讨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构建有价值的知识,是我们在数字时代生存的关键能力。我们将审视数字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以及“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如何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 虚拟交往与真实的情感 互联网最显著的改变之一,便是重塑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我们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平台、线上游戏等多种途径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些虚拟的互动,虽然缺乏面对面的肢体语言和情感的直接反馈,却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情感需求。从线上社群中获得的归属感、友谊,到网络情侣的浪漫关系,再到虚拟团队的协作攻关,人类在数字空间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本书将深入探讨虚拟交往的心理学机制。我们如何在线上塑造自己的形象?“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是否存在冲突?网络欺凌、网络成瘾等负面现象的根源何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互联网如何促进跨越地理障碍的连接,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孤立或歧视的个体提供支持和认同。例如,LGBTQ+群体在网络空间中找到彼此,慢性病患者组成的互助小组,都展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连接器”的强大力量。 数字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变迁 互联网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数字文化。从网络流行语、表情包,到粉丝亚文化、虚拟偶像,这些新生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审美乃至价值观念。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为个体提供了探索不同身份的可能性;二次元文化、同人创作,则展现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释放创造力和情感的活力。 更深层次地,互联网正在挑战和重塑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在一个信息高度流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个体如何定义自己?“民族”、“地域”等传统身份的界限是否正在被模糊?“数字公民”的概念是否已经出现?我们将探讨互联网如何促进身份的多元化,但也可能带来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例如,青少年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何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认同,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数字时代下的挑战与未来 在拥抱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与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严峻挑战。数据隐私的泄露、网络安全问题、算法偏见的潜在危害,以及数字鸿沟造成的社会不公,都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数字未来,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使命。 我们将审视技术伦理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保障人类的尊严与权利。如何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祉?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持续的思考、研究和实践。 本书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互联网与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全新视角。它不是一本关于技术操作指南的工具书,也不是一份对某类网站或应用的评测。相反,它是一次关于人类如何在数字浪潮中不断演进、适应和创造的探索。我们相信,只有深入理解技术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关注技术对个体生存和集体生活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构建一个更美好的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未来。这场关于“互联网人类学”的探寻,其意义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下与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引人入胜,虽然主题宏大,但作者在行文时却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敏感度。它并非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一部由多个主题交织而成的交响乐。我尤其钟爱其中关于“数字遗忘”与“永久记忆”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在一个数据无处不在、一切似乎都被永久记录的时代,个体对“被遗忘的权利”的呼唤,如何在数字社会中被重构?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隐私和记忆的不同处理方式,揭示了技术进步与人类基本需求的深刻冲突。这种将哲学思辨融入具体案例分析的手法,使得理论的阐释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真实的人类困境之中,读起来既有智力上的挑战,又有情感上的共鸣,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不断反思自己与数字世界的契约。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价值,我会选择“洞察力”。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跨越学科藩篱的敏锐观察力。它没有过度沉溺于对技术奇观的赞美,也没有陷入对未来失控的过度恐慌,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批判性的“人类中心”的视角。它成功地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其核心始终是人类的互动、意义的追寻和权力的分配。书中的结论部分,没有给出任何简单化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指出了未来人类学研究的几个关键方向,这对于正在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性的灯塔。阅读此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副高倍的显微镜,让我们得以清晰地观察到网络时代社会肌理中那些细微的、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人文关怀的工具箱,去理解我们正在步入的这个“后人类”时代。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宏大主题时所倾注的心血。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鲜活感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遥远、抽象的“网络”与“社会”的交织点,描绘得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场景。书中对于数字游民群体的社会结构变迁的剖析,尤其引人深思。我清晰地看到了传统地理边界的消融如何重塑了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那种在虚拟与现实之间不断拉扯、寻找安顿的个体经验,被作者捕捉得极为精准,那种细微的情感波动,甚至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的某些经历。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展现了惊人的田野调查深度,那些从全球不同角落采集来的鲜活故事,如同一个个微观的切片,共同拼凑出了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张力的数字社会全景图。这绝不是一本用来应付考试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幅邀请读者深入其中,一同探索人类在技术洪流中如何自处、如何构建新秩序的邀请函。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互联网人类学”这个概念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毕竟,人类学传统上强调的是田野的在场性、身体性的互动,而互联网的特性似乎恰恰相反,它是去物质化的、虚拟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认知。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论证了“在场性”在数字空间中的新的表现形式——那种持续的在线状态、数据留痕、以及互动延迟所带来的社会张力,本身就是一种新的“田野”。书中有大量篇幅探讨了算法如何成为新的社会中介和权力结构,这种论述的视角极为锐利。它不再仅仅关注用户如何“使用”技术,而是深入挖掘技术如何“塑造”和“规训”人的行为模式、情感表达乃至道德判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决定论和文化唯物主义之间的张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平衡,他没有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或万能灵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矛盾和可能性的混合体,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边界被拓宽了”。以往我接触的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或社会学领域,视角往往偏向技术效率或宏观结构。而这本书,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探险家,带领我们深入到了数字文化最为幽微、最少被关注的角落。例如,书中关于特定在线社区的仪式、符号系统以及其内部的“非正式治理”机制的描述,简直是人类学经典范式的当代复刻。那些在键盘上敲出的文字、那些表情符号的微妙变化,都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潜在的权力指向。这种将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工具箱,精确地投射到比特流构成的世界中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行为——比如“点赞”背后的社会交换逻辑,或是“转发”所蕴含的道德责任——它们不再是无意义的点击,而是构成新社会交往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