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时间意识
  • 内时间
  • 意识
  • 知觉
  • 心理学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胡塞尔
  • 时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林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9311
商品编码:28401339479
包装:简装
出版时间:2014-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作者 埃德蒙德·胡塞尔
定价 43.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69311
出版日期 2014-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简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99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者引论
A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部分 1905年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
引论
节 对客观时间的排斥
第2节 关于“时间起源”的问题
章 布伦塔诺的时间起源学说
第3节 原初的联想
第4节 将来的获得与无限的时间
第5节 由于时间特征而产生的表象变化
第6节 批判
第二章 时间意识分析
第7节 解释:对时间客体的把握是瞬间的把握和延续的行为
第8节 内在时间客体以及它们的显现方式
第9节 关于内在客体之显现的意识
0节 流逝现象的各个连续统。时间图式
1节 原印象与滞留的变异
2节 滞留作为特殊的意向性
……
第三章 时间与时间客体的构造阶段
第二部分 1905~1910年间对时间意识分析的续加和补充
B 表明此问题发展的增补文字
附录

   编辑推荐
胡塞尔的研究致力于将现象学系统地扩展为一种普全的意识分析学。从1905年关于直观现象学的哥廷根讲座的更为宽泛之联系中,产生出了1928年才发表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如果《逻辑研究》因其论题而主要将目光朝向自发主动性的意向成就上,那么在这些‘讲座’中所揭示的则是纯粹被动发生的意向成就,在这些成就中,流动中的意识生活在一种隐蔽的连续综合中,按照一种严格的本质规律性,作为在时间上存在的体验流而自为地构造起自身。在这里开启了对意向性本质以及对其构建意向蕴涵的诸方式的全新洞察。

   文摘

   序言

《空境回响》 作者:佚名 出版社:未定 出版年份:未定 --- 导言:回溯之始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些文本仿佛被刻意遗忘,它们静默地躺在时间褶皱的深处,等待着真正有缘的读者。这不是一本关于心灵哲学、时间认知或现象学本体论的论著,而是一部试图捕捉“未被定义之物”的集合体。本书名为《空境回响》,旨在描摹一种超越日常感知、却又无处不在的“场域”。 我们熟知物理学的定律、生物学的演化,也涉猎历史的兴衰与艺术的表达。然而,当我们试图将目光投向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精确命名的瞬间——比如光线穿过古老窗棂时投射在地板上形状的微妙变化,或者集体记忆在特定场景下突然涌现的共鸣——我们发现现有的词汇体系显得苍白无力。《空境回响》正是在这样的“间隙”中生长出来。 第一部:非线性记忆的织网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暂且称之为“无形之网”。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记忆研究,不关注神经科学的结构,也不探讨心理创伤的重建。它关注的是“共时性遗忘”。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了庞大的信息载荷,但许多信息从未被编码为个人经历。例如,一座城市在经历数次重建后,其地基下埋藏的旧日喧嚣,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残留的振动频率,影响着现存建筑的氛围。作者尝试构建一套观察体系,用以捕捉这些“场域回声”。 章节细览: 1. 时间的断裂与缝合: 探讨非连续性事件如何被经验主体强行“缝合”为一个看似线性的叙事。这包括对“从未发生之事”的集体想象,以及对“已被遗忘”的坚定维护。此处引用的案例多来源于口述历史的碎片,而非官方记录。 2. 物质的惰性与“印记”: 物质本身是否带有其生命周期中的信息?我们审视古代器皿、被遗弃的工具,以及自然界中经受长期风化的岩石。作者认为,物质的衰变并非随机,而是在遵循一种缓慢、不可逆转的“信息释放”过程。 3. 沉默的语言学: 讨论在对话中断、书写中断时,信息是如何通过非语言介质传输的。这涉及对特定情境下眼神交汇的深度剖析,以及空间布局对情感传递的潜移默化影响。重点分析那些“本应说出但未说出”的句子,它们在听者心中构建的完整性。 第二部:空间之外的度量衡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焦点从内在的记忆转向外部的“场域”。我们日常所用的距离、体积、时间流速等度量衡,都是基于人类感官的经验构建的。然而,当我们将自身置于特定的、极度沉浸的环境中时,这些度量衡会发生扭曲。 《空境回响》拒绝使用任何既有的物理学或几何学术语来解释这种扭曲,而是提出了一种“感受性拓扑学”。 章节细览: 1. 距离的心理补偿: 分析在长途旅行中,物体在视野中的相对大小如何与预期产生偏差。例如,在沙漠或极地环境中,地平线的无限延伸如何导致个体对自身尺度的重新校准。重点探讨“无参照点”状态下的空间感知漂移。 2. 光影的叙事权力: 探讨特定时间段内(如黄昏或黎明)光线如何重塑场景的结构。光线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媒介,而成为重写环境叙事的积极主体。作者引入了对“阴影的重量”的非传统考察。 3. 共振的阈限: 引入对特定频率声音或环境背景噪音的敏感性研究。例如,持续性的低频嗡鸣(如大型机械的运转声)对人类注意力的重塑作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跨越个体差异,形成某种“群体性耳鸣”。 第三部:存在的非中心化 第三部是全书的收束,它尝试将前两部分的观察结果整合,导向一个关于“自我”定位的讨论。这本书的核心诉求之一,是解构中心化的主体意识,而非强化它。 我们习惯于将“我”视为所有经验的绝对中心。但当记忆发生断裂,当空间感知失衡时,这种中心性是如何被侵蚀,又是如何被周边环境所替代的? 章节细览: 1. 替代性主体: 考察“替身”现象——在极端压力或高强度专注下,个体是否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以环境而非自身为焦点的“替代性存在感”。这并非指身份认同障碍,而是指在某一瞬间,行动的驱动力完全来源于环境对该行动的“要求”。 2. 物体的能动性: 探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静止的物体,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展现出一种“等待被发现”的能动性。例如,一堵墙的斑驳纹理,在凝视下仿佛在主动传达信息,而这种传达不需要接收者做出任何主动的解读。 3. 空隙的价值: 在传统叙事中,我们寻求的是连接点和意义。本书的最后部分则强调“空隙”的必要性。空白、停顿、未完成的动作,它们是信息的储存器,而非信息的缺失。真正的“回响”,往往产生于声音消逝之后的那一刹那。 结语:等待下一个循环 《空境回响》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针对日常经验的“除尘工具”。它邀请读者暂时卸下已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近乎原始的、敏感的方式,重新校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交互模式。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解释“我们是什么”,而在于邀请读者去体验“我们如何不在场”。它期望读者在阅读完毕后,能够更清晰地捕捉到那些存在于日常表象之下的、微弱而持久的振动。

用户评价

评分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个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知识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时间这个概念着迷,不仅是它作为物理学基本量的属性,更是它在人类意识中的奇特表现。我们如何感知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这些问题常常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这些模糊的内心体验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自我观察,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时间意识的细微之处。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发现隐藏在日常时间感知背后的深刻哲学意义,理解时间在我们生命旅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的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洁却富有深意,直接点出了其核心主题——内在的时间意识。我常常在想,我们所经历的时间,真的是线性、均匀流动的吗?还是说,它更多地受到我们自身心智状态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变形?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现象学在研究时间意识上的独特贡献,用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和细腻的笔触,揭示我们内心对时间的感知是如何被构建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时刻会显得格外漫长,而另一些则飞逝如电;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时间的相对性”这种体验,尽管外在的时间度量是恒定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时间本质的深刻哲学之旅,一次对生命体验的全新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和期待,仿佛打开了一个未知的领域。我总觉得,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物理学的客观层面,比如时钟的滴答声,日历的翻页。但内心深处,我们都知道,时间并非总是均匀流淌的,它有着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节奏。我迫切地想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去探究为什么有时一周过得像一天,有时一天却漫长得像一年。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种主观的时间体验,是如何形成的,又受哪些因素影响。是否与我们的情绪、注意力、记忆有关?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或思考工具,帮助读者去觉察和理解自己内在的时间流动,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减少对时间流逝的焦虑,更加充实地活在当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自我对话,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引人深思的静谧感,深蓝色的背景上,用一种泛着微光的银色字体勾勒出“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几个字,仿佛在邀请我潜入意识的深处,去探索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无比真实的时间感受。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鼻而来,瞬间将我带入一种专注的阅读状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析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感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内心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些时间流逝时的微妙变化,例如等待时的漫长,沉浸其中的飞逝,以及回忆时的拉伸与压缩。我期待作者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辅以恰当的理论框架,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意识在时间中的舞蹈。也许,通过这本书,我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脉搏,不再被时间的洪流裹挟,而是成为时间的观察者和体验者,更深刻地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独特性。

评分

初次看到“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时间奥秘的遐想。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打交道,但真正理解它,尤其是理解我们在意识层面如何体验和处理时间,却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引导我去探索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时间之河”。我希望它能解释,为何我们在回溯过去时,某些记忆如此鲜明,而另一些却模糊不清;为何在面对未来时,我们会感到期待、焦虑或是平静。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用一种非凡的语言,将这些内在的、主观的时间体验,用一种艺术般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共鸣,甚至触发新的思考。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对生命最根本的探索,一次对“当下”价值的重新定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