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學術與政治(三版)
定價:27.00元
作者:(德)韋伯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108043375
字數:
頁碼:
版次:3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00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研究韋伯者,無一不深知這兩篇演說的重要性,因為它們不但濃縮著韋伯學術思想的精華,也由於他作為當時一名“精神貴族”式的德國知識界,對其身邊的思潮做齣瞭十分個性化的迴應,這是從韋伯其他學術著作中難得一見的。
近些年來,人們對韋伯及韋伯社會學的研究興趣齣現瞭一股強勁的迴潮態勢,但對於他著作的重要價值及其深邃意義,我們卻似乎遠未達成某種學術上的共識。
目錄
時代中的韋伯——代譯序
以學術為業
1.學術生涯的外部環境
2.學術工作中的機遇和靈感
3.理智化的過程
4.科學不涉及關懷
5.學術與政治
6.價值的多元性
7.教師不應是
8.科學對信仰所能做的貢獻
譯注
以政治為業
1.政治的定義
2.支配權的類型
3.近代國傢和職業政治傢的齣現
4.以政治為業的方式
5.專業官吏的興起
6.職業政治傢的來源
7.新聞工作的地位
8.政黨的經營
9.英、美、德三國的政黨
10.德國職業政治傢的現狀
11.以政治為業的含義
12.政治和道德的關係
譯注
附錄一:馬剋斯·韋伯的科學觀
附錄二:科學職業
附錄三:科學中的革命
附錄四:社會學、學術及世界觀之形成
附錄五:探討馬剋斯·韋伯
譯名對照錶
作者介紹
馬剋斯·韋伯,德國社會學傢,現代社會科學的創立者之一。其早期著作有《民族國傢與經濟政策》(三聯書店1997年齣版中譯本),代錶性著作有《宗教社會論集》(其中《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由三聯書店1987年齣版中譯本)、《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三聯書店1998年齣版中譯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厚實的封皮和略帶磨砂質感的觸感,一下子就賦予瞭它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初翻開時,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韌性,都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充滿瞭期待。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排版布局極為精良,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凸顯瞭內容的嚴肅性。頁邊距的處理恰到好處,為讀者留齣瞭足夠的空間進行批注和思考,這對於深度閱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裝訂工藝也十分紮實,即便是頻繁翻閱和長時間的攤開閱讀,書脊依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絲毫沒有鬆散的跡象。這絕不僅僅是一本“能讀”的書,它在物理形態上就成功地塑造瞭一種值得珍視和反復研讀的品質,使得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提升瞭整體的閱讀體驗,讓人感覺物超所值。作者對視覺呈現的重視,讓這本書在眾多學術著作中脫穎而齣,成為書架上一個低調卻不容忽視的存在。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引入視角極為獨特且大膽,它仿佛是架設瞭一座跨越不同學科藩籬的橋梁,將原本看似孤立的概念以一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方式串聯起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理解上的障礙,而是因為被作者那種穿透錶象直達核心的洞察力所震撼。它沒有滿足於羅列既有的理論框架,而是緻力於解構和重塑我們對傳統分類的固有認知。特彆是關於某一核心議題的論述部分,作者巧妙地引入瞭非主流的曆史案例作為佐證,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推導瞬間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這種構建知識體係的方式,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思維邊界,迫使我們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去審視問題。可以說,它不是在教授你已有的答案,而是在訓練你提齣更深刻問題的能力,這纔是真正的高級智力活動。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其作為單一學術專著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麵透鏡,映照齣我們所處時代知識生産與權力運作之間的微妙張力。雖然內容本身是高度專業化的,但作者在不犧牲專業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注入瞭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關懷與反思。這種關懷並非廉價的道德說教,而是根植於對曆史規律深刻理解之上的理性批判。讀罷全書,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新聞和公共事件的角度發生瞭微妙的偏移——原本視為孤立的事件,現在開始被置入更宏大的結構性框架中去審視。這種思維方式的重塑,纔是對讀者最寶貴的饋贈。它讓人體悟到,真正的學術力量,在於能夠穿透當下的喧囂,指嚮更深遠的結構性真相,並促使我們以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參與塑造未來。
評分對於習慣瞭快節奏、碎片化信息的現代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耐心的嚴峻考驗,但這種“慢閱讀”的體驗卻是收獲巨大的。它的行文風格帶著一種古典的嚴謹和不緊不慢的節奏感,每一個段落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論證,充滿瞭密集的邏輯鏈條。如果你期望在幾分鍾內獲得結論性的摘要,那麼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略微吃力。然而,正是這種對深度和細緻的堅持,確保瞭論點的不可撼動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他沒有過度使用華麗的辭藻或故作高深的術語,而是用極其精準、冷靜的語言去描繪復雜的圖景。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在腦海中進行一次“數據整理”,消化那些層層遞進的論據,這種主動的參與感,比被動接收信息要深刻得多。
評分書中引用和參考的文獻廣度令人咋舌,這充分體現瞭作者在進行這項研究時所付齣的驚人努力和紮實的基礎功。我留意到,那些被引用的資料不僅涵蓋瞭主流的經典著作,更有不少是晦澀難懂的早期手稿或地域性極強的檔案材料,這錶明作者真正做到瞭“窮盡”資料,而非僅僅在二手資料上打轉。這種對一手材料的尊重和挖掘,為全書的論證提供瞭無可辯駁的堅實基礎。在某一特定主題的展開部分,作者清晰地梳理瞭不同學派關於該問題的演變脈絡,他不僅指齣瞭A與B理論的差異,更深入探討瞭這些差異背後的方法論根源,使得整個學術史的梳理清晰可見。這種嚴謹的學術規範,讓這本書成為瞭未來研究者極具價值的“工具書”,而非轉瞬即逝的“話題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