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河套平原到鄂尔多斯,从阿拉善到锡林郭勒,从赤通地区到呼伦贝尔,平原、高原、草原、大漠,昭君墓、成吉思汗陵、月亮湖、敖包林场……内蒙古有着你难以想象的无尽美景。本书借专业摄影师之手,展现了内蒙古58个黄金景点,并通过景点介绍、摄影攻略及行游指南为读者提供多方面的旅游摄影攻略,指导你用手中的相机留下好看的内蒙古。 周国宝 编 著作 周国宝:主编过《边走边吃:旅游城市美食指南》《带孩子去玩的260个地方——上海》《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行摄*国丛书》《恋爱中的风景系列丛书》等一系列关于旅游、摄影方面的书籍。 河套平原从古至今一直是内蒙古重要农业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整个平原地区草地辽阔,河谷秀丽,土地肥沃,处处是“赛江南”的胜景,古迹名胜更是俯拾皆是。在这片美丽的平原上,特殊的地貌和文化决定了在此拍摄的主题以草原和寺庙为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完《内蒙古》后的感受,那便是“震撼人心的纯粹”。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将内蒙古的复杂性简化成廉价的符号。它直面了现代化浪潮下,传统习俗如何挣扎求存的现实困境。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无论是羊毛的粗细、奶酒发酵的味道,还是夜晚篝火边人们讲述的那些关于祖先的传说,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阅读时,我仿佛被强行拉入了一种更为原始、更为本质的生活节奏中,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虚妄。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保持了一种罕有的谦逊,他像是这本书的引路人,而不是评判者,把讲述的权利更多地留给了那片土地本身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读完之后,我明白,要真正理解“内蒙古”,就必须先放下所有预设的偏见,然后,像这本书一样,静静地聆听风声。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用身体去感受的书,而不是仅仅用眼睛去阅读的书籍。那种干冷、苍凉、却又蕴含着巨大生命力的氛围,被作者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笔法表达出来,效果反而更加震撼人心。其中关于边境贸易和历史遗迹的章节,展现了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那些被尘封的故事和被遗忘的隘口,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光芒和重量。我特别欣赏它对“时间”的把握——在草原上,时间似乎是另一种流速,它既可以是以千年为单位的演变,也可以是转瞬即逝的流星雨。这种对时间尺度的游刃有余,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地方,更是在描绘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类在极端自然环境中寻求和谐与延续的努力。阅读过程是一种洗礼,它让人重新审视自身的渺小与坚韧,是一部极具力量感和历史纵深感的杰作。
评分这本名为《内蒙古》的书,简直是文字构筑的壮阔史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深入风沙与星空的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到能捕捉到草原上每一株芨芨草的倔强,宏大到足以承载成吉思汗铁蹄下卷起的漫天黄土。我尤其钟爱他对光影的描摹,无论是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洒向无垠的蒙古包群时,那种万籁俱寂中的勃勃生机;还是深夜,穹顶之下,银河如同泼洒的牛奶般倾泻而下,那种令人敬畏的宇宙尺度感,都让人仿佛亲身置于那片土地之上,呼吸着那混杂着牛羊奶香与泥土气息的空气。书中对于不同部落间复杂关系的刻画,也远超了一般的历史叙述,它揭示了生存的残酷、荣誉的重量以及文化传承的艰难。那些关于敖包、关于长调、关于马背上生活的细节,不是干巴巴的记录,而是有温度的、跳动的生命片段,让人在阅读时,口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草原上特有的干洌与豪迈。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如疾驰的骏马般酣畅淋漓,时而又像深秋的湖水般沉静内敛,读罢合卷,心中留下的不只是故事,更是一种对“远方”的深切怀念与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特别是其叙事视角的切换,简直是大师级的展现。时而,它以一个俯瞰万物的神灵视角,描绘着大漠孤烟的壮阔图景;转瞬之间,镜头又聚焦到一个年轻牧民对都市霓虹的迷惘与挣扎,那种内心深处的撕裂感,处理得极其微妙,没有丝毫煽情,却足够揪心。文字的密度适中,既有诗歌般的韵律,也有历史文献般的严谨。我发现自己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个深藏的典故所吸引,不得不回味再三。例如,书中描述一场暴风雪来临时,远处的山峦如何被雪幕“吞噬”,那种动态的描写,让人感到呼吸都为之屏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呈现了一个地理空间,更在于它深入挖掘了在特定环境下,人的精神是如何被塑造、被锤炼的。它不是一本旅游指南,而是一本关于生存哲学的深度文本,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坦白说,初翻开这本《内蒙古》时,我还有些疑虑,以为它会是那种充满旅游手册式赞美的平庸之作,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韧性”与“野性”的完美结合。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地理的冷硬转化为情感的炽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气候变迁对牧民生活带来的无声冲击那一段落。那不是简单的灾害记录,而是深入到人类与自然界永恒博弈中的哲思。书中对蒙古语系词汇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地域的纯正性,又通过精准的解释,让一个内陆读者也能体会到“呼和浩特”的蓝天之意、“锡林郭勒”的辽阔之境。它成功地剥离了我们对“边疆”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活力,并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拥抱现代性的地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的、沉默的对话,对话的主题是关于如何在大地的脉搏上延续一个古老民族的灵魂。那种扎根于土地的叙事力量,让人在读完后,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