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首都外语论坛(第三辑)
定价:120.00元
售价:74.4元,便宜45.6元,折扣62
作者:刘利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117074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99kg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哲学研究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主办,系年刊形式的系列学术丛书,每年出版一辑,本书为第3辑。该书主要介绍了语言哲学思想研究、国外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语言文化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内容。
语言哲学思想研究
国外语言学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
语言文化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翻译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外语学科管理研究
说实话,作为一名常年接触外语教育界前沿动态的专业人士,我抱着一丝审视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其内在的活力所吸引。这种活力首先体现在对“应用”的极度重视。书中不乏对新兴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在口译训练中的应用前景的探讨,但它没有陷入盲目的技术崇拜,而是清醒地指出了技术局限性和人文关怀的不可替代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些篇章对于“非通用语”教学困境的关注,直击痛点。我们常常谈论英语、法语、德语,却忽略了那些在资源和关注度上相对弱势的语言体系的师资建设和教材开发难题。这本书勇敢地把这些“隐秘的角落”搬到了台面上,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这体现了出版方和编者深厚的行业责任感。
评分这套文集着实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种僵硬的、只为学术而学术的论文集,反而像是一场跨越语言学、翻译学乃至文化研究的深度漫步。我特别欣赏它在内容组织上的那种随性又不失深度的编排。比如其中几篇关于小语种教学法革新的探讨,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的老师们送来了及时雨。以往很多研讨会上的观点,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这里的作者们似乎更愿意深入到教学实践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在高阶外语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又或者如何利用新兴的数字工具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读完后,我甚至忍不住动手修改了我下个学期的教案,这种即时转化和应用的可能性,是很多理论著作所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外语学习”这个主题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词汇和语法,而是延展到了心智的塑造和世界的理解。
评分这套文集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其对“跨界融合”的坚定探索。它清晰地展示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能力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技能包,而是必须与其他知识体系深度绑定的复合型能力。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语言学视角下对经济学或国际法文本的解读差异,这种跨学科的参照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外语人才”定义的理解。以前我们总强调“精通双语”,现在这本书则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做到“精通双语+深度理解某专业领域”。作者们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条可能的路径和它们各自需要克服的难点,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态度,即承认复杂性,并勇敢地去解构复杂性。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审视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是否已经跟上了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步伐。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广度着实令人赞叹,它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微观案例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区域国别研究”与外语人才培养结合的那几篇文章,这无疑是当前外语教育界最热门,也最棘手的话题之一。很多机构都在喊口号,但真正能将深入的区域知识有效融入到语言训练体系中的案例却凤毛麟角。这本书里呈现的几个试点经验,从材料的选择标准到考核机制的设置,都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蓝图。此外,对于翻译理论前沿的梳理也做得极为扎实,尤其是对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伦理的讨论,那种思辨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引导你去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翻译原则,这种思想上的碰撞感,是阅读体验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套文集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学术的温度”。它不像某些高冷的研究报告,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有一种邀请你加入对话的亲切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几位资深教授以散文笔法回顾自己外语学习生涯的片段,那些关于语感的培养、对异国文化的“初体验”的描述,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这种个人化的叙事,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读者的距离。它告诉我们,再严谨的学术探讨,其根基依然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渴望。这种人文情怀的注入,使得原本可能略显干燥的学术话题,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让人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热爱与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