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 | 作者 | 资中筠 |
| 定价 | 88.0元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542653017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45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是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著作。作者资中筠先生探究美国百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为“唯利是图”的资本找到有效的驾驭和引导之道。 在《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中,作者根据新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公益模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利用资本的特性,寓公益于商机,不仅授人以渔,而且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不再视穷人为单纯的捐助对象,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毫无疑问,这种“致力于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的成败,不但是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纠错的革新机制的考验,而且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
| 作者简介 | |
| 资中筠,1951年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 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二届会长。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之一)、《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资中筠自选集》(五卷),《美国十讲》、《老生常谈》等。 翻译有巴尔扎克(法国)、薇拉凯瑟(美国)、阿兰德波顿(英国)等人的著作。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茅于轼、吴敬琏、张维迎、任志强 推荐 ★营利与非营利相结合的新公益,可能孕育着一种资本自觉的革新之道,其核心就是改变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让资本为每个人逐利。 ★社会力量中**的是资本的力量,要利用资本的力量让每个人可以平等的竞争。 ★由于“我”的缘故,要让这个世界得到改变。 ★你们来到世上,是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富有。如果忘记了这一使命,就是陷自己于贫穷。——伍德罗·威尔逊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读几章,便被作者的叙事节奏所吸引,那种娓娓道来却又不失逻辑严谨的笔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社会经济概念的门槛。行文中频繁出现的历史案例与统计数据的巧妙融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社会变革的瞬间,触摸到那个时代人们在财富与责任面前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叙事上的张力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枯燥,也避免了大众读物流于表面的肤浅。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即将感到困惑时,提供一个完美的历史参照点,将我从迷雾中拉出,重新定位到清晰的宏观视角。这种对知识点的精准把控和引导能力,无疑是建立在作者深厚的文献积累和批判性思维之上的,读来令人心悦诚服,受益匪浅。
评分读罢全书,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敬意。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心神去消化那些沉甸甸的社会议题,去直面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那些难以回避的道德与实践的张力。然而,正是这种“不好读”的部分,赋予了它极高的价值。它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面向大众的清晰度完美结合,提供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阅读体验。读完之后,你不再能用旧有的二元对立视角去看待财富与社会的关系,而是被引导至一个更加 nuanced(微妙、复杂)的认知地带。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研习,更是一场对现代社会责任感边界的深度探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并深思自己在一个日益分化的世界中,应如何定位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透露着一种深邃与厚重感,色彩搭配沉稳,字体选择既有历史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绝非泛泛之谈,而是对某个宏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在书架上,它很自然地占据了一个有分量的位置,那种低调的质感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洞察。仅仅是触摸到书脊,就能预感到翻开后,那些关于社会结构、财富分配与历史进程的讨论将是何等的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这种不追求花哨,而是用扎实的装帧来匹配其内容的做法,这在当今这个追求速成与表面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承诺的,似乎是一段需要耐心品味的知识旅程,而非蜻蜓点水式的阅读体验。这封面设计本身,就是对内容严肃性的一个有力背书,让人充满期待,想一探究竟这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思想脉络。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在于其跨越时代的洞察力。它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为我们搭建一个分析当下困境的思维框架。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英心态的剖析,那种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早期理解和实践的细致描摹,对于我们今天讨论企业社会责任或个人财富的意义,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维度。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应该如何”的教条,而是通过展示过去如何做、为何那样做,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远比那些口号式的说教来得深刻和持久。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纷争,去思考更宏大、更具历史责任感的问题,让人读完后,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提升感。
评分全书的结构布局堪称精妙,层次分明,逻辑推进如同精密机械般咬合紧密。从宏观的经济哲学探讨,到具体公益实践的案例分析,再到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每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几乎感觉不到章节的明显割裂。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引入和深化,作者似乎深谙如何通过反复但又不断更新的视角来巩固读者的理解,使之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融入了整体论证体系中的关键齿轮。这种匠心独运的编排,使得即便是涉及大量复杂历史背景和经济模型的段落,也能被清晰地把握。对于希望系统性理解某一领域复杂演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张清晰且可靠的路线图,避免了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迷失方向的风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