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詩人
定價:26.00元
作者:徐潛,張剋,崔博華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333
字數: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詩人很多,如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迴傢,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於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傢的憂慮及對老百姓的睏難生活的同情,他所寫的詩,全方位反映瞭唐由盛至衰的過程,又被人稱為“詩史”。……《中國古代詩人》除瞭介紹上述三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外,還介紹瞭白居易、三曹和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跡。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詩人》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中國古代詩人》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瞭陶淵明與田園詩、詩仙李白與浪漫主義詩歌、詩聖杜甫與現實主義詩歌、白居易與新樂府、三曹和建安七子五部分內容。
介紹全麵,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
目錄
工具書>百科全書
作者介紹
工具書>百科全書
文摘
陶淵明少年時代就有要成就大事、報效祖國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29歲,他懷著大濟蒼生、為民造福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製度森嚴,但是他齣身於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忍受,不久就解職迴傢瞭。他辭職迴傢後,州裏又來召他做主簿,他也辭謝瞭。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製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
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傢的心腹。他在《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詩中寫道:“如何捨此去,遙遙至西荊。”錶明作者不願離開本地到西荊去,對輔佐桓玄有悔恨之意。在《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中寫道:“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齣瞭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401年)鼕天,他因喪母辭職迴傢。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403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瞭帝位,改國號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傢鄉躬耕於野,閉戶高吟,錶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
元興三年(404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閤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傢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瞭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做瞭這樣的事件,他高興極瞭,在《榮木》第四章中寫詩明誌,說自己雖然已經40歲瞭,還默默無聞,但是沒有什麼可怕的,送給我名車與駿馬,路途雖然遙遠,但是誰不敢不來呢!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作則,預先下威嚴的禁令整頓,也起到瞭效果。“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
陶淵明的性格、纔乾、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劉裕曾一度對他産生好感。但是進入幕僚不久,看到劉裕為瞭剪除異己,瞭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傢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錄為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女颱作鎮軍參軍經麯經阿麯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錶明作者他看慣瞭這種不同尋常的黑暗社會,想著要隱居山澤。緊接著就辭職隱居。並於義熙元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下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錶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瞭。同年鞦,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屬吏告訴陶淵明要穿正裝束帶親自迎接他。他嘆道:“我豈能為五鬥米嚮鄉裏小兒摺腰。”於是授印辭去職位。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後,在辭賦《歸去來兮舌辛》中,作者錶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閤,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一起過著艱苦樸素的貧苦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在他歸田的初期,生活還能過得去,尚可維持。“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這些都是對其生活狀況的鮮明寫照。陶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句至今膾炙人口。
他天性嗜酒,而且每飲必醉。每當朋友來訪,無論貴賤,隻要是傢中有酒,必與其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自己醉瞭,要先睡瞭,你一會可以自己迴傢吧。
朋友隻得自己離去,這些朋友都習以為常,並不計較。義熙四年(409年),陶淵明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玉京山麓)發生大火,遷至栗裏(今星子溫泉栗裏陶村),生活較為睏難。假如逢豐收年,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過著可以溫飽的生活;如果遭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隻能忍飢又挨餓。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敲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齣仕:“襤褸屋簷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是勸他自己在傢過著襤褸的生活,其實並不是自己高貴的錶現,世間的事都是那樣的是非不分,希望陶淵明能齣仕做官,那樣就不至於這樣的生活窘迫瞭。他在《飲酒》詩中感謝老者的勸誡,說自己參與官場進行學習是可以的,但是違反自己的內心意願就不好瞭。意思是說在此共飲就好瞭,我是不可能再迴到官場中去瞭。陶淵明用溫和而不窘迫的語氣,謝絕瞭老農的勸告。
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睏,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藉貸。他的老朋友顔延之,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潯陽,每天都到他傢飲酒。臨走時,給陶淵明留下兩萬錢。但是他送到酒傢,陸續飲酒。不過,他對於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傢訪問。
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瞭床。檀道濟勸他做為一位賢者入世,如果天下黑暗則可以歸隱,天下文明則就可以齣仕做官瞭。現今你生在文明的世道上,為什麼對自己如此狠心,不齣去做官?他說:“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陶淵明用謙虛的口吻迴絕瞭檀道的好意。在檀道贈送陶淵明食品時,陶淵明揮而去之,不留任何東西。他辭官迴鄉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睏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誌趣,越老越堅定。陶淵明的晚年,貧病交加,身體愈來愈衰老。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誌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瞭《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錶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同年十一月與世長辭。親友們用儉樸的儀式安葬瞭他,好友顔延之在《陶徵士誄序》中認為他具有“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剋己之操”的品格,為他立謚號“靖節徵十”。
……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詩歌風格演變的分析。從《詩經》的質樸寫實,到漢樂府的民歌風情,再到唐詩的意境高遠,宋詞的婉約豪放,元麯的通俗俚語,這本書都做瞭細緻的闡述。讓我明白,詩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而産生不同的變化。這種分析,讓我對中國詩歌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零散的作品,而是能夠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框架中去審視,從而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當我翻到關於李白的部分,仿佛聽到瞭他“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豪邁呼喊,感受到瞭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寂與灑脫。而杜甫的詩句,又讓我看到瞭“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憂國憂民,以及“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哀思。蘇軾的詞,時而“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壯懷激烈;時而又“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淚韆行”,深情款款。每一個詩人,都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每一首詩,都蘊含著他們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收錄瞭多少名傢名作,更在於它能帶領讀者去理解詩歌背後的曆史文化背景,去感受詩人創作時的心境。比如,書中對唐代詩人創作盛況的描繪,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繁華與開放,以及詩歌如何成為士大夫階層錶達情感、參與政治的重要載體。又比如,在解讀宋代詞人如何從詩歌轉嚮詞,以及詞風如何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的段落,讓我對詞這種文學體裁有瞭更深入的認識。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作品堆砌,而是對中國詩歌發展脈絡的一次係統梳理。
評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介紹詩人的生平事跡時,並沒有流於枯燥的敘述,而是穿插瞭許多有趣的典故和逸聞趣事,讓這些韆古人物一下子鮮活起來。比如,關於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情,關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關於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壯誌未酬,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在閱讀中充滿瞭樂趣,也更能體會到詩歌與詩人本人的緊密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風格,仿佛能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翻開書頁,字跡清晰,排版疏朗,讀起來感覺格外舒服。我一直對中國古代詩歌情有獨鍾,從《詩經》的質樸無華,到楚辭的瑰麗浪漫,再到唐詩的輝煌燦爛,漢魏六朝的古韻悠揚,宋詞的婉約豪放,元麯的灑脫不羈,每一個時代都留下瞭無數璀璨的明珠。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潤如玉的引路人,將我帶入瞭那個波瀾壯闊的詩歌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