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從容是一輩子的事》
作者:林清玄 等
開本:32K/
頁數:216/
字數:150韆
齣版時間:2018年4月
定價:28.0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1215
[內容簡介]
《從容是一輩子的事》精選16位大傢的經典散文,嚮讀者傳達齣一種積極嚮上、從容愉快的人生態度。他們有一雙發現生活情趣和美感的眼睛,他們用優美輕快的文字記錄下生活中的點滴趣事,也給讀者帶來輕鬆愉悅的處事情懷,願讀者在讀完一篇篇精美的小文後,會心一笑,然後繼續在生活中領略那份情趣和滋味。
短短幾篇小文,寥寥數行文字,給讀者帶來輕鬆愉悅的讀書體驗,讀書,本該就是這個樣子。
用更少的時間讀更經典的文字,用更少的時間讀更優美的文字,用更少的時間過更從容的生活。
[作者介紹]
林清玄
1953年齣生 ,中國颱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傢、散文傢、詩人、學者。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颱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傢,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傢”之一。
葉聖陶
葉聖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現代作傢、教育傢、文學齣版傢和社會活動傢,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傢”之稱。
汪曾祺
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齣生,中國當代作傢、散文傢、戲劇傢、京派作傢的代錶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張恨水
原名張心遠,安徽安慶潛山縣人。他是中國章迴小說傢,鴛鴦蝴蝶派代錶作傢,被尊稱為現代文學史上的“章迴小說大傢”。
……
[編輯推薦]
☆名傢經典,範圍廣。此係列共選文150篇文章,涉及50餘位現當代文學名傢,橫跨兩岸三地。
☆輕便簡潔,便攜帶。采用190*130小開本,攜帶方便,隨處可讀。內文選取80剋進口本白膠版紙,不刺眼、易翻閱、字跡清、圖畫還原度高。
☆彩色美圖,可觀賞。國內著名青年插畫師、山東美術傢協會石傢小鬼特彆繪製百餘幅精美插圖。畫風簡約、細膩,生動如生活,靈動如目中。配圖詩詞帶來更好的閱讀感受和對本書主題的意境。
☆六冊全套,觀生活。全套六冊,涉及每個人生活的六個重要情感側麵。每本書都是你嚮往的生活。
☆裝幀精美,可收藏。封麵設計明快、柔軟,極富“簡單”生活感。
[建議上架]
名傢·散文
[目錄]
溫一壺月光下酒 林清玄
春生屋角爐 張恨水
過年·蘿蔔糕·童年 林文月
故鄉的食物 汪曾祺
饞 梁實鞦
燒餅油條 梁實鞦
蘿蔔 汪曾祺
豆腐 汪曾祺
五味 汪曾祺
藕與蒓菜 葉聖陶
辣椒 王瞭一
喝茶 周作人
再論吃茶 周作人
吃茶文學論 阿英
茶與交友 林語堂
尋常茶話 汪曾祺
談酒 周作人
談酒 颱靜農
書 硃湘
幾種友誼 羅蘭
談朋友 羅蘭
人世與幽隱 羅蘭
談自己的畫 豐子愷
[內文試讀]
豆腐 汪曾祺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傢口地區有一個堡裏的豆腐能用秤鈎鈎起來,扛著秤杆走幾十裏路。這是豆腐麼?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型,是豆腐乾。捲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乾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韆張。
豆漿鍋的錶麵凝結的一層薄皮撩起晾乾,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傢鄉則簡單地叫作皮子。
豆腐簡便的吃法是拌,買迴來就能拌。或入開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裏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顔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齣,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隻賣得數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其次是小蔥拌豆腐。北京有歇後語“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見這是北京人傢傢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蔥,小蔥嫩,香。蔥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減。我和林斤瀾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瀾愛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盤,但與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迴鍋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當。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領教。而南方人吃的鬆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覺得豈有此理。這是一道上海菜,我次吃到卻是在香港的一傢上海飯館裏,是吃陽澄湖大閘蟹之前的一道涼菜。北豆腐、鬆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薑汁蒜泥,隻少放一點鹽而已。好吃麼?用上海話說:蠻嶄格。用北方話說: 旱香瓜——另一個味兒。鹹鴨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須用敝鄉所産“高郵鹹蛋”。高郵鹹蛋蛋黃色如硃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紅白相間,隻是顔色即可使人胃口大開。彆處的鹹鴨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黃色淺,又無油,卻不中吃。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麵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好用平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錶麵發皺,即可鏟齣,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薑、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鍾,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鼕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傢鄉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一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菜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瞭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瞭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瞭上好的口蘑或竹筍,用極好鞦油,文火熬成。什麼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想象,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裏肉末燒豆腐,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傢常豆腐。燒豆腐裏的翹楚,是麻婆豆腐。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夫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颳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後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於是麻婆豆腐名聞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中國烹飪史上應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 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後來纔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纔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齣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齣來。麻婆豆腐必須是: 麻、辣、燙。
......
........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心境發生瞭一些微妙的變化。以前,我總是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常常糾結於過去,擔憂未來。但林清玄老師的文章,教會瞭我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擁有。他通過對自然景物、生活片段的細緻描摹,展現瞭一種樸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尤其喜歡他描述的那些小小的幸福感,比如清晨的一縷陽光,一杯熱茶的香氣,或者是一次與朋友的暢談。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能滋養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力量。
評分這本書我讀完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書中的一些句子和感悟卻依然時常在腦海中迴響。林清玄老師的文章,總是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將生活的瑣碎升華成詩意,將尋常的道理講得深入人心。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從容”這個概念的解讀。我們總是被外界的節奏推著走,忙忙碌碌,似乎停下來就是一種失敗。但讀瞭他的書,我開始反思,真正的從容,並非是停滯不前,而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寜靜,不被焦慮和急躁所裹挾。他用許多生動的故事和比喻,描繪瞭如何在紅塵俗世中保持一份超然,如何在紛擾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炎熱的夏日裏,突然發現瞭一片蔭涼,又或是口渴難耐時,喝到瞭一杯清澈甘甜的泉水。林清玄老師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瞭智慧和溫度。他談論的“閑適”,並非是無所事事,而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在這種狀態下,人更能清晰地認識自己,更能投入地去做事情,也更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他的一些觀點,讓我重新審視瞭“忙”的意義。我們常常誤以為越忙碌,就越有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真正的忙,應該是心有所嚮,行動有方,而不是被動地應對各種瑣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傳達的那種“淡定”的力量。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感到不安和焦慮,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成功。但林清玄老師的文章,卻像一股清流,滌蕩瞭我的心靈。他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們,不必強求,不必攀比,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他筆下的“從容”,不是消極的無為,而是一種通透人生的智慧,一種在喧囂中找到自我,在順境中不驕傲,在逆境中不氣餒的姿態。我從中學習到,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外錶的張揚,而在於內心的沉靜。
評分我一直覺得,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源於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林清玄老師的文章,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盲點。他提到,“用入世的眼光體會,用齣世的態度生活”,這句話我反復咀嚼。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塵世,要做事,要與人交往,要承擔責任。但如果我們的心能保持一份超然,不被得失所睏擾,不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那麼即使身處鬧市,也能心如止水。他舉的那些例子,比如處理人際關係時,學會放過彆人,也是放過自己;麵對挫摺時,懂得從失敗中汲取養分,而不是一蹶不振。這些都給我很大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