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Lonely Planet口袋指南,本書采用小巧便攜的開本,全彩印刷,配備瞭實用的拉頁地圖,在小巧的書中濃縮瞭米蘭吃穿住行等方麵的精華信息,並且給齣瞭一整天的行程規劃建議,讓時間有限的旅行者也不會錯過米蘭的精彩。此外還有很多針對當地的曆史、文化、建築、藝術等背景知識的介紹,也足以為讀者的米蘭之行帶來新的視角和更豐富的內涵,讓旅程既飽含經典體驗,又與眾不同。
米蘭是意大利的未來之城。在這個快節奏的大都市,創意是一項重要的産業,穿戴體麵和下班後喝幾杯都是一種藝術。如今,米蘭更是時尚産業中繞不開的主題,巴黎、紐約和倫敦的設計師或許同樣有影響力,但他們無法跟米蘭競爭,因為時裝已經融入瞭這個工業城市的血液,零售業像生物科技和土木工程一樣受到重視。米蘭還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不需要像其他城市那樣排長隊等候參觀景點,因為這裏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奇珍異寶。周末,跟隨大批城裏人前往遊覽意大利湖區的優雅小鎮和錯落有緻的花園。
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簡稱LP)是全球知名的旅行內容提供者,由托尼?惠勒(Tony Wheeler)和莫琳?惠勒(Maureen Wheeler)夫婦於1973年創立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公司目前有500多位員工,以及350多位專業旅行作者,至今共齣版瞭20多種類型的600多種書目,在全球200多個國傢和地區銷售,年銷售達700萬冊,約占全球旅行指南銷量的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國的自助旅行者心目中,Lonely Planet享有崇高的聲譽,被稱為“旅行經”。Lonely Planet這兩個單詞也成為衡量旅行信息準確可靠與否的標準。除瞭實用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還齣品高水準的旅行讀物,用富有感染力的影像與文字,激發旅行靈感。
輕鬆計劃行程7
當地生活..............................24
每日行程..............................26
行前參考..............................28
區域速覽..............................30
探索米蘭和湖區33
金色四邊廣場和大眾花園..............................34
大教堂及周邊..............................50
布雷拉和森皮奧內公園..............................66
加裏波第門和伊索拉..............................82
馬根塔大街和聖安布羅基奧..............................90
納維利..............................102
馬焦雷湖及周邊..............................116
科莫湖及周邊..............................126
生存指南143
齣發前............................144
抵達米蘭.........................145
當地交通.........................146
實用信息.........................148
語言.................................152
特彆呈現
值得一遊
托爾托納創意區...............................100
羅馬門...............................................114
步行遊覽
米蘭老城...........................................138
時尚之都...........................................140
瞭解米蘭和湖區
米蘭城的時尚簡史.............................64
以設計為生.........................................112
米蘭城的時尚簡史
修鞋匠、女裁縫、成衣工和製帽商,從11世紀起,這些意大利的藝術傢們就在製作歐洲富裕階級用金錢所能買到的精美的鞋、服裝和飾品。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喚醒瞭藝術、音樂和文學,在當時的名流和佛羅倫薩美第奇傢族(medicis)的促進下,時裝業也隨之繁榮。華麗浮誇的時裝顯示齣穿戴者的社會地位和財富:帽子、女性發網和其他縫著飄紗、垂簾並鑲嵌著寶石的頭飾。長袍的袖子由細麻、絲綢、織錦和蕾絲製成,袖口長長地垂到地麵。各種樣式在整個意大利及周邊國傢被互相藉鑒、融閤和流行開來。在法國,自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demedici)在1547年成為法國王後之後,穿高跟鞋也成瞭時尚。
從佛羅倫薩到米蘭
雖然意大利的時裝發源於佛羅倫薩,但受到嚴格控製的沙龍無法施展其創造力,設計師們被迫展望它處。WalterAlbini打破傳統,1971年在米蘭舉辦瞭他的首次時裝秀。因為不隸屬於任何時裝製造商,他可以做實驗,一次推齣瞭成衣製品,確立瞭設計師作為品牌背後創造力的地位。那次時裝秀大獲成功,從此米蘭成為能與佛羅倫薩媲美的意大利時裝之都。
時尚之都
米蘭成為全球時尚聖地絕非偶然。首先,鑒於其地理位置,這個城市在曆史上就與歐洲市場有緊密的聯係。米蘭也是意大利的金融、廣告、電視和齣版業之都,Vogue和Amica這兩本雜誌總部都在米蘭。其次,米蘭一直以來都有以曆史性的紡織業和上倫巴第齣産的絲綢為基礎的服裝業。並且,由於米蘭特彆注重戰後的貿易往來,所以它自然也為貨物、思潮和信息交換提供瞭平颱。結果,到20世紀80年代,新一代設計師——阿瑪尼(armani)、範思哲(Versace)、普拉達(Prada)、菲拉格慕(ferragamo)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徵服瞭全世界,將鞋子、包袋、香水和太陽鏡變成展示地位和財富的新標配。
整本指南的地圖部分設計得極其細緻,幾乎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每一張地圖都清晰地標注瞭每一條街道的名稱、所有公共噴泉的位置,甚至是不同曆史時期街區邊界的變遷圖。當我第一次嘗試在米蘭市中心對照地圖找路時,我發現它對步行距離的預估非常準確,但它似乎完全低估瞭現代城市中那些不斷變化的因素。比如,地圖上標注的某個小廣場,現在可能被臨時搭建的市集占據;某條街的單行道方嚮可能因為交通管製而臨時改變。這種對曆史精確性的執著,使得在快速移動的城市環境中,地圖的實用性大打摺扣。它更像是一份精美的曆史地圖集,而不是一個可以應對突發狀況的導航工具。我更習慣於那種簡潔明瞭、隻標齣關鍵興趣點和交通樞紐的地圖,方便快速做齣決策。而這本指南的地圖,需要我坐下來,花上十分鍾仔細研讀纔能理解其中復雜的符號係統,這對於在異國他鄉趕時間的我來說,無疑是一種額外的負擔。
評分關於住宿方麵的推薦,這本書的處理方式也顯得異常冷靜和客觀。它沒有像很多現代指南那樣,用鮮艷的圖片和浮誇的形容詞來推銷那些擁有無邊泳池和網紅設計的精品酒店。它提供的住宿信息,似乎更側重於那些位於曆史建築內部、管理嚴格、服務一絲不苟的傳統四星級或五星級酒店。對於每一傢酒店,它都會詳細描述其建築風格、曆史背景,以及它曾接待過的名人軼事。比如,它會提到某傢酒店的電梯是城市裏最早安裝的之一,或者某個套房的陽颱曾是某個曆史事件的見證地。這種敘事方式讓人對酒店的曆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但對於注重現代便利設施、比如高速穩定的Wi-Fi信號,或者對房間隔音效果有更高要求的當代旅客來說,這些信息似乎不夠“落地”。我更希望看到一些關於“性價比”的分析,或者對那些新開業的、充滿設計感的經濟型住宿的評價,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幾乎是空白的,它似乎默認讀者需要的都是最頂尖、最沉穩的選擇。
評分這部厚厚的指南剛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紮實的封麵吸引住瞭。我立馬翻開首頁,想看看它對米蘭這座時尚之都的“初印象”是怎麼描繪的。結果發現,它似乎把重點放在瞭那些需要提前預約的博物館和歌劇院的深度曆史背景上,甚至連一些偏僻小巷裏的手工皮具作坊的起源都挖掘得一絲不苟。這感覺就像是請瞭一個曆史係教授來帶你遊覽城市,信息量大到需要一個下午纔能消化完。我原本期待的是一些更側重於“血拼”路綫和最新潮咖啡館的攻略,畢竟是米蘭嘛,時尚是它的代名詞。但這本書似乎對“快時尚”這種概念不屑一顧,它更推崇的是那些曆經百年沉澱下來的經典工藝和建築細節。比如,書中花瞭整整兩頁的篇幅詳細解析瞭米蘭大教堂穹頂上每一尊雕塑的象徵意義,我光是閱讀這些文字就覺得需要備著放大鏡。對於一個隻想在周末快速感受一下米蘭魅力的普通遊客來說,這簡直是“知識的海洋”,讓人既敬佩其專業度,又有點望而生畏。它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在你需要深入研究某個曆史時期或藝術流派時纔會翻閱的工具書,而不是那種可以隨時塞進背包、在迷路時快速定位最近地鐵站的實用手冊。
評分拿到這本厚厚的冊子後,我最先關注的是那些關於湖區景點的描述。我一直對科莫湖的浪漫風光心馳神往,想象著能找到一些隱秘的、人跡罕至的湖邊小鎮遊玩路綫。然而,這本書的筆觸似乎更傾嚮於描繪那些“經典中的經典”。它花瞭大量的篇幅介紹俾斯麥、羅斯柴爾德傢族在這些湖畔留下的宏偉彆墅,以及它們輝煌的鼎盛時期。關於如何從一個湖區小鎮便捷地搭乘渡輪前往下一個著名景點,書裏提供的交通信息非常詳盡,精確到分鍾級的時刻錶,甚至連不同船艙等級的票價對比都有涉及。但對於我這種更喜歡“隨性漫步”的旅行者來說,這種過於精確的規劃反而束縛瞭我的想象力。我更想知道的是,哪個小酒館的老闆會給你推薦當天捕撈的淡水魚,或者哪條山間小徑能看到最壯觀的日落,而不是如何避開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遊客最多的遊船高峰期。整體感覺,這部分內容更像是為那些乘坐私人遊艇、享受奢華度假的讀者量身定做的行程單,對於背包客來說,信息密度過高,實操性卻稍顯不足。
評分翻閱的過程中,我注意到這本書在介紹“吃”的方麵,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對傳統和地道的追求。它似乎完全忽略瞭米蘭近年湧現齣的那些創意素食餐廳或者融閤菜係的熱度。相反,它將大量篇幅用於考證正宗的“米蘭燴飯”的米種選擇和藏紅花的最佳産地,甚至詳細列舉瞭過去五十年裏,米蘭城內幾傢最老牌的“黃油豬排”(Cotoletta alla Milanese)餐廳的傳承故事和秘方演變。文字描述極其誘人,充滿瞭對食材和烹飪技藝的崇敬。我嘗試按照它推薦的一傢老店去尋找,那傢店藏在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巷深處,內部裝潢確實如書中所述,有著濃厚的曆史感。但是,當我試圖詢問服務生關於當代葡萄酒的搭配建議時,他們似乎對書中所列舉的那些“經典老酒”之外的選擇不甚瞭解。這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美食地圖”更像是一份活著的博物館指南,而不是一份尋找最新味蕾驚喜的探險地圖。對於追求新奇體驗的食客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沉悶和固守舊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