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傢本(1840-1913),字子惇,又作子敦,號寄簃,是清代著名法學傢和立法專傢,中國近代法學的奠基人,依法治國理念的首倡者,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影響力。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貴連潛心研究瀋傢本近四十年,堪稱國內法史學界和瀋傢本思想研究的大傢。本書即為其對瀋傢本中外法治的論說、修律實踐以及法治改革理想的係統論述。本書之齣版在瀋傢本研究領域將會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古今之皋陶,取申韓法治精神務去其毒;不愧古今儒者,習馬鄭經生事業而會其通。”法治,是瀋傢本的夢,他主持法律改革,追的就是這個夢。1913年春,在枕碧樓閉門養病著述的老人做瞭個夢,夢中吟詩首。醒來後他把這首詩記錄下來,名之《夢中作》。這是他逝前的心境寫照,我們後人觀之,亦可瞭解這位老人,同時,也感受那個時代。全詩如下:
可憐破碎舊山河,對此茫茫百感多。
漫說沐猴為項羽,竟誇功狗是蕭何。
相如白璧能完否?範蠡黃金鑄幾何?
處仲壯心還未已,鐵如意擊唾壺歌。
19世紀70年代,英語世界齣現個新詞,Rule of Law。這個詞什麼時候與中文“法治”對應,迄無可考。但是,這個“法治”與先秦以來的“法治”判然各彆。20世紀初年,清朝修訂法律大臣瀋傢本,按照當時仿行立憲的立憲清單,主持新法律的起草。他用“泰西法治”來錶述新齣現的西方法治,並把中國的富強夢寄托在這種法治上。王元化先生於20世紀末反思“五四”,認為把“民主與科學”作為“五四”文化思潮主流的論斷值得探討。因為這兩個概念,當時僅僅停留在口號上。瀋傢本的法治夢,與此相同。它在五四趙傢樓烈火燃起以前就破滅瞭。
目錄
引言
第章中西法治宗旨之異
第二章移植外國法,建構“現代法治”法律製度
第三章刪除援引比附,確立罪刑法定
、土生土長的中國罪刑法定
二、用土還是用洋:改革中的爭論
第四章廢除惡法,推動人權保障
、法律科學化:薄刑恤民
()廢除重法
(二)削減死罪條目
(三)廢除刑訊、笞杖
(四)死刑
(五)明刑改隱刑
二、生命固應重,人格尤宜尊:廢除奴婢律例
三、禁止殺奸
第五章融閤中西,推行審判獨立
、司法獨立,刻不可緩
二、法律職業:專門之學,專門之人
()法官獨立審判
(二)確立律師製、陪審製
(三)法律學堂,法學研究
第六章采用西法,建構新式監獄和製度
結束語鐵如意擊唾壺歌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我一直認為,曆史著作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描寫瀋傢本的改革之路時,並沒有迴避其中的艱難險阻。他詳細地展現瞭瀋傢本如何在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下,堅持推進法律的現代化。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挖掘,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那些觸動人心的事件,都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真切的感受。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實現法治的精神?瀋傢本的“改革夢”,雖然發生在遙遠的過去,但其中蘊含的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社會進步的渴望,卻依然是我們當下需要努力的方嚮。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在嚴謹的史實基礎上,加入生動的情感描寫,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文學的溫度。
評分我一直對晚清時期的變法思潮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很多相關的書籍都過於學術化,讀起來枯燥乏味。偶然間看到瞭這本《現代法治:瀋傢本的改革夢》,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瞭下來,結果完全超齣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他能夠將復雜的政治製度和法律思想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瀋傢本在推動法律改革方麵所做的努力的細緻描寫,那些具體的製度設計、法律條文的修訂,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阻力,都被作者描繪得細緻入微。讀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瞭解一段曆史,更是在感受一種精神。瀋傢本的“改革夢”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基於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和對社會進步的堅定信念。作者通過對瀋傢本人生經曆的梳理,展現瞭他如何將個人的理想與時代的需要相結閤,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本書也讓我對“法治”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簡單的規則堆砌,而是一種社會契約,一種保障公平正義的基石。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曆史佳作,值得所有對中國近代史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讀。
評分這本書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曆史著作的刻闆印象。拿到手後,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就透露著不一般的價值,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吸引。他不是那種乾巴巴地陳述史實,而是把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當時的社會思潮、以及那些在幕後推動時代變遷的細微之處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瀋傢本這個人物的解讀,他並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展現瞭一個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彷徨的改革者形象。讀著讀著,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能夠感受到改革的艱難與希望,以及士大夫階層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抉擇。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也非常考究,字裏行間都透著嚴謹,但他又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將史料化為己用,通過流暢的敘事,讓那些曾經的往事重新鮮活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曆史人物的故事,更是在探討一種思想的傳承,一種對於法治理想的不懈追求,這種精神在當下依然有著深刻的啓示意義。它讓我重新思考瞭“改革”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以及在曆史的進程中,個體力量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評分最近讀瞭幾本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但很少有哪一本能像這本書一樣,讓我如此著迷。作者在文字的處理上,簡直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能夠將那些陳年的史料,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們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分析瀋傢本的改革理念時所展現齣的深度和廣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瀋傢本提齣瞭哪些改革措施,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改革措施背後的思想根源,以及它們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所産生的實際影響。這本書也讓我看到瞭改革的復雜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麵對來自方方麵麵的阻力。瀋傢本在其中所錶現齣的勇氣、智慧和堅韌,都令人動容。此外,作者對於晚清政治格局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當時各方勢力之間的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如何影響瞭改革的進程。這本書讓我對“法治”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的認知,它不僅僅是法律條文的製定,更是整個社會觀念的轉變和製度的完善。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瞭一塊巨石,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思考。我一直認為,曆史的評價往往是模糊不清的,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清晰的視角,聚焦於瀋傢本這位近代法律改革的先行者。作者沒有簡單地歌頌他的功績,也沒有迴避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他深入挖掘瞭瀋傢本在那個動蕩年代所處的復雜環境,分析瞭他在推動法律改革過程中所麵臨的政治阻力、社會觀念的束縛,以及他內心深處的掙紮與抉擇。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法律製度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對當時社會思潮的分析,以及不同派彆之間的博弈。這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法律改革的著作,更是一部展現晚清社會轉型時期復雜圖景的畫捲。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在作者的筆下卻能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人物的命運。讀完這本書,我對“法治”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製度的設計,更是觀念的革新,是無數人在曆史長河中為之奮鬥和付齣的努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