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40899
条码:9787511840899
图书名称: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定价:38
作者:鲁千晓著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3-01-01
编辑推荐
司法科学发展需要诉讼心理学支撑,法官应当研究个案心理问题,案件审理中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诉讼心理学因应用而闪光,诉讼心理学对立法及立法学具有重要价值,诉讼心理学对司法运作与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内容推荐
类案诉讼心理是不同的诉讼案件当事人基于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诉讼对抗时反映出来的特定的诉讼心理特点与规律。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实体法和诉讼法上的关系,所以其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特点将是沿着实体法律关系和诉讼程序路径两条脉络展开。所以,研究和把握类案诉讼心理不仅需要考察类案法律特点对于诉讼主体心理的重大影响,而且应当综合考虑整个诉讼环境对反映在不同案件的心理现象与内容的影响力,以便从诉讼心理产生的实体渊源上解释不同主体、不同实体权利义务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对诉讼心理形成影响,以及法院处理不同诉案是应当注意适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本书共八章,包括婚姻、事、商事、行政与国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名人、知识产权及特殊诉讼的心理规律及其特点,基本涵盖了具有类案特点和研究价值的各种案件的情况。
作者简介
鲁千晓,男,法律本科,1961年11月生于兰州,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甘肃政法学院等高校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审管办负责人。1993年以来,撰写《民事经济审判方式多元论》、《诉讼请求真假值与当事人诉讼心理》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部分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涉及理论法学、应用法学、程序法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出版《诉讼心理学》(合著,36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九十年代诉讼心理研究》(45万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诉讼程序公正论》(合著,37万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出版)、《诉讼心理学原理与应用》(60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司法方法学》(合著,140多万字,法律出版社2009年出版)《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法律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多部专著,近600万字,撰写并在专业网络媒体上发表(待出版)专著6部:《论反对司法游戏化》(50万字)、《司法方法学概论》(80万字)、《实体法适用方法论》(65万字)、《程序方法论》(75万字)、《诉讼心理学原理》(90万字),另有大量其他成果,共计380万字。于2009年创办了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理论与实务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华语专业网站:“中国诉讼心理与司法方法网”,登载本人核心成果1000多篇,其他文章与信息500多篇。
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就觉得内容会相当硬核,毕竟“诉讼心理学”这个词本身就自带一种严肃和专业的光环。我一直对人类行为在复杂情境下的微妙变化感到好奇,尤其是当这种情境与高风险、高压力的诉讼相关联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探法律这场博弈背后,那些不易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从封面上“鲁千晓著 法律出版社”的字样,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让人对作者的专业功底充满期待。拿到书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油墨的清香,都让我想立刻沉浸其中,去理解那些在法庭上,律师、法官、证人,甚至当事人,他们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如何翻涌,又是如何影响着案件的走向。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洞察人心的技巧,如何解读非语言信号,以及如何构建更具说服力的论辩,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乃至未来的工作学习中都可能用到的宝贵知识。
评分这本《应用诉讼心理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理论的堆砌,更强调的是“应用”二字。这意味着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我一直觉得,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落地,那也只是空中楼阁。诉讼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现实挑战的领域,在这里,心理学的作用是直接且显著的。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转化为能够在法庭上切实应用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来优化庭审发言的结构和节奏,让证词更具可信度,或者如何理解和应对对方律师的心理攻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箱”,让我能够带着这些工具,去分析和理解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庭审场景,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无疑会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内在机制非常感兴趣,而诉讼,正是将这种影响发挥到极致的场景。这本书的书名《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类案心理指南》 immediately caught my attention. 为什么有人会做出某种选择?在压力之下,他们的反应会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法律领域尤其显得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这些心理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诉讼过程中。例如,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建立信任感,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以及如何应对情绪化的冲突。这些都是在任何需要人际互动的场合都非常实用的技能,而运用在诉讼这个高度对抗和敏感的环境中,其重要性更是可想而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案件背后的人物动态和心理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幕后”的大门。我们常常关注法律条文和判例,但对于案件审理过程中,那些无声无息却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心理因素,了解却少之又少。这本书的书名,精准地指出了这一点——“诉讼心理学”。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在庭审中,律师、证人、陪审员(如果适用)乃至法官的心理活动。比如,如何才能让证词更具说服力?为什么有些证据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失去效力?又或者,在激烈的辩论中,如何保持冷静并占据心理上的优势?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诉讼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或许还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沟通和表达的技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是我期待这本书最大的原因。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电影和电视剧里描绘的庭审场面。那些戏剧性的辩论,关键时刻的证词反转,以及法官最后的判决,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人性博弈。我一直觉得,法律的条文和程序固然重要,但最终,将这些冰冷的规则付诸实践,并做出裁决的,是人。而人的行为,又深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为我揭示了这场“人性博弈”的幕后秘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抽象的心理学概念,与具体的诉讼场景进行关联的。是不是有关于如何识别谎言的技巧?或者如何通过心理学原理来提升自己的说服力,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他人接受?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那些发生在法庭上的故事,并从中汲取智慧,无论是作为一名旁观者,还是未来可能参与其中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