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3858
条码:9787511883858
图书名称: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
定价:32
作者:郑金雄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1-01
内容
法律媒介化现象是近年来法学研究中备受重视的全新领域,它是指经过媒介传播之后的法律所呈现的差异表现,以及大众在这些由媒介重新建构起来的话语中重新认识法律的这一现象。
本书正是对法律媒介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客观地介绍与论证的法社会学著作,重点对法律媒介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结果进行因果性的解释,并对当下社会应当如何看待媒介化之后的法律,提出颇有见解的学术话语,不仅在理论上颇具深度,在实践领域也极具价值,是这一学术领域的创新之作。
目录
导论媒介化社会与法律媒介化
一、法律媒介化: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法律、媒介与社会
三、媒介建构人们理解法律的方式
四、法律媒介化的研究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易读与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理解问题
第一节易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码问题
一、阻碍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的原因
二、法律语言易读性传播何以可能
第二节误读:法律传播中的语言解释问题
一、解释的必要性:文本间距化与语词多义化
二、解释的艰巨性:前见、穿越与应用
第三节视域融合下的理解可能性:罗尔斯重叠共识理论的启示
第二章激励与威慑:法律传播中的心理刺激问题
第一节公民守法理论概述
第二节激励性传播之一:刺激守法认知
第三节激励性传播之二:增加守法诱导
一、利益诱导的激励之路
二、激励性传播实例分析
第四节威慑性传播:阻却违法行为
一、威慑性传播实例
二、威慑性传播的守法心理权衡:成本与效益
三、威慑性传播的具体实践方案:决策与信息
第三章真相与假象:法律传播中的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彭宇案传播始末
第二节“假象”何以产生:“拟态环境”出现的必然性分析
一、人类认识世界的绝对与相对
二、非理性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第三节“真相”何以建构:“拟态环境”形成的现实性分析
一、媒体是如何描述社会的
二、受众见解是如何产生的
三、客观环境是如何“拟态化”的
第四节“拟态环境”的作用张力及其消解
一、“拟态环境”固有的作用张力
二、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一: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三、作用张力的消解之二:重塑公共信息的公信力
第四章议程与意见:法律传播中的议题裂变问题
第一节议程设置: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塑造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理论
二、媒体是如何显著性地报道法律议题
三、公众是如何被媒介议程所影响
四、议程如何转为决策议题
第二节意见领袖:对法律议题的显著性传播
一、传播实例
二、社会为什么需要“意见领袖”
三、谁是“意见领袖”
四、“意见领袖”在公共空间的拓展
五、“意见领袖”失灵的场域
第五章对话与交往:法律传播中的力量互动问题
第一节作为社会力量的舆论意见
一、舆论意见的概念
二、舆论意见的力量性
第二节舆论意见力量的生成基础
一、传统媒体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二、新媒介下的舆论意见生成
第三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作用
一、舆论意见作用的定位
二、舆论意见作用的分类
三、舆论意见作用的道德观念
第四节舆论意见力量的互动场域
一、“公共领域”中的舆论意见
二、现实语境中的意见力量
第五节舆论意见力量的制度化回应
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舆论意见
二、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演进
三、舆论意见的制度化方式
四、舆论意见的制度化现状
第六章混沌与界限:法律传播中的范式革新问题
第一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线性到混沌
第二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正向趋势:自发秩序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案例及其分析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生长机理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自发秩序的扩大效应
第三节新媒体事件传播中的反向趋势: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现象及其表现
二、“群体极化”形成原因及其后果
第四节新媒体事件传播的范式革新:从混沌到界限
一、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关系
二、新媒体事件传播与公共领域重构的意义
三、新媒体事件传播的政府监管界限
结语:这都什么年代了
参考文献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相当意外的状态下翻开的,原以为会是一部偏重理论、甚至可能有些枯燥的学术著作。然而,它所呈现的内容,却如同一个生动的万花筒,将我所熟知的法律世界与我每天沉浸其中的媒介图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编织在一起。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法律与媒介的关联,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媒介化”过程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法律的网络呈现”与“网络空间的法律建构”的章节所吸引。我们都知道,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信息如何在网络上被“二次创作”和“再生产”,以及这种过程如何影响公众的法律认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如何反过来塑造法律本身的演进方向。举例来说,网络上关于某个法律问题的讨论热度,有时会成为立法机关关注的信号;而网络司法公开的实践,也在不断挑战和重塑传统的司法程序。书中对于这些现象的细致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数字时代,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与媒介的互动之中,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
评分这本《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法律书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是厚重晦涩的法条分析,结果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将法律和媒介传播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各种媒介形式如何影响法律的生成、传播、解读乃至于实践。它让我开始思考,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各种信息,都在不自觉地塑造着我们对法律的认知。例如,书中关于“司法公开”在媒介时代的挑战与机遇的讨论,就非常引人深思。在过去,司法公开可能仅限于庭审旁听,而如今,通过新闻报道、网络直播、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公众对司法程序的了解和参与度前所未有地提高,这既带来了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的可能,也伴随着舆论干扰、信息茧房等新的风险。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辨析这些复杂的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法律传播的细枝末节。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相当活泼,并非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
评分读完《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条文,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现象。这本书非常细腻地描绘了法律是如何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的。作者在梳理法律传播的历史演进时,让我看到了从古代的口耳相传、官方布告,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如今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媒介的变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法律的传播效率和范围。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法律的形象”在媒介中的构建。比如,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律师、法官形象,公众对法律职业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书中对一些经典法律题材影视剧的分析,既有趣味性,又不失学术深度,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曾经触动我的荧幕故事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此外,书中还触及了数字时代下法律的“再媒介化”,即法律本身也在学习和适应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例如电子诉讼、在线仲裁等,这些新的实践形式,又会反过来影响法律规则的制定和适用。这种双向互动、动态演进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研究对象不再是静态的法律文本,而是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社会实践。
评分《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意识到,法律并非只存在于法庭和法律文件中,它早已深深地嵌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媒介的力量得以传播和显现的。作者在书中进行的“法律的可见性”研究,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可能只关注法律本身的内容,而这本书则引导我去思考,法律是如何通过新闻报道、纪录片、甚至大众流行文化等各种媒介形式,被“呈现”给公众的,以及这种“呈现”的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意图和影响。书中对“媒体审判”现象的剖析,让我开始反思,在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今天,公众舆论的声浪,是否会无形中影响到司法公正的实现?这种对法律传播机制的深入挖掘,让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此外,这本书也讨论了法律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翻译”问题,即法律文本如何被转化为易于公众理解的语言和故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失真或变形。这种跨媒介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法律的传播远不止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复杂过程。
评分我原本对法律传播这个概念非常模糊,以为就是研究如何把法律条文宣传出去。但《媒介化法律:法律传播研究》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明白,法律传播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涉及到权力、话语、身份认同等诸多社会要素。作者对“法律的符号化”和“符号的法律化”的探讨,尤其令人拍案叫绝。一方面,法律通过各种符号(如天平、法槌)被具象化,易于公众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社会中的各种符号(如广告、流行语)也可能被赋予法律含义,影响社会规范的形成。书中对广告监管、网络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等案例的分析,充分展现了这种“符号化”的强大力量。它让我认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掌握了媒介的叙事权,在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对法律的解释权和塑造权。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扎实,但行文却非常晓畅,即使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它提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锐地辨析社会信息中关于法律的种种表述,从而形成更理性的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