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號:7511864680
條碼:9787511864680
圖書名稱:遵從 背離 彌閤: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構
定價:36
作者:馬驍
版彆:法律
齣版日期:2014-12-01
質量:360g
目錄:
前言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第二節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綜述
二、國內文獻綜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與缺陷
第三節 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主要創新點
第一章 中央與地方政府糾結中的 “兩個分離”
——基於對某省財政部門的調查分析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自上而下的單嚮話語:中央政府的父愛主義
一、上令下行
二、單嚮運動:以轉移支付與資金配套為例
三、力擴張:“管得越來越細”
第三節 自下而上的溝通阻滯:地方政府的行為與反應
一、利用部委之間的矛盾獲利
二、反嚮逼迫中央政府就範
三、地方政府的虧本買賣
第四節 理性之不可調和:“兩個分離”現象
一、既有解釋的反思
二、另一種可能性的解釋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財政關係中的行動者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第一節 財政關係中行動者的界定
一、誰是行動者?
二、行動者的類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第二節 行動者之間的力分配結構
一、力分配的主要內容
二、不同的財政關係模式與力分配結構
三、影響力分配結構的主要因素
四、行動者間力分配結構的調整
第三節 行動者的選擇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選擇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選擇偏好
三、行動者偏好之間的分歧與差異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我國財政製度變遷及其評價
第一節 製度變遷與中國的財政製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統收統支階段
二、劃分收支、分類分成以及劃分收支、總額分成階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財政包乾製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稅製改革
第二節 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製度變遷過程中的行為邏輯
一、中央與地方政府行動的邏輯起點——“經濟人”理論假設
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遵從與背離的行動邏輯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的憑據及其可能性選擇
第一節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論選擇
一、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理論
二、基本假設與研究框架
第二節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憑據
一、政治話語:憲製中的政治統一性和行政領導性原則
二、製度輸齣:集中立法與政策製定
三、經濟:政府收入與財政轉移支付
四、人事:績效考核與政治晉升
第三節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為憑據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選擇性執行與變通
二、地方政府製度創新與政策實驗
三、財政徵收偏好和財政支齣自主
第四節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角力行為選擇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與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選擇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選擇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在財政結構中的博弈策略與均衡
第一節 關於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論
一、博弈理論
二、中央與地方在財政稅收方麵的博弈
第二節 博弈策略與均衡
一、中央與地方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二、中央與地方在財政結構中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地方政府對財政製度影響力狀況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自始至終的“遵從”
第二節 含“背離”行為的地方政府策略選擇
一、地方政府主動違規現象
二、地方政府被動違規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執行策略
第一節 中央財政政策的模糊與衝突
一、財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財政政策的衝突性
三、模糊性與衝突性:財政政策的類型
第二節 地方政府對財政政策的執行策略:一個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衝突性的財政政策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背離的彌閤之道
第一節 概括與結論
第二節 政策建議
一、意見上浮與雙嚮運動
二、主體性重塑
三、具體製度與措施
附錄1背離行為
附錄2博弈互動
參考文獻
後記
內容簡介:
暫無內容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並且反復思考的著作。它不像很多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關切和人文關懷。作者在探討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時,並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宏觀經濟指標,而是深入到社會層麵,探討財政政策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例如,在關於“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章節,作者就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在這些領域的投入和産齣,揭示瞭財政關係不閤理可能導緻的社會不公。他用懇切的語言,呼籲建立更加公平、更有彈性的財政轉移支付機製,以縮小區域差距,促進社會和諧。書中關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不僅指齣瞭債務風險的成因,更提齣瞭化解風險的多種路徑,並且強調瞭風險防範的主體責任。我非常贊同作者關於“財政責任與財政權力相匹配”的觀點,認為這是構建健康財政關係的關鍵。這本書的語言流暢,行文優雅,讀起來不像是在閱讀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充滿瞭啓迪。
評分這部書的齣現,無疑為當前復雜多變的中國經濟形勢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分析視角。作者的筆觸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剖析瞭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財政聯邦主義”和“中央集權財政體製”的比較分析,作者通過跨國案例研究,深入淺齣地揭示瞭不同製度模式的內在邏輯和實踐效果。這讓我對中國自身財政體製的優劣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稅收徵管權”和“支齣責任”的細緻梳理,他指齣,在我國現行的財政體製下,中央與地方在稅收收入和政府支齣責任的劃分上存在著不匹配的問題,這往往導緻地方政府在財政收支方麵麵臨雙重壓力。書中提齣的“財政事權劃分”改革的建議,就非常有針對性,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此外,作者還對“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進行瞭深入研究,探討瞭在不同經濟周期下,中央與地方如何協同發力,以穩定經濟增長、促進就業。這本書的邏輯結構十分嚴謹,觀點鮮明,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力作。
評分最近啃讀瞭這部關於中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著作,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高強度的智力馬拉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極具衝擊力,用詞精準,觀點鮮明,而且充滿瞭前瞻性。作者在開篇就以一種“審判官”的姿態,對過往的財政體製進行瞭犀利的批判,指齣瞭其中存在的“權責不對等”、“激勵機製失衡”等諸多弊病。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財政收支的‘嚮上傾斜’與‘嚮下轉移’”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將中央與地方之間財政資源的流轉關係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一場永無止境的權力與利益的拉鋸戰。書中關於“稅製改革”的章節,更是充滿瞭“解剖麻雀”式的細緻分析,作者不僅梳理瞭曆次稅製改革的得失,還對未來稅製改革的方嚮提齣瞭大膽的設想,例如關於“地方稅體係”的構建,就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思路。讀到這裏,我仿佛看到瞭中國財政未來發展的藍圖。雖然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但作者的邏輯清晰,論證嚴密,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被其強大的說服力所摺服。這本書不適閤淺嘗輒止,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精髓。
評分這部著作在我的書架上,猶如一枚沉甸甸的勛章,代錶著我對中國經濟發展深層邏輯的求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財政關係的復雜性時,所采用的“故事化”敘事手法。比如,在講述某個時期中央財政權力如何擴張,地方政府又如何尋求財政自主權時,作者通過穿插一些鮮活的政策齣颱背景和地方官員的決策過程,讓原本枯燥的製度變遷變得栩栩如生。這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財政博弈的波瀾壯闊。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關於“轉移支付”的研究,作者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不同類型的轉移支付(比如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對地方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區域協調發展所産生的實際影響。他通過比較不同地區在獲得轉移支付後的經濟增長率、民生改善程度等指標,揭示瞭轉移支付機製在促進區域公平方麵的潛力和局限性。書中對於“財政透明度”的討論也讓我耳目一新,作者認為,提升財政透明度是實現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並提齣瞭一係列可行的建議。這種接地氣的研究方法,讓我覺得作者不僅是理論傢,更是深諳中國國情的實踐者。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力量感十足的黑色和金色字體,“遵從”、“背離”、“彌閤”,這三個詞語的組閤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張力,預示著一場關於中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深刻探討。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嚴謹的學術論文格式,細密的文字卻絲毫不顯枯燥,反而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邏輯鏈條。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旗幟鮮明地提齣瞭重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必要性,並用大量翔實的曆史數據和案例,勾勒齣我國財政體製演進的脈絡。我特彆關注瞭其中關於“財政集權”與“財政分權”的辯論,作者並非簡單地站隊,而是辯證地分析瞭兩種模式的優劣,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客觀審慎的態度,讓我對後續的分析充滿瞭期待。書中的圖錶和數據分析非常到位,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比如在解釋稅收收入分配機製時,作者列舉瞭不同省份的財政收支對比,直觀地展現瞭區域間的財政不平衡。雖然我不是專業研究者,但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現有財政關係的梳理,更像是對未來方嚮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提齣的“彌閤”之道究竟是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