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4680
条码:9787511864680
图书名称:遵从 背离 弥合: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重构
定价:36
作者:马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12-01
质量:360g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既有研究之不足与缺陷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纠结中的 “两个分离”
——基于对某省财政部门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中央政府的父爱主义
一、上令下行
二、单向运动:以转移支付与资金配套为例
三、力扩张:“管得越来越细”
第三节 自下而上的沟通阻滞: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反应
一、利用部委之间的矛盾获利
二、反向逼迫中央政府就范
三、地方政府的亏本买卖
第四节 理性之不可调和:“两个分离”现象
一、既有解释的反思
二、另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财政关系中的行动者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一节 财政关系中行动者的界定
一、谁是行动者?
二、行动者的类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第二节 行动者之间的力分配结构
一、力分配的主要内容
二、不同的财政关系模式与力分配结构
三、影响力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四、行动者间力分配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行动者的选择偏好
一、中央政府的选择偏好
二、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
三、行动者偏好之间的分歧与差异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我国财政制度变迁及其评价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中国的财政制度改革
一、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以及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
三、1978年到1994年的财政包干制度
四、1994年至今的分税制改革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行为逻辑
一、中央与地方政府行动的逻辑起点——“经济人”理论假设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遵从与背离的行动逻辑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凭据及其可能性选择
第一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的理论选择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理论
二、基本假设与研究框架
第二节 中央政府在角力中的凭据
一、政治话语:宪制中的政治统一性和行政领导性原则
二、制度输出:集中立法与政策制定
三、经济:政府收入与财政转移支付
四、人事:绩效考核与政治晋升
第三节 地方政府在角力中的行为凭据
一、中央政府政策的选择性执行与变通
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政策实验
三、财政征收偏好和财政支出自主
第四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力行为选择的可能性
一、中央政府先行与地方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二、地方政府先行和中央政府的可能性选择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结构中的博弈策略与均衡
第一节 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一般理论
一、博弈理论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策略与均衡
一、中央与地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二、中央与地方在财政结构中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对财政制度影响力状况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自始至终的“遵从”
第二节 含“背离”行为的地方政府策略选择
一、地方政府主动违规现象
二、地方政府被动违规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
第一节 中央财政政策的模糊与冲突
一、财政政策的模糊性
二、财政政策的冲突性
三、模糊性与冲突性:财政政策的类型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财政政策的执行策略:一个分析框架
一、低模糊性和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二、低模糊性但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三、高模糊性但低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四、高模糊性和高冲突性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背离的弥合之道
第一节 概括与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意见上浮与双向运动
二、主体性重塑
三、具体制度与措施
附录1背离行为
附录2博弈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力量感十足的黑色和金色字体,“遵从”、“背离”、“弥合”,这三个词语的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张力,预示着一场关于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深刻探讨。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严谨的学术论文格式,细密的文字却丝毫不显枯燥,反而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逻辑链条。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重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必要性,并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和案例,勾勒出我国财政体制演进的脉络。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财政集权”与“财政分权”的辩论,作者并非简单地站队,而是辩证地分析了两种模式的优劣,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种客观审慎的态度,让我对后续的分析充满了期待。书中的图表和数据分析非常到位,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在解释税收收入分配机制时,作者列举了不同省份的财政收支对比,直观地展现了区域间的财政不平衡。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现有财政关系的梳理,更像是对未来方向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提出的“弥合”之道究竟是什么。
评分最近啃读了这部关于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著作,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智力马拉松。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具冲击力,用词精准,观点鲜明,而且充满了前瞻性。作者在开篇就以一种“审判官”的姿态,对过往的财政体制进行了犀利的批判,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权责不对等”、“激励机制失衡”等诸多弊病。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财政收支的‘向上倾斜’与‘向下转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资源的流转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一场永无止境的权力与利益的拉锯战。书中关于“税制改革”的章节,更是充满了“解剖麻雀”式的细致分析,作者不仅梳理了历次税制改革的得失,还对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例如关于“地方税体系”的构建,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思路。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中国财政未来发展的蓝图。虽然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但作者的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被其强大的说服力所折服。这本书不适合浅尝辄止,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并且反复思考的著作。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人文关怀。作者在探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并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宏观经济指标,而是深入到社会层面,探讨财政政策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例如,在关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章节,作者就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产出,揭示了财政关系不合理可能导致的社会不公。他用恳切的语言,呼吁建立更加公平、更有弹性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书中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作者不仅指出了债务风险的成因,更提出了化解风险的多种路径,并且强调了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我非常赞同作者关于“财政责任与财政权力相匹配”的观点,认为这是构建健康财政关系的关键。这本书的语言流畅,行文优雅,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充满了启迪。
评分这部书的出现,无疑为当前复杂多变的中国经济形势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分析视角。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剖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财政联邦主义”和“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比较分析,作者通过跨国案例研究,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不同制度模式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效果。这让我对中国自身财政体制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税收征管权”和“支出责任”的细致梳理,他指出,在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在税收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这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方面面临双重压力。书中提出的“财政事权划分”改革的建议,就非常有针对性,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此外,作者还对“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在不同经济周期下,中央与地方如何协同发力,以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十分严谨,观点鲜明,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力作。
评分这部著作在我的书架上,犹如一枚沉甸甸的勋章,代表着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深层逻辑的求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财政关系的复杂性时,所采用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比如,在讲述某个时期中央财政权力如何扩张,地方政府又如何寻求财政自主权时,作者通过穿插一些鲜活的政策出台背景和地方官员的决策过程,让原本枯燥的制度变迁变得栩栩如生。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着财政博弈的波澜壮阔。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是关于“转移支付”的研究,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比如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他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在获得转移支付后的经济增长率、民生改善程度等指标,揭示了转移支付机制在促进区域公平方面的潜力和局限性。书中对于“财政透明度”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提升财政透明度是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法,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深谙中国国情的实践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