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实用环境质量评价 | ||
| 作 者 | 陈振民 | 出 版 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6 年 09 月 | I S B N | 978-7-5628-4749-6 |
| 页 数 | 128 页 | 字 数 | 188 千字 |
| 开 本 | 16 开 | 重 量 | 0.25 千克 |
| 定 价 | 28.00 元 | 赠 品 | 暂 无 |
本书以实用、实例为特点,有重点地阐述了有关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概念及方法。主要内容有环境、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类型、特点,环境标准体,污染源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评价等。可作为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之用,也可作为环境保护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参考资料。
本书作为环境专业的教材,重点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和水资源的环境评价,作为前期的铺垫,介绍了常用的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总论。另外对现在的环境质量现状也作了概要介绍。
全书内容紧凑,突出重点,对学习环境评价的学生,不失为一本实用的教材。
第1章总论
1·1环境及环境特征
1·2环境质量及评价
1·3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
第2章环境标准
2·1概述
2·2环境标准体系
2·3环境质量评价中最新常用标准
第3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概述
3·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3·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3·4地面水环境质量监测及评价
第4章环境影响评价总论
4·1环境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
4·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3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4·4环境影响识别及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4·5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4·6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4·7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
4·8环境影响预测
4·9环境影响评价
4·1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第5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1概述
5·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5·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5·4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
5·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简介
5·7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案例分析
第6章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6·1概述
6·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任务
6·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6·4地表水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6·5达标分析
6·6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6·7水质预测模型简介
6·8拟建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评论五: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近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耐心与条理分明。它摒弃了许多学术著作中常见的繁复句式和晦涩术语,转而使用更加直白、目标明确的表达。比如,当解释某一评价体系的局限性时,作者会非常坦诚地指出“在XX情况下,这个模型可能会高估或低估实际风险”,这种诚恳的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任感。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希望迅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的读者而言,本书的结构设计功不可没。它通常采用“原理简述—公式推导—应用实例—注意事项”的模块化结构,使得知识点的吸收效率非常高。每次看完一个章节,都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实战任务,而不是被大量的理论知识压垮。这套教材真正体现了“实用”二字的精髓,它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而是应该被翻烂、做满笔记的工具书。
评分评论四: 这本书的编写团队显然对国内不同地区的环境管理实践有着深刻的了解。它在描述标准和规范时,没有采用一刀切的国际通用叙事方式,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国内特定区域的政策导向和行业惯例。这种“本土化”的处理,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尤其对于在地方环保部门、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书中的很多描述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和可操作性。例如,在涉及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修复的部分,其对风险分级和修复优先级的排序逻辑,明显参考了国内现行的审批流程和技术指南。阅读时,我甚至能联想到实际工作中的各种会议和现场勘查场景。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在某些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特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更新上可以更激进一些,但考虑到教材的出版周期和教学大纲的稳定性,现在的平衡点是合理的。
评分评论二: 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似乎更偏向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因此在理论深度上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既不至于浅尝辄止,也不会陷入纯粹学术研究的晦涩泥潭。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似乎预设了读者未来会是站在管理和决策的第一线,因此在介绍评价方法时,非常强调“结果的解释性”和“报告的可读性”。比如,在讲解水体污染负荷模型时,它不仅展示了公式,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不同参数变动对最终决策(如是否需要采取预处理措施)的影响路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像是一个思维导图的构建者。不过,如果从资深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某些前沿的、最新的污染物分析技术可能涉及不深,但这恰恰符合其“应用型”的定位——聚焦于目前工业界和监管机构最常用、最成熟的工具集。总而言之,它成功地在“教你如何做”和“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平衡点。
评分评论三: 初次接触这套教材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环境科学领域技术更新迭代很快。然而,翻阅后发现,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构建上非常扎实,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基石。它对环境容量、基准浓度等核心概念的界定清晰有力,为后续的复杂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在讲述传统评价方法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对新一代数据处理理念的思考,比如对不确定性分析的提及,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引导有志于此的读者向更深层次探索。这种“承上启下”的处理方式,使得教材在保持其长期参考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前瞻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图表的标注非常严谨,每一个坐标轴的含义、每一个符号的指代都解释得一清二楚,这对于自学或者跨专业学习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有效避免了因图表理解偏差而导致的知识误区。
评分评论一: 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了这本《实用环境质量评价》,虽然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被它详实的介绍和直观的图表深深吸引了。这本书的编排非常注重实践性,看得出来作者团队在实际操作层面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别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的处理方式,每一个模型和方法的引入都紧密结合了具体的工作场景,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堆砌。例如,在谈到空气质量评价时,书中对不同监测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清洗的流程都描述得非常细致,让人感觉不是在看教科书,而是在研读一份工程手册。对于想要快速上手、了解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它的语言风格稳健、逻辑清晰,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统计学原理,也能用比较贴近工程实际的术语来阐述,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周围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也向我推荐过这本书,他们提到在处理一些历史遗留数据或进行场地风险评估时,书中的某些章节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