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思想史
定价:100.00元
作者:程艾蓝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649302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蓝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曾获1998年西方汉学*奖儒莲奖。此书源于作者的大学讲课草纲,以既历史又主题的方法来叙述一个长达数千年的精神历程。其中重点凸现了复杂整体中几个惊人的时刻,可与钱穆、葛兆光等人的《中国思想史》互为补充。 西方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介绍往往集中于某个局部,或过于片面。本书作者程艾蓝凭借其法、中双重身份的先天优势,从中、西方双重视角审视中国思想,梳理了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中国思想的演变。她既不依照预先确定的史学范式,也不试图论证某一特定的论题,而是用中国思想家自己的语言忠实呈现他们想说的话,再借汉学学者的阐释进行解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不仅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也向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反观本国的机会。
说明 1
缩写 3
年表 4
绪言 8
一编
中国思想的古代基础(公元前两千年—公元前五世纪)一章 商周上古文化 35第二章 孔子对人的赌注 52第三章 墨子对孔子学说的挑战 93
第二编
战国时期的自由交流(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第四章 庄子听道 113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言说和逻辑 152第六章 孟子:孔子的精神传承 173第七章 《老子》的无为之道 208第八章 荀子:孔子的现实传承 238第九章 法家 264第十章 宇宙思想 284第十一章 《易经》 306
第三编
遗产的修整(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四世纪)第十二章 两汉的整体视角 335第十三章 三世纪与四世纪的思想更新 379
第四编
巨大的佛教震撼(一世纪—十世纪)第十四章 佛教来华之初(一世纪—四世纪) 409第十五章 岔路口的中国思想(五世纪—六世纪) 441第十六章 唐代臻荣(七世纪—九世纪) 466
第五编
融佛后的中国思想(十世纪—十六世纪)第十七章 宋初儒学复兴(十世纪—十一世纪) 509第十八章 北宋文理之思(十一世纪) 560第十九章 南宋大综合(十二世纪) 589第二十章 明代思想对心的再重视(十四世纪—十六世纪) 630
第六编
近现代思想的形成(十七世纪—二十世纪)第二十一章 清朝考证精神与经世致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 679第二十二章 现代:对峙西方的中国思想(十八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732
结语 773一般文献 783概念索引 790名称、人名、地名索引 819文献索引 836译者致谢(一) 847译者致谢(二) 849
作者简介程艾蓝(Anne Cheng),1955年生于巴黎的中国家庭,入巴黎高师(ENS-Ulm)后致力于汉学研究。现为法兰西公学院(Collège de France)中国思想史教席教授,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东方语言文化研究院(INALCO)等机构从事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译著《论语》堪称欧洲汉学界译本。主持编撰多部作品,如《当代中国思想》、法汉对照“汉文书库”系列丛书等。
读完程艾蓝教授的《中国思想史:从商朝到五四运动间的演变》,脑海中依旧回荡着那宏大的历史画卷和深刻的思想碰撞。这本书与其说是历史著作,不如说是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哲学对话。程艾蓝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潜入中国古代思想的海洋,从上古的朴素宇宙观,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再到两汉的儒术独尊,魏晋的玄学清谈,隋唐的佛道交融,宋明的理学巅峰,以及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与思想革新,几乎触及了中国思想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我尤其被书中对商周时期“天命”观念的细致解读所吸引。在许多人心目中,商朝不过是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时代,但程艾蓝教授却从中挖掘出其思想的根基——一种对天地秩序的敬畏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拜。这种“天命”并非简单的宿命论,而是一种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初步探索,一种对政治合法性的哲学辩护。这种观念如何随着王朝更迭而演变,如何被后世的统治者所吸纳、改造,直至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严峻挑战,这一过程的铺陈,细致入微,引人深思。
评分进入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演变骤然加速,程艾蓝教授的笔触也随之变得更加紧张而有力。她对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的震惊、迷茫与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的学习,再到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反思,这一过程的曲折与艰辛,被她刻画得淋漓尽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艾蓝教授对维新变法时期思想界的反响的分析。她细致地描绘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思想上的大胆革新,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相结合,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她也指出了维新派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例如对西方思想理解的片面性,以及在实践中遭遇的巨大阻力。
评分对于五四运动的到来,程艾蓝教授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她将五四运动视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革,揭示了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反思,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接触。她认为,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它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特别赞赏程艾蓝教授在分析五四运动时,能够看到其思想的多元性。她指出,五四运动并非铁板一块,其中既有激进的反传统思潮,也有温和的改良主张。不同思想流派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构成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图景。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对五四运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看到了中国思想史在走向现代过程中的复杂性。
评分在论及隋唐时期的佛教传播与中国本土思想的互动,程艾蓝教授展现了她驾驭复杂史料的卓越能力。她细致梳理了佛教如何从印度传入,如何在汉译经典的推动下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及如何与道教、儒家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她深刻揭示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如禅宗的兴起,以及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三教合一”的分析。程艾蓝教授指出,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浅层叠加,而是不同思想体系在深层价值上的相互靠拢与重塑。佛教的空观,道教的无为,儒家的仁政,在某种程度上找到了彼此契合的精神内核,共同构建了隋唐时期相对包容和多元的思想文化格局。这种分析,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宋明理学的兴盛,是程艾蓝教授着墨颇多的部分。她以清晰的逻辑,层层剥茧,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核心观点。朱熹“理”与“气”的论辩,张载的“横渠四句”,王阳明的“心即理”和“致良知”,这些复杂的哲学概念,在她的笔下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她不仅解释了这些思想的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她揭示了理学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指导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理学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论述所吸引。程艾蓝教授指出,理学在强调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对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种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强调,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理学后世受到了一些批评,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评分总而言之,程艾蓝教授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思想盛宴。她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引人入胜的文笔,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洪流,领略中国思想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商朝神秘的天命,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智慧火花,再到两汉儒术的独尊,魏晋玄学的精神漫游,隋唐佛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思辨,直至近代思想的激荡与转型,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学派,都在她笔下焕发出生机。 读完此书,我深感中国思想史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集合,而是一个不断演变、自我更新的生命体。它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基,又能在时代变迁中吸纳外来文明,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程艾蓝教授的著作,不仅梳理了历史的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中国文化、对人类思想的深刻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书中对明末清初的思想变革的描绘,尤其精彩。程艾蓝教授没有将这一时期简单地视为“衰落”,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新的思想萌芽。她对李贽“童心说”的解读,展现了其挑战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意义。对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介绍,则揭示了他们对传统学术的批判继承,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 我尤其喜欢程艾蓝教授对“异端”思想的解读。她没有将这些思想视为对主流思想的简单颠覆,而是去理解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她指出,正是这些“异端”的声音,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了伏笔,也展现了中国思想史并非一条单一直线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与变革的动态过程。
评分读到书中关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部分,我再次感受到了思想史的跌宕起伏。程艾蓝教授细致地描绘了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大一统的汉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这种“独尊”并非简单的思想压制,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与文化整合过程。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政治和社会结构,其深远的影响至今犹存。 本书对于“罢黜”之后,儒家思想如何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营养,又如何在历史变迁中发生演变,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的玄学,再到隋唐的佛道冲击,程艾蓝教授展现了儒家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她没有将儒家思想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在不同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现实的互动。
评分程艾蓝教授在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其分析的锐利和深刻,让我印象深刻。她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诸子百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学派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和历史背景。孔子的“仁”与“礼”,如何是对周礼衰败的挽救;老子的“道”,如何是对现实政治的超脱与反思;墨子的“兼爱”,又如何是对战争苦难的悲悯与呐喊。这些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相互启发、相互批判,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 我尤为欣赏的是,程艾蓝教授在论述这些思想家时,能够超越简单的“善恶”评判,而是去理解他们思想的逻辑自洽性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例如,她对法家思想的解读,揭示了其在统一国家、推行改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潜在的局限性。这种辩证的眼光,使得整部著作的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程艾蓝教授对魏晋玄学的论述,堪称一绝。她笔下的“竹林七贤”和“玄学清谈”,不再是简单的避世隐逸,而是深刻反映了士人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和哲学探索。那些关于“有无”、“本末”、“名实”的辩论,看似空泛,实则触及了中国哲学最根本的命题。她深入剖析了玄学如何试图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以及这种追求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和人生观。 我特别注意到,程艾蓝教授在分析玄学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消极避世。她指出,玄学中的一些思想,如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对现实政治的某种疏离,实际上为后来的宗教哲学(如佛教)的传入提供了思想上的土壤。这种思想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正是中国思想史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而程艾蓝教授的笔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