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

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志繁,肖文评,周伟华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
  • 赣粤闽
  • 边界地区
  • 客家文化
  • 族群认同
  • 晚清
  • 历史人类学
  • 社会文化史
  • 生态史
  • 认同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52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3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34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界地区的生态变迁、族群关系变动来”来展示近代”客家文化“建构的历史背 景,具体研究了山区开发与流民运动;生态变迁与族群关系;从“畲乡”到“邹鲁乡”:动乱、国家认同与“客家”文化;商业发展、土客冲突与“客家文化”等问 题。本书认为,晚清“客家文化”之所以会被建构为“中原正统文化”,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的普遍经历的“正统化”是重要原因,晚清时期“客家人”面对 的“族谱”、祠堂、“口碑”等文化资源其实是明中期以来赣闽粤边界地区”正统化“的结果。

作者简介

  肖文评 1967年生,江西泰和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1994),中山大学历史学专门史专业博士(2007),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客家研究辑刊》主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客家乡村社会历史与文化、华侨史。参与“明清闽粤赣边界的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粤东北地区客家文化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梅州客家侨乡研究” 等省、厅级课题10余项。出版《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客家村落》等著作5部,在《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

前言/序言

unll




《晚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晚清时期,在中国赣粤闽边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族群互动以及“客家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特别是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对这一特定区域长时段、多维度的考察,力图还原一个复杂而生动的社会历史图景,揭示在自然地理、社会结构、文化交融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如何催生并巩固了独特的客家身份。 核心研究视角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主体聚焦于晚清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晚清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内部矛盾丛生,外部压力增大,传统的社会结构面临冲击,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孕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处边缘地带的赣粤闽边界毗邻区,其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形成的族群关系,使得这里成为了观察和理解族群认同变迁的绝佳样本。 1. 生态环境的塑造作用: 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赣粤闽边界毗邻地区,通常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交通不便,自然资源相对贫瘠,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本书将分析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人口的迁徙、聚落的形成以及资源的分配,进而对族群的形成和互动产生深远影响。 生计模式的演变: 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当地居民发展出适应性的生计模式,例如梯田农业、林业、手工业等。这些生计模式不仅维系了生存,也可能在族群内部形成共同的生产技艺、生活习俗,成为族群认同的重要载体。 生态资源的争夺与合作: 山区资源有限,不同族群之间对土地、水源、森林等资源的争夺是必然存在的。本书将考察晚清时期,这些族群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互动,包括冲突、妥协与合作,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族群的边界和认知。 2. 族群互动的复杂性: 多元族群的共存: 赣粤闽边界毗邻区并非单一族群的聚居地,而是融合了客家、福佬(闽南民系)、粤语系(广府、潮汕等)以及部分原住民等多个族群。本书将梳理这些族群的迁徙历史、分布格局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客家”概念的形成与协商: “客家”并非一个天然形成的单一同质群体,而是一个在历史互动中不断被定义、被协商的概念。本书将追溯“客家”这一身份标签的起源,分析在晚清时期,它如何在与主流汉族(如福佬、粤人)或其他族群的互动中,被确立、被强化,并最终形成一种自觉的族群认同。 族际关系的变迁: 晚清社会动荡,族群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考察族群间的经济往来(如贸易、雇佣)、社会交往(如婚姻)、以及因利益冲突或社会压力而产生的械斗、迁徙等现象,分析这些互动如何塑造了族群的边界和相互认知。 社会结构的影响: 宗族制度、地缘组织、秘密会社等在边界地区的社会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将探讨这些社会组织如何成为族群内部凝聚、族群间交往的平台,以及它们在晚清社会变动中对族群认同建构所起的作用。 3. “客家文化”的建构与认同: 文化元素的挖掘与呈现: “客家文化”并非一种单一、固定的文化范式,而是由一系列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元素构成,例如独特的方言、建筑风格(如围屋)、饮食习惯、民间艺术(如山歌)、宗教信仰、婚俗礼仪等。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元素在赣粤闽边界毗邻地区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它们如何在族群互动中被确立为“客家”的标志。 文化传承与演变: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客家族群如何在其文化传承中做出调整?本书将关注客家文化在晚清时期的传承机制,以及在族群内部和族群间的交流中,哪些文化元素得到了强化,哪些又发生了演变。 “客家文化”作为认同的媒介: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客家文化”不仅是一系列物质和精神的文化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在晚清时期成为了客家族群凝聚、自我界定和对外沟通的重要媒介。族群成员通过共享相似的语言、习俗、历史记忆,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形成“我们”的意识。 族群认同的形成机制: 晚清时期,面对外部世界的变迁,客家族群的认同建构受到多重因素的驱动。本书将分析,是哪些外部压力(如社会动荡、外来移民冲击、政府政策影响)促使客家族群更加自觉地强调自身身份?是哪些内部因素(如精英的推动、共同的奋斗经历)巩固了这种认同?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书将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力求以史料为基础,辅以田野调查(若有),进行严谨的学术分析。作者特别关注“边界地区”的特殊性,认为边界地带往往是文化碰撞、身份重塑的熔炉,而晚清的赣粤闽边界毗邻区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深入剖析,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南方族群关系、区域社会史以及近代中国族群认同的形成提供一个精细化的个案研究。 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客家历史的梳理,更是对“族群认同”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度探讨。它揭示了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族群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客家”身份是如何被建构、被传播,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集体认同。本书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族群身份形成的历史逻辑与复杂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一书,是一次令人脑洞大开的经历。它以一种我从未设想过的方式,将“生态”、“族群”和“文化”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概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关于“客家”文化形成的宏大历史叙事。书中对于晚清时期赣粤闽边界地区独特生态环境的细致描摹,让我深刻理解了地理因素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族群的分布。作者并非仅仅罗列自然景观,而是将其与族群的迁徙、聚落模式、经济活动,乃至社会结构紧密联系起来。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客家文化”的形成,置于一个充满动态的社会互动之中。晚清时期,这片区域是不同族群竞合的舞台,而“客家人”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其身份的建构,并非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差异化生存策略的运用、以及对自身历史记忆的塑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这种对族群认同建构过程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能动性,也让我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从一种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变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过程。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巧妙地将“生态”、“族群”和“文化”这三个维度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理解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叙事。作者对赣粤闽边界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书中所述的山地地形、气候条件、水系分布,不仅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成为了不同族群迁徙、聚落和互动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种生态背景与族群关系的演变紧密结合。晚清时期,这片区域是不同族群交汇、竞争和融合的舞台。客家人作为一个相对晚迁的群体,如何在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中,通过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组织、经济模式和文化习俗,逐渐形成自身的身份认同,这是本书最核心的论点之一。这种对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过程的深入探讨,让我意识到,“客家文化”并非一种封闭的、代代相传的遗产,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被协商、被选择、被强化的结果。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地域文化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可以说《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绝对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以一种我从未设想过的方式,将地理、生态、族群关系和文化认同这几个看似独立的维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叙事网。书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将这片“边界地带”的特殊性,作为理解客家文化形成的关键。在行政区划上,赣粤闽三省的边界区域,往往是国家管辖的边缘,是信息流动相对缓慢,地方性力量相对活跃的区域。作者指出,正是这种“边缘性”,为不同族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适应提供了空间,也为“客家”身份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书中对这片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之前对客家人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们居住的山区,勤劳而坚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这种“山区生活”并非是被动的选择,而是与特定的生态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产方式紧密相连。比如,书中对山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梯田耕作技术的演变、以及与河流灌溉系统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都让我对客家人的生存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族群文化的塑造作用是如此深刻和持久。

评分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一本名为《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的书籍,虽然书名略显学术和冗长,但深入其中后,我才发觉它所描绘的世界是如此宏大而细致。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般的严谨,层层剥茧地揭示了晚清时期,在赣粤闽三省交界这片特殊的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族群的迁徙、分布与互动,进而催生并塑造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面貌。作者并非孤立地看待客家人的形成,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态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书中对于山区地形、河流走向、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的细致描绘,绝非点缀,而是构建整个故事逻辑的基石。例如,书中通过对历史上几次大规模迁徙的分析,生动地展现了山地阻隔如何造就了相对独立的聚落,而河流则又成为连接这些聚落的纽带。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客家”这一身份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个纯粹的文化概念,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由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力量共同塑造的动态过程。书中对于族群关系的描绘也极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将不同族群描绘成泾渭分明的实体,而是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的交织、冲突与融合。尤其是在晚清这个社会动荡的时期,各种族群之间的矛盾被放大,而“客家”作为一个相对晚近形成的族群,其在与其他族群(如广府人、闽南人等)的互动中,是如何一步步巩固和强化自身认同的,书中提供了大量的例证和分析。这种对族群互动细腻的描摹,让我看到了历史真实的复杂性,也为理解当下一些地区存在的族群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维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客家文化”的理解是相对表层的。我以为它主要体现在一些固定的建筑风格、独特的方言口音,或是某些节庆习俗上。然而,《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客家文化”背后更为深邃的历史动态。作者并非将“客家人”视为一个先验存在的群体,而是着力于探讨“客家”这一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晚清时期,在赣粤闽边界的特定时空背景下,被积极地建构起来的。书中对于“族群”这一概念的分析尤为精彩,它不再将族群简单地视为血缘或地域上的同质群体,而是强调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性。在晚清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族群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又尖锐。“客家人”作为一个相对晚迁的群体,如何在与其他早期移民和原住民的互动中,通过共享的经历、相似的生存方式、以及有时是共同的敌人,逐渐形成一种“我们”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价值体系,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证据和深刻的分析。这种对族群认同建构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族性”或“文化特性”,都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被塑造和强化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客家文化”的既有认知。我曾以为“客家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稳定的传统,是某个特定群体与生俱来的标识。然而,《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以一种极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将我带到了晚清时期赣粤闽边界这个具体的历史现场,让我看到,“客家”及其文化,并非是静态的传承,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动态建构起来的产物。作者并非简单地描述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或文化习俗,而是深入探究了“客家”这一群体身份是如何在晚清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环境中,通过一系列互动、选择和斗争,逐步形成的。尤其引人入胜的是,书中对这片“毗邻区”的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理解了为何山地地形、河流分布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会深刻地影响到族群的迁徙、聚落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客家”这一特殊群体及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作者对族群关系的描绘也极具洞察力,它展现了晚清时期,不同族群之间复杂的交织、冲突与融合,以及“客家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中,通过差异化自身的生存策略和社会组织,逐步确立并强化自身认同。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客家文化”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客家文化”似乎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是某个特定群体代代相传的独特习俗。然而,这本书有力地挑战了这种静态的认知,它将“客家文化”视为一个在晚清时期,尤其是在赣粤闽边界毗邻区,通过一系列历史进程动态建构起来的身份认同。作者并非从“客家人”这一群体出发,去寻找他们的文化特征,而是从这片特定的地理区域出发,审视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不同族群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客家”这一群体身份的形成过程。书中对于“客家人”这一概念的演变,以及晚清时期“客家族群认同”的建构,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它通过梳理晚清社会经济的变迁、移民政策的影响、地方精英的角色以及民间社会的力量,揭示了“客家”身份如何从模糊走向清晰,从一种地理或方言上的归属,演变成一种带有文化和政治意涵的自我认同。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视为“传统”的文化特征,可能并非亘古不变,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社会力量塑造而成的。书中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地方志、族谱、碑刻、契约文书以及晚清时期的报刊报道等,对这些零散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解读,从而勾勒出一幅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生动图景。这种严谨的研究方法,让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也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

评分

可以说,这本书开启了我对“客家文化”的全新认知。我过去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其一些具象的文化表现,比如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明清赣传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则将我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探索。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将晚清时期赣粤闽边界这片特殊区域的生态环境、族群构成以及“客家”这一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进行了一次精妙的梳理。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非将“客家文化”视为一个既定的存在,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在晚清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而动态生成的产物。书中对生态环境的细致描绘,让我认识到,山地地形、资源分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族群的迁徙和聚落形态,而这又为“客家”这一相对晚迁的群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作者对族群关系的细致分析,也展现了晚清时期,不同族群之间复杂的互动、竞争与融合,以及“客家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中,通过适应、创新和自我认同的强化,逐步确立了自身的文化面貌。

评分

当我拿起《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对客家文化传统的一番梳理和解读。然而,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我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让我重新审视“客家”这一身份的来龙去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客家文化”置于一个动态的、被建构的过程之中进行考察。尤其是在晚清这个社会巨变的时代,在赣粤闽这片特殊的边界地带,作者细致地展现了“客家”这一族群身份是如何被塑造、被认同、甚至是被“发明”出来的。书中对于“族群认同”的分析,跳出了简单的血缘或文化固定的论调,而是强调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例如,在晚清激烈的社会矛盾和族群冲突中,“客家人”作为一个相对晚迁的群体,如何在与当地原住民和其他移民群体的互动中,通过共享的经历、适应的策略、以及对自身差异的认知,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身份意识。这种对身份认同建构过程的深入挖掘,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能动性,也让我意识到,许多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文化身份,都曾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形成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既烧脑又极其满足。它不是那种轻松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作者在《明清赣粤闽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一书中,对晚清时期赣粤闽边界地区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片区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不同族群迁徙、交汇和冲突的热点地区。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族群描绘成铁板一块,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展现了它们之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比如,书中对于客家人与其他族群(如广府人、闽南人、畲族等)在土地、资源、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种对族群互动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充满了灰度、妥协与融合。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种族群互动置于更广阔的生态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书中对于山区开发、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共同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促使不同族群之间产生联系,并逐步形成一些共同的文化元素,进而影响到“客家”认同的形成,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种多维度的分析,使得我对客家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其表面的文化符号,而是深入到了其形成的土壤和根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