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艺术文献丛刊:辛丑销夏记
定价:96.00元
作者:[清] 吴榮光
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出版日期:2012-06-01
ISBN:9787534030581
字数:
页码:46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辛丑销夏记》五卷,清代昊荣光鉴赏书画的精心之作辛丑为道光二十一年,时伯荣已放归田里,因采历年赏鉴所得,略仿高士奇江村销夏录¥之例,详记款识一一录出而成。全书首录《定武兰亭》并以唐宋诸本证其真,绩记五代至明书画真迹百余件。昊氏于是书不仅详记书画作品尺寸,楷释围记,且具录题跋,并间出识语,其学养眼光令人称赏。昊荣光,字伯荣,号荷屋、可庵,或署拜经老人、白云山人。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今属广州市)人。伯荣工书,由欧阳询人手,旁涉苏轼。康有为评曰:孟昌吾天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能昼,山水宗昊镇,花卉得惮寿平意。好收藏,精鉴赏。历年所积碑帖数十箱、图书数万册。著作另有吾学录移、《绿伽楠馆诗稿》、《筠清馆金石文字》、《帖镜》等。《辛丑销夏记》一书初刻于道光年间,此次整理即以该本为底本。
目录
点校说明
重刊辛丑销夏记序
昊氏自记
凡例
辛丑销夏记卷之
宋揭五字不损真定武兰亭叙
定武兰亭赵子固落水本
宋揭定武兰亭
唐临兰亭墨迹册
唐人书七宝转轮王经墨迹
唐贞观人书藏经墨迹册
唐临右军二帖
五代周文矩赐梨图卷
五代张戡人马轴
五代人按乐图
宋元佑三年范纯仁告身
宋徽宗祥龙石图
宋徽宗御疠图
宋封灵泽勅
宋徐熙梅竹文禽
宋范宽山水
宋御府荔枝图卷
宋文潞公札
宋苏文忠题文与可竹卷
宋苏文忠送家安国教
授成都诗册
宋人十札
宋黄文节书李太白忆
旧游诗
宋黄文节书几帖
宋米元章天衣禅师碑真迹
辛丑销夏记卷之二
宋米元章多景楼诗册
宋米元章虹县诗
宋米元章书杜诗
宋石恪春霄透漏图卷
宋苏文定札
宋袁立儒芦雁卷
宋米元晖云山得意卷
宋米元晖札
宋李唐画采薇图卷
宋夏珪长江万里图卷
宋胡舜臣蔡京送郝元
明使秦书画合卷
……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欲其心无苏、董,终不可得,亦犹此唐人书,必不能使有宋人一笔。何以故?心所本无故。嘉庆十五年二月十九日,成亲王识。
正是真文印度来,乌丝供奉尽仙才。一枝青琐婵娟笔,特为君王麻纸开。五纸重添九纸长,墨绿迦叶有余香。葫芦小印装池例,愧付书家趟子昂。贾相《洛神士二行》后归趟松雪。文皇监目赖中书,米老语。家令题名惜阙如。此是梵香真妙谛,可容七宝较墦瑛。谁向迦维植胜绿,万花飞舞墨痕鲜。波罗妙偈同宣出,神往贞观廿二年。《心经》得残经后九纸,喜题。伯荣。
成亲王跋后,绩得四页半,恰与上经文相连,因装于后。道光庚子六月,解组南行,侨寓昊门十三日。伯荣时年六十有八。
外袈裟辽颈,内行不净法,已行恶法故,死即堕地狱。铁丸热光焰,宁可吞取死,若有破戒者,不应吞信施。外袈裟逵颈者,以袈裟缚置肩上,此是外取圣表式,内空元所有。譬如画器内成臭物,如此之虚假,定元一可取。恶比丘亦复如是。第二偈者,何以如来作如是说:宁吞铁火丸,而不吞檀越供养施食。何以故?吞铁火丸肝肠烂死,不以此因缘堕于地狱,是故作如是说。呵责婆裘比丘已,告诸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言:若比丘虚诳忘语马初。佛结第四波罗夷坚已,复次随结,除增上慢者。如是佛已为比丘说随结已,于随结中,不见谓为已见者,以慧眼不见阿罗汉想,而谓已见,如是未至谓至,未得谓得。未得句者,以道谛未得。作真实者,以慧眼覆见真实。增上慢者,作是言:我已得圣利法。于中生慢,或言过慢,或言增慢,自念言:我于阿罗汉法,我已作之。云何慢?以舍摩施毗婆舍那力故,烦恼踅住,是名为慢,若后见欲境,烦恼便起,唯此人不犯。问曰:何人起慢?何人不起慢?声闻罗汉不起慢,既得道果,一切诸烦恼减故,以慧眼覆观,元有未得谓得狐疑。云何狐疑?我得须陁洹、斯陁鎗、阿那鎗为初,如是于四道果慢不起,复不起慢于破戒人。云何不起?
……
媒体推荐
暂无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辛丑消夏记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特别是在书画领域,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很多时候,我们只能仰望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却难以窥探其背后的故事和鉴定的智慧。这套书的到来,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艺术品鉴定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文化指南。我非常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书画的演变,从笔墨的勾勒到意境的营造,都有非常细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何去看”。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气韵生动”的独到阐释,这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一幅画能够流传至今,为什么有些作品能够被奉为经典。它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去品味其中的奥妙。
评分这套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深感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古代书画的鉴定方法和发展脉络。之前看了不少零散的文章和视频,总觉得不够深入,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虽然书名有点长,但内容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干货。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名家名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书画鉴定的各个方面,从纸张、墨色、绢的质地,到笔法、构图、款识、印章等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不同朝代书画风格演变的分析,让我对晋唐的飘逸、宋元的雅致、明清的世俗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神韵”和“气韵生动”的讨论,这正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关键所在,也是最难把握的精髓。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中国古代书画的浩瀚世界,让我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逐渐辨别出其中的真伪优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领域的著作。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介绍名家画作的书籍,但真正能够深入讲解鉴定理论和方法的却为数不多。这套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而更像是一本“庖丁解牛”式的著作,将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的每一个细节都剖析得淋漓尽致。从纸张的年代辨别,到墨色的陈旧程度,再到笔法的独特性,乃至款识和印章的真伪考证,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论述和清晰的图例。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个时期书画风格演变时,所引用的丰富文献资料,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证更加严谨和权威。它不仅仅是给普通读者科普,更是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古代书画的鉴定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严谨的学术考证之上。
评分我是一位在读的艺术史专业学生,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丰富我理论知识的参考书,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艺术文献的经典著作。市面上很多书都停留在介绍名家和作品的层面,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体系的“百科全书”。我特别欣赏它对各个时期艺术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这对于我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逻辑至关重要。书中对于文献的出处、考证过程的详述,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为我今后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曾为一篇关于宋代山水画风格演变的报告查阅了大量资料,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我想会节省我很多时间和精力。书中对一些古代鉴定理论的阐释,如“纸寿千年,墨韵万载”等,都非常发人深省。总而言之,这本书是艺术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搭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让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学术探索。
评分我平时喜欢在网上淘一些看起来有价值的艺术书籍,因为我对中国古代的书画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觉得“旗舰正版”和“辛丑消夏记”这样的字眼,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和“中国古代书画书目精选鉴定全集”更是直接点出了它的主题。我拿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翻开来,精美的印刷和清晰的图片,让我立刻感到物超所值。这本书的内容,简直是把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领域的精华都浓缩在了一起。它不仅仅介绍了鉴定的一些基本常识,还深入到了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纸张的纹理、墨色的深浅、印章的字体、甚至是装裱的工艺来判断一幅画的真伪和年代。我之前总觉得鉴定是一件很高深莫测的事情,只有专家才能做到,但这本书用非常详实和易懂的方式,把这些“秘诀”都分享了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代书画市场和收藏历史的介绍,这让我了解到,原来书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还包含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