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在爱情的四季里,你依然可以做自己 |
| 定价 | 32.00 |
| ISBN | 9787540468026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许皓宜 |
| 编号 | 1200934733 |
| 出版日期 | 2014-08-01 |
| 印刷日期 | 2014-08-01 |
| 版次 | 1 |
| 字数 | 119.00千字 |
| 页数 | 222 |
| 作者序:重新经营你的爱与人生 春透过相遇相知 才能看见*真的自己 01.双人床上的六个影子 02.爱就像季节慢慢变化着 这样也无妨 03.xuan择多了 却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 04.别让“有缘无分” 成为你害怕失去的借口 05.幸福 要从爱自己做起 06.与人分享 也是爱情的一部分 07.真正的相爱 不会从悲哀开始 08.缺角的幸福 也是一种幸福 夏爱情里的磨合与冲突 都是相知相守出的考题 01.挫败感 让人成了爱情逃兵 02.从“我们”到“我” 爱情悄悄换季 03.两性间的差异 其实是审视爱情的一把尺 04.在冲突里“不退让” 反而能让两颗心更靠近 05.爱情与面包的完美比例 06.情人眼里 不能没有沙 07.用对的方式表达爱 别让爱互相伤害 08.诉说与倾听 是爱情的特效药 秋若即若离之间 放不放手都是*好的xuan择 01.爱情的D1一片落叶 不是“争吵”而是“懒得吵” 02.接受自己的阴暗面 爱才会完整 03.“若即若离”不等于“永远分离” 04.当爱变成了习惯 是很有杀伤力的 05.捆绑身边的人 其实是在惩罚自己 06.打开“情绪性记忆”的抽屉 让爱重生 07.女人的皱纹不怕长在脸上 怕刻在心上 08.“只能同甘 不能共苦”的“恩爱夫妻“ 09.明白不能失去什么 生命的价值才在爱中出现 冬在爱情里每阵亡一次 你就重生一回 01.当你的心绑架了大脑 究竟谁才是受害者? 02.全然体验爱情的幻灭 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03.你的伤痛不是因为失去某个人 而是失去了自己 04.爱情的难题是:一个人变了 另一个人却不愿意改变 05.真正的痊愈 从处理过去的伤痛开始 06.爱情往往暗藏着求生的本能 07.失恋 也是一种力量 08.悲伤是身体的一套自我保护机制 09.允许爱情进入冬眠 让它走往该去的方向 10.等待 也得设个停损点 |
| 许皓宜 台.湾师范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现任: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谘商心理师。作者深厚的心理学背景 加上对两性的深入研究 让她总是以柔软的心 敏锐地解析在爱情中的每颗心灵。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 温和地带著人们寻找心里以为遗忘的那一面 又细腻地挖掘出每个人心底*真实动人的那面。然后 学习--带著希望 在困境和幸福中 都真实且自在地活著。专长为心理动力取向心理治疗、情绪与压力心理学 以及婚姻与家庭谘商。具有合格的NGH美国靠前催眠师证照、美国生涯发展谘询师证照与讲师资格 以及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认证合格谘商督导资格。 |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许皓宜编著的'在爱情的四季里你依然可以做自己'是一本深入浅出、叙事生动的恋爱心理学读本。有人说 当爱说出口的那一瞬间 爱已成稍纵即逝的碎片……爱情的确就像四季更迭 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段处境里。然而大多数人 对季节的流变习以为常 但对爱情冀望的依然是永远的幸福与甜蜜。恋人、夫妻之间的相处 难免磨合、冲突、觉得委屈 甚至感到若即若离的难受 或相处不来而分手……如果你对爱情有这样的体会与认知 能够接受恋情的多变性 那么 你必然可以像一名情感园丁一样 处理自己的冲动 耕耘自己的怒气 因为你知道 每个人在感情中所遇到的问题 其实其来有自 可能是童年时期受过的创伤、成长过程中未完成的遗憾 或是内心的伤痕与需求没有得到适时抚慰。 |
这本书的文笔流畅,读起来几乎没有阅读障碍,但其内涵却十分深刻。它有一种独特的“温和的批判性”,不苛责我们追求爱,但坚定地反对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去维系爱。我尤其欣赏它对“独立”和“分离”的积极定义。在很多关于爱情的书籍中,“独立”往往被描绘成一种疏离或冷漠,仿佛爱就必须是黏糊糊的。但这本书清晰地阐释了,真正的独立,是拥有离开的能力,却依然选择留下的勇气与意愿。这是一种更高阶的承诺。它鼓励我们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维护自己的朋友圈子、保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把伴侣当作生活的唯一支点。这种“双核驱动”的爱情观,让我觉得非常踏实和现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完整的个体才能投入一段健康的关系,一个空洞的容器只会无休止地向外索取,最终把伴侣压垮。
评分这本《在爱情的四季里,你依然可以做自己》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柔又坚定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爱情这东西,最考验人的地方就在于“失去自我”的风险。多少人在追逐一段关系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对方、为了维系所谓的和谐,把自己磨成了不认识的样子。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是一团色彩鲜明的颜料,为了融入一幅灰蒙蒙的背景画,硬生生把自己调成了与背景融为一体的暗色。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像是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它没有贩卖那些虚无缥缈的浪漫幻想,反而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如何在爱里保持边界感和自我完整性。它不像那些老套的爱情指南,只会告诉你“多付出”、“多包容”,而是深入剖析了依恋模式、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甚至触及了如何处理冲突和差异。那种感觉不是说教,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促使你去审视自己那些潜意识里害怕独立、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书里关于“成熟的爱是两个独立圆的相交”这个观点,尤其打动我,它清晰地指出了,真正的亲密不是融为一体,而是彼此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让爱成为一种“加成”而非“消耗”。
评分我一直是个在感情里容易“迷失方向”的人,总觉得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为他/她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妥协。每一次关系结束,我都会陷入长久的自我怀疑,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够温柔、不够懂事。读完这本书,那种沉重的自我归咎感开始慢慢松动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它一步步引导你理解,为什么你会形成这样的相处模式。它探讨了依恋类型,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让我终于明白我那些不安全感的源头,不是我性格的缺陷,而是童年经历塑造的一种应对机制。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再是单纯地指责自己“不够坚强”,而是开始有针对性地去修复内在的创伤。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代表性,它们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童话爱情,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别扭”和“别扭”背后的深层原因。它教会我,爱不是一种无条件的吞噬,而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互相滋养。这种“有底线地去爱”的能力,比盲目的付出更珍贵。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不像一本“畅销书”,它的气质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心灵对话录”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那种一蹴而就的“速成秘籍”,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你可以反复回味和对照的框架。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翻回到前面关于“如何识别和应对情感操纵”的那几章,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小动作”常常防不胜防。书里对“被爱”和“爱人”这两个角色的权衡分析,也很有启发性。很多人都擅长被爱,享受被关注和照顾的感觉,但当角色互换,需要自己去付出和承担责任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提醒我们,爱是一项双向的技能,需要持续学习和练习。它最终引导我形成了一个核心信念:在爱情里,最重要的那个人永远是你自己,只有把自己过好了,你才有资格去谈论“四季流转,我依然是你身边那个不变的自己”的美好。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市面上关于“自我成长”和“两性关系”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观点先行,逻辑松散,读完像是喝了一大杯兑了水的糖水,甜是甜,但营养在哪儿却说不清楚。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异常扎实且富有层次感。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爱情的伟大,反而更倾向于用心理学框架去解构那些我们在爱情中常常感受到的“不对劲”和“别扭”。特别是它对“完美伴侣”神话的拆解,让我茅塞顿开。我们总是在期待一个“对的人”来“拯救”我们,来填补我们内心的空洞。但这本书冷静地指出,爱人是来“分享生活”的,而不是来“完成你”的。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巨大的。它教会我把关注点从“他/她有没有做到我期望的”转移到“我是否在关系中清晰地表达了我的需求,并且能够独立地处理我的情绪”。这种从“向外求”到“向内看”的视角切换,是这本书提供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它让我明白,我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包括我的幸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