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社会——西方文库 学术译丛
定价:39.80元
作者:(美)摩尔根,马巨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01
ISBN:9787534361876
字数:486000
页码:4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摩尔根的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古代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历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
——恩格斯
内容提要
美国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是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这部书中,摩尔根以美国印第安人亲属制度、家庭生活为基础,进而拓展到整个人类早期的氏族制度与社会生活,会息摄影式地为我们展出了混沌初开时期人类的存在面貌,其中丰富翔实的案例,立体式地为读者再现了人类初民的政治组织,婚姻家庭关系和财产继承的变化,廓清了人们对上古时代的蒙昧认识。素有三四十年代中国八大史学家之一的杨东莼先生流畅生动的译笔使这样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读来饶有趣味,毫不枯燥。
目录
编 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
章 人类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二章 生存的技术
第三章 人类发展进度的比例
第二编 政治观念的发展
章 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
第二章 易洛魁人的氏族
第三章 易洛魁人的胞族
第四章 易洛魁人的部落
第五章 易洛魁人的联盟
第六章 加诺万尼亚族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
第七章 阿兹特克联盟
第八章 希腊人的氏族
第九章 希腊人的胞族、部落和民族
第十章 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
第十一章 罗马人的氏族
第十二章 罗马人的库里亚、部落和民族
第十三章 罗马政治社会的建立
第十四章 世系从女系到男系的转变
第十五章 人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
第三编 家庭观念的发展
章 古代家庭
第二章 血婚制家族
第三章 伙婚制家族
第四章 偶婚制家族和父权制家族
第五章 专偶制家族
第六章 与家族相关的制度的顺序
第四编 财产观念的发展
章 三种继承法
第二章 三种继承法(续前)
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生于美国纽约洲,曾做过律师,以其余暇研究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曾多次深入访问印第安人居留地,获得大量的手物质文化资料,据此写成了《易洛魁联盟》、《人类家庭的亲属制度》两部专著。后又以
《古代社会》这本书,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次智识上的“远足”。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我们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对于社会结构的剖析,从宏观到微观,无不细致入微。例如,他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关系”的理解,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中国特色社会现象的深入解读,使得这本书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书中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分析,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让我深受启发。他并非简单地描述这些制度,而是试图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社会,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这种感觉着实令人兴奋。
评分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的,当时只是被它“西方文库”的名头所吸引,以为会是一般的西方文学名著的译本,然而翻开后才发现,其内容之深刻,学术性之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古代社会》中,试图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古代社会。这种视角,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家国情怀”的束缚,以一种更为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去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那种独特的、围绕着家族和宗族而形成的社会结构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结构中生存和发展,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他并非简单地叙述事实,而是试图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社会规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古代社会》这本书,最初的印象是它提供了一种“他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历史。这种视角,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看到一些我们平时可能忽略的细节。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观察,虽然有时带着些许西方学者特有的审视,但其洞察力却是不容置疑的。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那种独特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组织形式的分析,让我深受启发。这种分析,远比简单地描述某个朝代的兴衰更能触及历史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现象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逻辑推理,一步步地引导读者接近真相。书中对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连续性和变异性的探讨,更是将这种审慎推向了极致。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充满着微妙的演变和深刻的转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绝佳契机,其意义之深远,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在我反复阅读《古代社会》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作者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他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地域,而是试图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基本特征。这种宏观视野,使得他在分析具体社会现象时,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的连续性与变异性的探讨,尤为引人注目。他既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强大的稳定性,又揭示了其内部潜藏的变革力量。书中对社会精英的分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制度和文化来巩固其统治地位,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种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演进的哲学思考。每一次翻阅,都能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坦白说,《古代社会》这本书,我是在一种“求知若渴”的状态下开始翻阅的。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充满好奇的研究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作品,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解读。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梳理,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分析的深度,都令我叹为观止。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普遍性的社会规律。书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中“制度”与“习俗”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制度是社会运行的骨架,而习俗则是填充其间的血肉。这种对社会结构的精细化处理,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评分这本书,我只能用“颠覆性”来形容。作者在《古代社会》中,对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固有认知,进行了彻底的“重塑”。他并非简单地从“正史”中撷取片段,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社会模型。他对中国古代社会那种以家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的深入剖析,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影响着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他对于社会变迁的分析,也并非局限于政治革命或经济变革,而是关注到了更为细微的文化和观念上的转变。这种对历史深层动力的挖掘,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描绘,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得以用更加批判和辩证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古代社会。
评分《古代社会》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对于“社会”这个概念的深刻解构和重塑。作者并非仅仅将古代社会视为一个静态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期,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无数相互关联的个体和群体构成的、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他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功能的细致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书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的阐述,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他关于社会精英的形成和维持,以及普通民众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分析,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对社会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经典。它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思想养分,让我对社会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初次接触《古代社会》这本书时,对其篇幅之巨以及学术性之强,内心是有些许畏惧的。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便会被它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证所吸引,无法自拔。作者对于古代社会结构的梳理,其逻辑的严密性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他并非孤立地看待某个社会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探究其与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这种系统性的分析,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例如,他对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关系的解读,以及不同阶层在社会运行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罢,我仿佛对古代社会的权力分配、资源流通以及社会流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它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触动。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角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对古代社会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识上的享受。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研究古代社会的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这本《古代社会》的译本,我几乎是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情去翻阅的。作为一个长期沉浸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人,我对西方汉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解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部作品显然是其中的翘楚。它所展现出的宏观视角和精微分析,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史实,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社会图景,从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到文化习俗,无一不细致入微。其对宗法制度、土地关系、家族伦理的探讨,深入骨髓,触及了中国社会运作的核心。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字里行间跳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零散的文献资料提炼出普遍性的社会规律,这种能力令人惊叹。他没有回避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复杂性,而是直面它们,并试图从中找到理解的钥匙。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解读角度,仿佛一个宝藏,越挖越深,越感丰盈。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的产物,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中国。它提供的思考方式,对于我自身的学术研究,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古代社会》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它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内在逻辑”的揭示。作者并非简单地将中国古代社会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而是试图挖掘其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他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中“权力”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权力的载体,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权力的形态。书中对社会精英的分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维护其统治,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种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社会权力运作的经典。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对社会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