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苗图抄本汇编(上下)
定价:800.00元
作者:杨庭硕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221065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本书中做到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抄本作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大至可以复原陈浩原作的本来面目,并且弄清了各抄本的传抄线索,奠定了鉴定抄本价值和深入研究这一文物资料的基础。《百苗园》是一本时代性、地域性极强的典籍,不熟悉贵州历史、贵州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很难全面把握该书的丰富资料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吉首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联合资助。收入本书的百苗图,是在贵州境内收集到的传世的11个抄本。本书图文并茂,制作精美,描绘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耕作渔猎、歌舞饮食等诸多方面。
目录
总序
前言
编排及说解凡例
抄本概述
上编
1 倮(亻罗)
2 罗鬼女宫
3 白果(亻罗)
4 宋家苗
5 蔡家苗
6 卡尤仲家
7 补笼仲家
8 青仲家
9 曾竹龙家
10 狗耳龙家
11 马蹬龙家
12 大头龙家
13 花苗
14 红苗
15 白苗
16 青苗
17 黑苗
18 剪发仡佬
19 东苗
20 西苗
21 夭苗
22 依苗
23 打牙仡佬
24 猪屎仡佬
25 红仡佬
26 花仡佬
27 水仡佬
28 锅圈仡佬
29 土人
30 披袍仡佬
31 木佬
32 仡僮
33 蛮人
34 僰人
35 峒人
36 谣人
37 杨保苗
38 伴僙苗
中编
39 九股苗
……
下编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百苗图抄本汇编》,简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民族活态史的视觉史诗,而杨庭硕先生的付出,功不可没。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服饰入手。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对这一块的极度渴求。书中对“百苗”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某个特定民族的服饰,特别是她们在成年礼、婚礼等重要仪式上穿着的服饰。这些服饰往往非常华丽,上面装饰有精美的刺绣、羽毛,甚至金属饰品。这让我看到了这些民族对于人生重要仪式的尊重和重视,也看到了她们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特追求。我常常在想,这些图谱的绘制者,是否也曾亲身经历过这些仪式,或者与这些民族有着密切的接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图录,更是一份关于历史的、关于文化的、关于人的、珍贵的记录。
评分翻阅《百苗图抄本汇编》,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古代服饰博物馆,而杨庭硕先生就是那位才华横溢的策展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只能通过零散的文字资料来了解。这套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方式。书中对“百苗”的涵盖,非常广泛,这让我有机会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服饰特色。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服饰色彩和图案的描述。例如,某些民族的服饰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象征着热情与活力;而另一些民族则偏爱深邃的蓝色,可能与天空或水的崇拜有关。这些色彩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甚至会尝试去推测,这些图谱最初是如何被绘制出来的,它们是作为官方记录,还是民间收藏?其流传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这些疑问,都让我对这本书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评分这套《百苗图抄本汇编》,真是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杨庭硕先生的整理工作,无疑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壮举。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书中收录的“百苗”,我理解为是古代对当时中国境内众多不同民族的统称,这本身就说明了古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征。我特别关注书中那些对于服饰背后所承载的社会习俗的描述。例如,有些民族在特定节日会穿着特定的服饰,而这些服饰的款式和纹样都有严格的规定。这让我看到了服饰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身份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甚至是历史的见证。我曾经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反复比对书中不同民族的图谱,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在服饰上的联系与区别。这种比较研究,让我逐渐勾勒出一条模糊的文化交流的脉络。虽然我无法完全读懂每一个图谱背后的所有信息,但其提供的视觉材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部“民族服饰编年史”来对待,它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饰的发展演变。
评分《百苗图抄本汇编》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历史对话。杨庭硕先生的付出,绝对是对我们民族文化宝库的一次重大贡献。我之前对古代民族服饰的认知,大多来源于影视剧或者一些零散的资料,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真实。而这套书,用一种极其直观、生动的方式,将那些曾经鲜活的存在呈现在我眼前。我曾花费数小时,仅仅专注于描绘一位女性头饰的细节,那繁复的工艺,那些精心挑选的配饰,无不透露出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穿着者的身份地位。书中那些关于不同民族服饰色彩搭配的运用,也让我大开眼界。有些民族偏爱明亮的色彩,充满活力;有些则偏爱沉稳的色调,显得庄重肃穆。这些色彩的选择,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更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对自然元素的崇拜,或者对某种精神理念的表达。我常常在想,当年的工匠是如何将这些图案绘制得如此细致?又是如何将这些色彩得以保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这套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古代服饰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民族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深度思考,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套《百苗图抄本汇编(上下)》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民族服饰文化的一扇窗,我以前对这方面的了解实在太有限了,总以为古代的服饰就那么几种,直到我翻开这套书,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杨庭硕先生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抄本汇编整理出来,其功劳不可估量。光是看着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就足以让人沉醉其中。书中对于不同民族服饰的款式、材质、纹样、甚至是佩饰的细节都做了详尽的记录,有些图谱上的线条勾勒,颜色虽已褪去,但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的鲜活与精致。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某些少数民族服饰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书中关于苗族不同分支服饰的区分,以及她们在不同场合(祭祀、婚嫁、日常)的着装差异,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审美,更是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习俗。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仔细揣摩每一幅图,想象着图中的人物穿着这些服饰,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进行着怎样的活动。这种代入感,是我在阅读许多历史书籍时都未曾有过的体验。而且,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不是我们太过于追求宏大叙事,而忽略了这些构成文化基石的细微之处?这套书就是最好的提醒。杨庭硕先生的这份心血,无疑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保存,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本书籍本身的意义。
评分每次翻开《百苗图抄本汇编》,都感觉自己像一个初次踏入古代市集的游人,被眼前琳琅满目的服饰所震撼。杨庭硕先生的编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近距离审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极其考究的细节所吸引,例如,不同民族在腰带、鞋履、帽子上的差异,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我曾注意到书中对某一个少数民族女性发髻的描绘,其复杂程度和装饰样式,让我联想到这背后可能与婚姻状况、社会地位,甚至是对某种神灵的祭祀有关。这种联想,让我对书中的图谱产生了更深的兴趣。我甚至会尝试去想象,这些图谱最初绘制时的情景,是出自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之手,还是由民间艺人精心创作?其流传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本身的历史价值产生了更深的敬畏。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服饰的,它更是关于人的,关于民族的,关于历史的。它以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知。
评分《百苗图抄本汇编》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杨庭硕先生的整理工作,堪称是学术界的一项壮举。我之前对中国古代民族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宏观的历史叙事中,缺乏对具体民族生活细节的感知。而这套书,通过详尽的图谱,让我得以“亲身”走进那些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民族世界。我曾经反复研究书中对于某个少数民族女性服饰中,刺绣工艺的精美程度。那些复杂的几何图案,那些生动的动物形象,都让我惊叹于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我甚至会去想象,这些图案的背后,是否也承载着特殊的寓意,例如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或者对家族图腾的纪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大一统”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古代史,而应该看到其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这套书,就是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通往微观历史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曾经辉煌的民族文化。
评分这套《百苗图抄本汇编》,是杨庭硕先生献给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份厚礼。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直观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他们的服饰入手,而这套书,无疑是将这一方式发挥到了极致。书中对“百苗”服饰的呈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我曾经花了很长时间,研究书中关于某一个游牧民族的服饰图谱,他们对于皮毛的运用,对于金属装饰的偏爱,以及服饰的实用性设计,都与内地的农耕民族有着显著的差异。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条件,都会在服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包含人物活动的图谱,不仅仅是静态的服饰展示,更能看到服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狩猎、劳作、或者节日庆典的场景中,人们如何穿着这些服饰。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服饰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套书,不仅是一次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次生动的历史再现,它让沉睡的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评分《百苗图抄本汇编》这本书,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杨庭硕先生的辛勤编纂,无疑为我们揭开了历史的面纱。我一直对古代社会的多民族共存状态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从服饰这一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古代中国多元化的文化景观。书中对“百苗”的描绘,涵盖了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的民族群体,这让我有机会看到不同民族在服饰上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与融合。我特别留意书中关于服饰材质和工艺的细节描述。例如,某些民族擅长使用丝绸,而另一些民族则更偏爱麻布或皮毛。这些材质的选择,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息息相关。我甚至会尝试去推测,这些图谱的原始来源,是宫廷的收藏,还是民间的手抄?其流传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初次接触《百苗图抄本汇编》,就被其沉甸甸的分量和散发出的古朴气息所吸引。翻开后,我瞬间被拉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古代世界,那是一个由无数生动形象构成的民族画卷。杨庭硕先生的编纂,不仅仅是将散落的文献汇集,更是对这些宝贵历史遗存的深度挖掘和梳理。书中收录的“百苗”并非仅指某一个民族,而是涵盖了当时广阔地域内形形色色的民族群体,这使得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幅图的注释,虽然有时候注释比较简略,但依然能够提供关键的信息,例如服饰的名称、所属的族群、穿着的场合等。这对于一个对历史文化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通过这些图,我得以窥见古代社会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是对美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于某些部落女性服饰中头饰的复杂程度和象征意义的描绘,让我惊叹于她们的创造力和智慧。这种直观的视觉呈现,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来得更加震撼和深刻。我常常会反复翻阅,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不仅仅是一部服饰图录,更是一部关于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历史教科书,其价值之高,令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