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医之心——好医生执业志
定价:35.00元
售价:21.7元,便宜13.3元,折扣62
作者:张抒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301237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生活中我们享受的所有服务,几乎都能以等价形式体现消费的交易特征,独独医患,不能,也不可以。患者,因病痛求助医生;医生,因使命和职责,为患者提供治愈、帮助或者安慰等专业性很强,非一般意义的服务。花钱可以买任何商品,唯独生命和健康不能用钱等价交换。医生与患者,本是陌路人,却因为天职,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的渴求,坐在了面对面,构筑了人世间奇特的人际关系。
医,是医疗、医术,又是医疗、医术之上承载医德、医风的医生之心地。医之心,是医生对患者的理解所体现的心性,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来自11家医院的29位医学专家们发自心底的文字,是千万个好医生执业感悟的一部分。如果,你能静下心听他们平实讲述职业生涯中对患者的感念之情,以及有痛更有欣慰的医之心感悟,作为医生,你会对怎样才是一个好医生,怎样做个好医生,何为仁心,何以信守仁心,有新的解读;作为患者,当你生病就诊时,会因为对医生的更理解和信任,得到更科学、更有效的健康服务。
序言 何以仁心 张抒扬/1
1. 如果,能够重来 李小鹰/8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刚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顾阿姨,一位肝癌晚期的白发老人,坐着轮椅在外面等了我两个小时。她想对我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的话竟成了她临终时的遗憾。
2. 红包 王仲/14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3. 爱与光明并存 黎晓新/21
“我是带着全家人来的,他们都要看看是谁让我重见了光明。”说着他们送上了一幅托人写好的字“爱与光明并存”。这幅字后来就一直挂在我们的病房。患者的爱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我们。
4. 牵挂 于健春/27
医患,是特殊的缘,一如牵挂,是特殊的情愫,还有那感念在生命里的绿豆,以及那只半旧的公鸡瓷玩偶。
5. 水果 沈敏/32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雪中送炭心存温暖。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水果,如同社会离不开仁心。
6. 信任之重 陶海/38
重塑医患之间需要的坦诚和信任!坦诚才能赢得信任,信任才能和谐,医患之间的信任,其实是一种坦诚的交互,只有彼此坦诚与信任,才会构筑真正的和谐。
7. 说法 杜淑英/47
“关键问题是需要医生的诚信仁爱之心,加上病人的包容感恩之情,医患关系才会真正开启良性互
动。”Z 医生语重心长地说。
8. 张红宇/53
谢谢你,我的病人!寻常的,承载的也是我的信任。
9. 攥手 何田/58
奶奶被挪动的时候,一只手又在空中乱舞,我明白她在找什么。我抻下手套,主动伸过手去,再次握住了奶奶的手。
10. 作揖 卜小宁/65
那个凌晨,李老走了,可老人平和而真诚的点点滴滴, 却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李老那特有的作揖,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11. 掌声 蔡建强/70
将近八年过去了,歌唱家已经渐渐走向耄耋之年,现在依然可见到他在舞台上的身姿,依然可听到他低声地吟唱。掌声,献给生命的礼赞。掌声,献给歌唱家。
12. 两双鞋垫和一双布鞋 谭先杰/75
患者在手术前送钱送物,未必是真心感谢,多半图个放心而已。手术后数月甚至数年还赠送礼物的,应是真正的感谢。尽管后者也不应该提倡,但与红包却风马牛不相及,它承载的,更多是患者与医生的友情!
13. 老丁的四次手术 周兵/82
老丁在我这里四次手术,历时5年多,第四次手术的时候已经70岁,可以说是他的执着和信任,为他争取到理想的治疗结果。是他的信任,使我在给他的诊治经历中,收获了很多,手术技术上的,理论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14. 那一份病历 魏文斌/91
每当我看着不同患者的病历,总会不自觉地想到那个患者。总会想,每一份病历,都是有生命的,记录着不同患者人生历程中一个点或一个阶段,或痛或苦或“循证”的生命承受。我因此而更用心地书写和珍重每一份病历。
15. 我很好 段蕴铀/96
对于一个经历过开颅、鼻腔肿物清理等多个手术的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每一次手术都是一次煎熬,都要过一次“鬼门关”。而手术过后“尽开颜”,每一句“我很好”都弥足珍贵。
16. 平安:幸福的倍乘 杨剑秋/106
平安,于产妇,是幸福的倍乘。于产科医生,更有神圣的涵义,因为面对的是两个人有时甚至是三个人的生命。
17. 倾听 梁晓春/113
能否认真倾听,是检验医生是否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试金石。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要学会善于倾听。
18. 神圣 刘昌伟/119
救死扶伤,阐释着医生的职业。为健康加油,与死神博弈,为生和死付出,又注解着医生的神圣。神圣,其实就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19. 抉择 于健春/126
当一个个危重的患者在与死神的抗争中赢了时间、赢得了生命时,外科医生的抉择的意义,也一次又一次被生命的重生诠释。
20. 成长的滋养 曾学军/131
热爱,让我选择了做医生,而患者给予我职业和心灵的滋养,于无声处伴我成长、成熟。
21. 尴尬与郁闷 李雪梅/140
尴尬、郁闷,很多时候体现了医生职业情感的复杂性,但造就的是医者仁心的博大胸怀。
22. 搏心 张抒扬/148
纠结,是仁心与风险在搏击,而搏心,是仁术之心的另一种表达。
23. 服务的界面 谭先杰/157
“医生给病人服务的界面是尊重。”尊重,简单的两个字,每个患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感受,每个医生都会有自己的感悟。
24. 我的周一 沈敏/164
医疗水平的高低,不是决定诊治成功与否的标准,还取决于医生是否有一颗对病人真诚的爱心。
25. 幸福:给绝望带去希望 余可谊/171
做一个医生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我们在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乃至一次次纠结的历练中,常常给绝望的患者带去希望。
26. 疾苦 赵国光/177
每个重病患者的背后或许都有鲜为人知的辛酸,家境贫寒的患者尤其如此。
27. 走到病人床边 张红宇/185
“医生要到病人的床边去,病人是我们好的老师”,一位医学泰斗说过的话,这一次让我有了特别的感触。是的,走到病人的床边,不仅收获了诊疗经验,还收获了患者真挚的感情。
28. 荣耀 张志强/190
那份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快乐,让我深深体悟到,我们就是首都北京派来的使者,能给和田人民带来幸福,带来安康,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29. 一声蔡爸爸 蔡建强/197
读着小佳这封信时,曾经为小佳病情纠结的心,充满了欣慰,内心弥漫着微笑,不仅因为生命里多了一个知书达理、聪明可爱的女儿,更因为纷繁世界中有一朵临近凋谢的花朵,因为医者的努力而重新绽放,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生机和瑰丽。
30. 惜缘 衷敬柏 /203
医患如相亲,很多情况下医患是过客,只有少数有缘人能“相伴终生”。
31. 欣慰 马东星/208
幡然醒悟,看病救人只是我应尽的职责而已,而对患者,这将可能是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相遇,他们会将你所做过的点滴小事铭记于心,深深感恩!
32. 时刻准备着 王文珍/215
“时刻准备着”,不仅包含着物品的准备,还需要护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的准备。时刻准备着,是对护士知识、技能、责任心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要求。
33. 担当 段蕴铀/223
做一个医生,难是担当,而难的担当,是特殊情形下能把风险和责任扛在肩上。
34. 拔管 王仲/231
我把这个难以拔出的导管拔出了,但留在了记忆深处的尴尬,却时常提示我,医者的仁心,其实是靠对患者的用心和过硬的技术来承载的。
35. 值守:除夕夜心里的踏实 卢海/238
家人团聚过除夕,是生命里的幸福,但作为眼科医生的我,急诊一线的值守,却成了越来越重的除夕情结。
36. 相托 魏文斌/244
当患者将后半生的尊严、幸福、希望通通托付给你的时候,作为医者,所系的已不仅仅是健康,患者相托的,更是他们的生命。
37. 将心比心 王宁利/249
如果一个人是用手做手术,那他永远是手术匠;如果一个人用脑子做手术,那他就是一名好的专家;而如果一个人用心去做手术的时候,那他就已经达到“艺术家”的境界了。
将心比心,才是一个好医生的仁术之心。
38. 无声亦有声 张抒扬/256
无声,是理解患者后细微而富专业意义的心理关爱。有声,是医与患互动的生命交响曲。无声亦有声,是医护人员协作的默契、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紧张而有序,又是医患之间不言而喻的信赖和配合,传导的是对生命敬畏的心性相通、对生命珍重的心灵交互。
后记
医者仁心 王学武/269
张抒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病学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在心血管常见病和疑难杂症诊疗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多年,注重对疾病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程管理。
读完这本关于医生职业生涯的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精神洗礼。它不是那种充满戏剧冲突的“神医传说”,而是极其真实、甚至有些残酷地展现了医疗行业的日常面貌。其中关于职业倦怠和心理调适的部分,尤其触动我。医生也是人,他们面对的巨大压力、无休止的加班、以及时不时出现的误判风险,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阴暗面,反而坦诚地剖析了如何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对医学最初的热忱。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同理心疲劳”的探讨,如何在不断接收他人痛苦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那份敏感和温度不被消磨殆尽。这种对医生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科普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心理成长记录,对于任何处于高压行业的人来说,都极具参考意义。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外科医生的“生存指南”啊!我一个旁观者,读完后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它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手术室里的每一个瞬间,从术前紧张的准备,到术中与死神赛跑的每一个决策,再到术后漫长的康复追踪。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那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对并发症处理的那几章,简直像是在看一部高强度的现场直播,那种专业术语和临床经验的完美结合,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不是靠书本知识就能达到的境界,而是无数个日夜的磨砺。我特别欣赏其中提到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好的医生不仅要医术高超,更要懂得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如何给予那些处于极度恐惧中的人以力量。这种对“人”的关注,超越了单纯的医学技术本身,展现了一种近乎人文主义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好医生所应具备的品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手术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连接希望与绝望的桥梁。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医疗题材的书籍都在强调医学的奇迹和救治的成功,那么这本书则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医疗体系的复杂性和不完美性。它没有粉饰太平,直面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患关系紧张、以及制度性缺陷带来的挑战。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性视角,反而更显出作者的真诚。书中对一些历史案例的追溯和反思,展示了医学知识的迭代和观念的进步是多么的艰难和曲折。我注意到作者在叙述中使用了大量的临床案例片段,但这些片段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作为论证观点的坚实基础。读起来,你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被那种严谨的逻辑和对真相的不断求索的精神所感染。这本书无疑是给那些想真正了解现代医疗生态的人准备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心神震撼的,是它对“传承”这一主题的深刻探讨。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医生的个人奋斗史,更描绘了一个医疗团队、一个学科如何在前辈的肩膀上不断攀登的过程。其中对于“导师制”的描绘尤为生动,那种老一辈医生对新人的严格要求,不是为了打压,而是为了确保下一代能够承担起更重的责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资深大夫在查房时那种犀利又充满关爱的眼神,他们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将几十年的临床智慧浓缩成几句点拨。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专业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下一代的责任感之中。读罢此书,我感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充盈,更是一种对职业精神的庄重承诺。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完全不像传统纪实文学那样平铺直叙。它巧妙地穿插了不同阶段医生的故事,从初入职场的青涩懵懂,到成为主刀医师后的沉稳老练,再到面对争议时的自我辩护与坚持。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着重描写了医学伦理困境下的挣扎。比如,当技术可以延长生命,但生活质量堪忧时,医生该如何建议?当资源有限,必须在不同的病人之间做出艰难抉择时,内心又是如何权衡的?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张力和思辨性,迫使读者跳出“患者-医生”的二元对立,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价值取舍。那种在灰色地带寻找最优解的过程,比任何清晰的答案都更有力量。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坚持的专业人士形象,让人由衷地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