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
作 者: 无 著作 翟建波 编者 [编者]翟建波 定 价: 138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2-01 页 数: 1115 装 帧: 精装 ISBN: 9787532639427《*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作为一部*国古典语体通俗小说俗语专门辞书,对于*国古代小说的深入研究、近代汉语的源流探讨,乃至现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揣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收录俗语(包括歇后语、谚语、惯用语、套语等)共计两万余条。这些俗语全部采自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上起宋元,下至清末,共计600余种。
全书按音序编排,语目后有规范完整的释文、书证及各种副条形式。释文除了对俗语条目的通俗解释之外,还对某些疑难俗语、词汇有简明考证,独具匠心。选择书证时一般以著作年代和著作重要程度作为依据,适当照顾年代靠后、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尽量反映古代通俗小说俗语运用之概貌。意义相关联的主条副条集中在一起,使读者能从中看出俗语的地方变异和演变过程。
附录有《主要引用书目》,收录宋、元、明、清通俗小说书目600余种,既能够反映本书扎实的资料收集功夫,也可为古代小说研究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参考文献,极具目录学价值。
●序(周志锋) ●原序(宁希元) ●凡例 ●正文 ●附录 ●一、主要引用书目 ●二、参考书目 ●语目首字笔画索引 ●原后记 ●再版后记无
翟建波,研究员。1982年8月起,就职于甘肃社科院,从事*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编辑工作。现任职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曾发表论文《略论金圣叹对<水浒传>文法的评点》等十数篇
【身不离货,货不离身】指贵重的东西要时刻带在身边,以免遗失。《龙图耳录》五六:丁二爷道:“不用搜了,再无人了。小弟是~。”说罢,将包袱递给展爷。又八0:智爷说:“是了,这叫作~吓。”
【身长六尺,天下难藏】六尺高的一个人,天下之大也难藏匿。形容人很难躲藏不暴露。《金台全传》二九:王浦道:“金哥,自古道:~。如若东漂西宕,倘有差迟,如何呢?”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阙门,是悬挂法令的地方。代指朝廷。意谓自己虽不居官,却关心朝廷。也用来讥讽名义上隐居、实际上心慕荣华伺机而出的人。语本《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国现在记》一:再他此时虽然是已经墨误,然而一言一动,......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古代小说精髓的工具书。终于,我找到了这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将俗语分类解释,而是极其巧妙地将这些俗语置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宏大叙事之中,让我看到了语言的生命力是如何与文学作品相互辉映的。 书中对俗语的解析,往往不仅仅限于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探究其词源、演变、在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心理。举个例子,关于“空穴来风”的解释,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其源头,并且分析了在小说中,它往往被用来形容无中生有、谣言惑众,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有了更准确的判断。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俗语本身的讲解,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俗语是如何构建起古代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的。它会告诉你,某些俗语的使用,是如何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如何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甚至是如何暗示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那些我曾经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仿佛重新发现了它们的宝藏。 这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每个条目都清晰明了,而且还配有详实的例证,让我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且在阅读中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小说世界里,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有趣的俗语之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辞典”,它不仅提供了语言上的帮助,更在文化和艺术层面给予我巨大的启发。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被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所吸引,但说实话,每次阅读,总有那么一些词句,像是蒙着一层纱,让我看得似懂非懂。比如,读《水浒传》时,常看到“好汉”们口中的一些俚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能完全体会其中的豪情与江湖气。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我才发现,原来那些曾经困扰我的“拦路虎”,竟然可以如此清晰地被一一化解。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它非常善于将抽象的俗语与具体的文学场景相结合。它不会仅仅停留在字面解释,而是会深入到小说文本中,告诉你这个俗语在当时是如何被使用的,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又如何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我记得书里对“官逼民反”的解读,不仅解释了其字面意义,更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详细分析了在《水浒传》等作品中,这句话是如何成为底层人民反抗压迫的强有力注解的,让我对这些作品的批判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而且,这本书的解读角度非常多元化,不拘泥于单一的解释方式。有时候,它会从民俗习惯入手,让你明白一个俗语的由来;有时候,它会从历史事件的角度,让你看到俗语背后波澜壮阔的故事。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枯燥的俗语变得鲜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讲座。 我尤其喜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在聊天,他会耐心解答你的疑问,还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新观点。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度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精髓的入门指南。有了它,我仿佛打开了另一扇阅读的大门,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文字,如今都变得清晰可见,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被那些古色古香、但对我来说却晦涩难懂的俗语绊住脚。以前读《三国演义》时,“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耳熟能详的还好理解,但一些更隐晦的说法,比如“东吴孙权,不顾左右而言他”,单凭字面意思实在难以揣摩其深层含义,也让我错失了不少品味书中妙处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将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俗语一一剖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古代小说文本,让我茅塞顿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些俗语的形成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比如,书中对“黄袍加身”的解释,不仅说明了其字面意思,更详细地阐述了在古代政治语境下,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权力更迭和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让我对小说中描写此类情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关于“飞蛾扑火”的条目,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仅仅是形容不顾一切的送死,在很多小说中,它更是对人物性格中执着、冲动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描绘,为人物增添了立体感。 这本书的编纂也十分用心,条目清晰,索引便捷,大大减少了我查找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生词或一个不理解的典故,翻阅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条目,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更多有趣的内容,就像是在书海中进行一次次的寻宝探险。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对俗语的解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这些俗语如何塑造了古代小说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在阅读《西游记》时,我曾对孙悟空的一些行为感到困惑,但结合书中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俗语解释,我才理解了其行为背后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宿命感。这种对俗语的深刻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学桥段,发掘出了它们隐藏的智慧和趣味。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古代小说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在其中畅游,品味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文字魅力。它绝对是每一个热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真是让人惊喜连连!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被那些古色古香、但对我来说却晦涩难懂的俗语绊住脚。以前读《三国演义》时,“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耳熟能详的还好理解,但一些更隐晦的说法,比如“东吴孙权,不顾左右而言他”,单凭字面意思实在难以揣摩其深层含义,也让我错失了不少品味书中妙处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将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俗语一一剖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古代小说文本,让我茅塞顿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解释,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些俗语的形成背景、演变过程以及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比如,书中对“黄袍加身”的解释,不仅说明了其字面意思,更详细地阐述了在古代政治语境下,这一行为所蕴含的权力更迭和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让我对小说中描写此类情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关于“飞蛾扑火”的条目,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仅仅是形容不顾一切的送死,在很多小说中,它更是对人物性格中执着、冲动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描绘,为人物增添了立体感。 这本书的编纂也十分用心,条目清晰,索引便捷,大大减少了我查找的时间。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生词或一个不理解的典故,翻阅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条目,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更多有趣的内容,就像是在书海中进行一次次的寻宝探险。而且,它并没有止步于对俗语的解释,而是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这些俗语如何塑造了古代小说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的。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在阅读《西游记》时,我曾对孙悟空的一些行为感到困惑,但结合书中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俗语解释,我才理解了其行为背后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宿命感。这种对俗语的深刻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学桥段,发掘出了它们隐藏的智慧和趣味。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小说,更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古代小说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在其中畅游,品味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文字魅力。它绝对是每一个热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简直是给我这样对古典文学充满热情,但又常常被古语绊住脚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要真正领略古代小说的魅力,光看字面意思远远不够,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俗语,才是作者们寄托情感、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然而,很多时候,即使是耳熟能详的俗语,其背后的渊源和在特定语境下的 nuanced meaning 也很难一下子 grasp。 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一点是,它没有简单粗暴地给出定义,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层层剥茧,将每一个俗语的来龙去脉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比如,书中对“弄璋之喜”的解释,不仅仅告诉我是指生男孩,更详细地介绍了这个俗语的文化根源,以及它如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承载了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意义。这种知识的延展性,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个词语,而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思想。 而且,这本书的例子选取得非常到位,都是从经典的古代小说中截取的,而且是那种我可能读过但没深入思考过的桥段。通过对这些俗语在具体文本中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某些看似平常的描述,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种生动的“再发现”,让那些沉睡在古籍中的智慧重新焕发了生机。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每个条目都附有详实的解释和溯源,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我尤其喜欢它对俗语的多角度解读,有时会从历史事件出发,有时会从生活习俗切入,总之,它总能找到最有趣、最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讲解。 总之,这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辞典》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古代小说语言层面的好奇心,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字典本身的功能,它是一座连接现代读者与古代智慧的桥梁,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