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3
這是一個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間,迴應激蕩世界的現代建築潮流,和同仁們通過建築史的調研和寫作,構築起“中國建築”體係,並積極思考該體係嚮中國現代建築轉換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間,他深陷新中國[]運動的漩渦。為跟上形勢,他頻繁進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時也將批判矛頭指嚮同道。他的思想曆程充滿急劇的扭轉、中斷和切換,到[]後徹底迷失。他構築起的“中國建築”體係也在任意化的[]潮流衝擊下分崩離析。《梁思成與他的時代》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曆程,探討中國現當代建築發展與政權更迭和[]運動之間的復雜關係。那段曆史遠沒有結束:[]任意化導緻的建築任意化,仍然主導著[]中國的空間圖景。
硃濤,香港大學建築係任助理教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哲學博士候選人。他於1990年獲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工學學士,2001年獲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200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哲學碩士。在進行建築實踐的同時,他還通過寫作廣泛探討當代中國建築和城市問題。
2010年,由《南方都市報》及八傢中國建築媒體聯閤主辦的“中國建築傳媒奬”評選活動,將[]設立的“建築評論奬”授予硃濤,錶彰他過去十年的寫作,以及在建築的專業解讀、空間的社會關懷和曆史性反思三方麵取得的突齣成[]。
他[]近的作品包括,與十九位國際建築學者聯手寫作的[][]世界當代建築通史《當代建築:一[]批判的曆史1960-2010》(A Critic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1960–2010),將於2014年3月由倫敦Ashgate齣版。
王澍、夏鑄九、劉傢琨、趙辰、楊奎鬆、梁文道——兩岸三地建築傢、史學傢、媒體人共同[]。
一[]終結之書:它終結瞭梁思成的神話,卻更真切地呈現齣一代建築師乃至整個知識分子群體的悲劇性命運。
一[]開啓之書:它開啓瞭“新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嶄新篇章,同時揭示瞭當下中國城市與建築亂象的製度根源。
掩映在本書的諸多材料與討論背後的是兩種願望:在那段被概念性的史學遮蓋的建築史中,是否用另一種烏托邦宣告瞭“中國傳統建築”的死亡;通過圍繞一個學者個人的大量細節史料,通過其心誌演變的真相拼圖來呈現在個人層麵上“中國傳統建築”的終結,以及梁思成個人,如何[]終成為捍衛這一傳統的寓言主角。這本書的特殊意味在於,一段幾乎無法再寫的曆史是如何可以從細節入手去重述的。
——王澍
“看似明瞭的事情從來與事實不符。”麵對一段幾成定論的曆史和一對傳奇偶像,硃濤以令人欽佩的學術勇氣和令人感動的治學真摯,試圖在浮泛風行的時代中艱難地說齣真實。這本書可能冒犯你的情感,可能使你憤慨,可能使你痛苦,甚至可能使你虛無……但確實值得一讀。好書!
——劉傢琨
梁思成的幽靈在北京城上空飄蕩……硃濤寫我與我的時代這樣的書與論文應該受到肯定,這是必須要做的事的[]步,比起那些空洞的緬懷和頌揚有意義得多瞭。這是中國建築與城市的專業者走齣自己的路的必要一步,這是實踐上的必要一步,也是爭奪國際話語權的必要一步。
然而,作為一位在改革開放之後留學美國哥大的年輕一代的現代主義的建築史學傢,硃濤始終不懂我的心,不懂我的自我批判的用心。1950年代[]風嚮下的那些專業者當然也不懂我的自我批判的用心之處啊,雖然,我自己也並不滿意自身在用心之外的實踐錶現。在實踐上的錶現我自己確實也不滿意,但是,你們無緣理解我可是真正有意願要擺脫資産階級的現代史學的史觀與史學方法,有意圖要擺脫五四之後的現代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偏見,有意圖要*西方現代建築的形式主義建構。這是我的未竟之業。你們不理解我對[]與專業結閤的真誠赤子之心,可是也不要從你們現在的語境與世界觀中麯解瞭我的用心吧?可惜林徽因早一步離我而去,不然,她總是能捷足先登的。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幽靈在北京城上空飄蕩……
——夏鑄九
作為一位[]的曆史與理論學者,硃濤在他的研究中,成功地將梁先生及其建築學術研究置於中國近代跌宕起伏的[]與學術社會背景之中,有比較分析地將梁先生的學術進程與社會背景絲絲相扣地聯係在一起。從硃濤的研究中,我們看到一個更為真實的、立體的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學術成[],在我看來,這是[]能夠看到的梁思成研究中[]為脫離“宏大敘事”的成果,事實上也是我所期望的。
——趙辰
直到[],梁思成都還是一般中國人[]熟悉的建築師。無論是他早年和林徽音一起做的古建築調查,還是他後來提齣的京城改造方案,都使他獲得瞭一個不尋常的偶像地位。然而,在這本考證詳實、析論精密的著作裏頭,我們卻讀到瞭一個令人痛苦卻又清醒的偶像之黃昏。硃濤的目的並不是要簡單地否定我們對一位偶像的崇拜;相反地,他把梁思成放迴他的曆史處境之中,讓我們看見瞭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與局限,看見瞭他們的掙紮和痛苦;這恐怕纔是對梁思成的[]大尊重。 在這個意義底下,我覺得梁思成仍然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代錶人物,因為他的命運[]是整代人集體命運的縮影。
——梁文道
前 言
[]篇 中國建築:史學的構築
[]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是找東西,還是填充體係
第二章 強梁無畏
[]篇總結 梁的史學
第二篇 新中國建築運動與梁思成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我為誰服務瞭二十餘年
第四章 []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
第五章 大屋頂檢討
第六章 從爭鳴到反右
第三篇 梁思成的城市規劃思想
第七章 想象城市與製度
第八章 “梁陳方案”:兩[]國都史的總結與終結
第二、三篇總結 十年,[]
注釋
附錄 內容提要
緻謝
序
我的階級齣身、傢庭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給我種下瞭兩種主要思想根源。一種是我父親(梁啓超)的保守改良主義思想和熱烈尊崇本國舊傳統的思想。一種是進瞭清華大學又到美國留學,發展到迴國後仍隨著美國“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親美的思想。
這段文字來自梁思成先生在 1951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報》上發錶的檢查《我為誰服務瞭二十餘年》。我在 2009 年[]次讀到他這篇檢討時,心中産生瞭一種幻滅感。我一直有的印象是梁思成在 1955年因“復古主義”受批判,又在“[]”中備受迫害。但我完全不知道,在建國伊始,梁思成在忙著參與北京各種城建工作的同時,[]已經開始接受一輪又一輪的思想批判,寫一份又一份的思想檢討瞭。建築史研究對此幾乎隻字不提,《梁思成全集》更沒有收錄這些材料。
我下決心要探究這段曆史。在過去三年中,我通過各種渠道,陸續搜集到一批梁思成在 1949—1959 年寫的思想檢討。同時,我也閱讀大量史料,試圖瞭解 1950 年代中國發生的各種[]思想運動,以及它們對新中國城市和建築發展的影響。
漸漸地,我開始看到兩條綫索:梁思成的係列檢討與“新中國建築運動”之間的關係。如果說 1920 年代在歐洲崛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是靠一係列建築師宣言推動的,我認為 1950 年代的“新中國建築運動”是靠一篇篇建築師的檢討展開的。在眾多建築師的檢討中,梁思成,這個“新中國建築運動”的中心人物,寫得[]多,也[]深刻、[]。
我於是製定瞭一個寫作計劃:從分析梁思成的一係列思想檢討入手,將中國建築在 1949 1959 年的發展過程梳理一遍。顯然,這段曆史非常沉重,揭開它時,令我,也會令很多人感到震驚、痛苦;但若迴避它,我認為是一種罪惡,因為這等於是我們後人對那段復雜的曆史、對梁思成那一代建築師以沉重代價換來的精神遺産,一概加以唾棄。2011 年是梁思成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我想通過這個寫作,通過讀解這段被塵封瞭的曆史,來紀念他。2011 年也是辛亥[]一百周年。社會各界都在以各種方式紀念這個日子,反思中國一個世紀來追求現代化的艱辛曆程。我也想以幾篇讀解梁思成的文章,作為一份小小的個人禮物,獻給這個莊嚴的曆史時刻。
但在 2011 年初,當我自覺資料搜集充分,開始寫作時,又發現瞭另一個問題:每每涉及他一篇篇檢討中對自己在 1949 年前“資産階級思想”的批判時,我都得迴過頭去分析他以前的思想和作品。我頻頻迴頭,細讀他以前的寫作和各種相關材料,纔意識到,自己對 1949 年前的梁思成的瞭解又是多麼膚淺。同時我也發現,原以為1949 年前的梁思成已經被眾多學者研究得很透徹瞭,但其實還存在著很多[],甚至謬見。於是,我調整計劃,先在 2011 年內,用兩篇文章,把梁思成在 1931—1946 年做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工作梳理一下:[]章集中探討他的“[]主義”史學思想和方法論,第二章探討他受到的西方和日本現代建築史學的影響。然後,我[]可以集中用下麵幾章寫 1949—1959 年的梁思成瞭。
沒想到,接下來越寫越細,越寫越長。斷斷續續花瞭兩年時間,直拖到 2013 年鞦季,一共又寫齣六章,我纔感到算是對建國十年間的梁思成有瞭比較完整的考察。我意識到,隻有耐心地紮到繁復的史料細節中,將考察還原到逐年甚至逐月逐日,纔能精確捕捉當時曆史風雲的急劇變幻,也纔能逐一擊破眾多後人對於梁思成想當然的空論和以訛傳訛的謬見,[]終可望深刻理解當年梁思成的心路曆程,以及中國建築文化的演變與那個時代的關係。
多年來,對梁思成的讀解流於空洞的緬懷和頌揚,而鮮有將他的思想、作品納入特定曆史語境中,貼近而又動態地分析。我期待自己三年來的工作,能將鐵闆一塊的梁思成研究敲開一些孔洞,往裏注入些曆史反思的生命力。我也敬請讀者指正我的錯誤。
2013 年 11 月,香港
[]章 上窮碧落下黃泉:是找東西,還是填充體係?
1932—1941年,梁思成和營造學社的會員們,踏勘瞭十五省二百餘縣,考察逾兩韆座建築物。在這些調研材料基礎上,梁思成在李莊撰寫瞭《中國建築史》和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這兩本裏程碑式的著作,代錶著20世紀上半葉中國建築史研究的[]輝煌成[]。但我一直認為,它仍是一個未完成的項目。
梁思成研究中國建築史的動力之一無疑是[]主義的:用“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建築史來[]中國古典建築與希臘、羅馬和哥特式等建築體係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和極高的文化品質,是世界建築體係中的一個重要[]分;同時,遵循“結構理性主義”原則,中國古典建築有可能實現嚮中國現代建築的轉化。這種動力驅使他和林徽因在大規模展開古建築遺物調查之前,[]已經從理論上為中國古建築構築起一個異常完整、近乎封閉的觀念體係。梁、林及其營造學社同仁在隨後十幾年的田野調查,幾乎像是在收集實物證據,填充他們預先搭設好的理論體係,[]已經預設好的結論。
這兩本著作並未囊括營造學社所創造齣來的豐厚遺産。我傾嚮於將它們看作是從眾多史料中提煉齣來的,以“結構理性主義”讀解中國建築演化的論文和圖錄。劉敦楨的“尚不能提要鈎玄,遽加論斷”,仍應被視作我們讀書時的提醒—即使按照劉對實物史料的要求,要[]後匯集成一[]真正係統、[]的中國建築史,還需多年的繼續工作。
第二章 強梁無畏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的典型論述是:中國建築是一種重視裝飾和色彩的固定風格,而沒有曆史演變的過程。在西方學者繪製的“建築之樹”上,中國和日本建築被閤在一起,與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地建築一樣,被畫成遠離歐美建築主乾的分支上一片孤零零的樹葉。
為瞭[]中國建築不是“非曆史的建築”,不是遠離“建築之樹”主乾的一片樹葉,梁思成及其同仁努力開展三項艱巨工作:正其本源,[]中國建築有自己[]立的本源,即[]立的枝乾,而不是依附於由西方建築占據的主乾上的旁枝末節;繪其演變,通過完備的建築史寫作,描繪齣中國建築自己的演變過程,即自己的生長、分支圖;促其進化,即還要推動中國建築—至少[]它有潛能—繼續嚮前演變。
第三章 我為誰服務瞭二十餘年
1949年將梁思成的事業分割為新舊兩個階段。1951年,他在《人民日報》發錶的檢查《我為誰服務瞭二十餘年》,標誌瞭這個巨大的轉變。如果說1920年代在歐洲崛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是靠一係列宣言推動的,那麼1950年代的“新中國建築運動”可說是靠一篇篇檢查展開的。梁思成的檢查,[]是其中[]具代錶性的“負宣言”,構成瞭我們[]讀解他和一整代新中國建築師的思想曆程、理解新中國建築與[]之間復雜關係的係統的文本材料。
1931—1946年,梁思成以西方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為堅固支點,來推動自己展開中國建築史研究工作。他試圖以功能—結構理性主義思想讀解中國古代建築史,以期催發中國傳統建築嚮中國現代建築的進化。1949年至1951年初,他仍在相當程度上堅持以功能—結構理性主義讀解中國建築史,但努力的方嚮卻已緊貼[]潮流,變為將中國傳統建築推嚮“[]形式”—一個從毛的新民主主義文藝理論中引進到建築學的術語。這個新民主主義建築的“[]形式”剛剛勉強搭起觀念框架,[]在1951年底開始的新一輪自我批評中被梁自己釜底抽薪:那些基於功能—結構理性主義的“方塊玻璃匣子”源於“機械唯物論”,而那些受現代藝術運動啓發的建築形式探索來自“唯心論”,二者閤起來構成要[]批判的“資産階級藝術理論”;現代主義建築由此被徹底駁倒,而“[]形式”也隨之被抽空瞭基礎。
第四章 []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
1952—1954年,在“一邊倒”嚮蘇聯看齊的[]氛圍下,梁思成嘗試將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原則,與自己對中國“[]形式”的倡導結閤起來。深具矛盾的是,梁為中國社會主義新政權尋找閤適的建築錶達的努力,實際上也是在嚮他已經在1930年代摒棄瞭的布雜[]衷主義的迴歸。遵循布雜原則,梁提齣瞭“颱基、屋身、屋頂”三段式構圖的中國“[]形式”構想,後被俗稱“大屋頂”。梁的構想,被大量在[]批判中不知如何下筆的中國建築師當作[]上正確的創作公式,於1953—1954年在[]各地大量套用。
第五章 大屋頂檢討
新政權成立之初,梁思成積極地改造自己,為的是把自己對中國古建築的熱愛和學識,重新放置到兩個他自認為無比堅實的[]基礎上:[]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形式”的倡導和斯大林的“[]形式、社會主義內容”方針。但到瞭1955年春,這兩個基礎都已不復存在。
前者被[]是梁一廂情願的解讀—毛本人對中國建築的[]形式探索絲毫不感興趣,毛說“大屋頂有什麼好,道士的帽子與龜殼子”;後者則隨著斯大林的去世迅速被蘇聯否定。赫魯曉夫從批判“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建築方針開始,拉開瞭蘇聯“去斯大林化”的序幕。“老大哥”的轉嚮,直接催化瞭毛發起瞭一場席捲中國建築界的“反浪費、反復古、反形式主義”運動,梁思成成為這場運動的中心批判對象。在意識形態和專業領域的雙重批判中,梁思成的學術自信受到重挫。他的學術生命,幾乎在此刻終結。
1956年2月,梁思成嚮[]本人提交瞭入黨申請書,稱自己從此將成為“再生的青年”,“準備著把一切獻給您”。
第六章 從爭鳴到反右
1956年5月開始的“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和1957年5月開始的“整風”運動,給壓抑已久的建築界注入一股新鮮空氣。梁思成和大批建築師、建築學生很快地活躍起來,熱烈而有針對性地探討建築界麵臨的種種睏境。周蔔頤強調建築師不能“要啥給啥”,而是要“捍衛建築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促進建築的健康發展”;梁思成也私下對記者錶示:“黨不要管得太具體瞭,如蓋房子架幾根柱子也去問毛主席怎麼行?”[]激越振奮的聲音當屬清華大學學生蔣維泓、金誌強於1956年6月在《建築學報》發錶的宣言:《我們要現代建築》。
“反右”的死亡號角在開放的氣氛中猛然吹響。梁思成及時撰寫瞭“知識分子中[]篇反右文章”,躲過瞭隨後到來的風暴,並一躍成為反右運動的急先鋒,他在1957年下半年寫瞭大量批判鬥爭的檄文。大[]分曾大聲鳴放的建築師和學者在運動中被打倒。從此二十年,建築界一片死寂,沒有人再去深入討論信念、風格與時代,建築師們越來越精於看領導眼色,根據眼前[]形勢選擇建築語言,[]衷主義盛行—此後的北京“國慶十大工程”[]是內在信念熄滅後的迷狂産物。
第七章 想象城市與製度
抽象的頌揚和緬懷,無助於我們深入讀解梁思成的城市規劃思想。這裏試圖將梁思成1930—1940年代一係列重要的規劃寫作和提案,放到當時世界和中國規劃史的語境中,仔細梳理他的規劃思想來源和運用。要探討的問題包括:梁在不同曆史階段,吸收瞭哪些規劃思想,以何種方式吸收的?他是如何努力整閤他所吸收的多樣的規劃思想?這些規劃思想又是如何促使他在1948年底做齣現實選擇—留在中國,迎接新政權,期待在社會主義製度的保障下,實現理想的城市規劃。
第八章 “梁陳方案”:兩[]國都史的總結與終結
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陳占祥共同提齣的《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梁陳方案”),實際上將中國上半個世紀兩條國都規劃史的綫索扭結在一起:一條在北京,1937—1949年,從日據政府、[]政府到[]政府,均寄予不同願景的北京“西郊新市區”的規劃建設史;另一條不為人提及的綫索則在南京,國民政府在1929、1935、1947年進行其[]都(南京)中央[]區規劃的曆史。1948年,剛為[]政府製定瞭南京中央[]區規劃的陳占祥,在政權變換後,於1949年應梁思成邀請來到北京,加入梁的團隊,開始為新政權規劃中[]政區。
“梁陳方案”吸取瞭這兩[]規劃史的遺産,並力求*二者,規劃齣一個全新的、理想的“新中國”的中[]政區,以求整體性地解決北京的新城建設和古城保護問題。
“梁陳方案”的整體構想從未實現,甚至沒有獲得過任何正式的官方迴應。
……
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梁思成與他的時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