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臭防治技术与实践
作者:邹克华 主编 张涛,刘咏,宁晓宇 副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版 次:1
页 数:153
字 数:198
印刷时间:2018年01月01日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胶订
《恶臭防治技术与实践》对恶臭的治理技术、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总结,包括恶臭的基本概念、治理技术原理及方法、国内外恶臭控制技术法规、恶臭污染评估与控制技术评价、恶臭治理技术概况、吸附法、吸收法、燃烧法、生物法、高级氧化法、除臭剂、典型行业恶臭控制技术推荐等内容。这本书,对于我这样的环境保护从业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字典”和“秘籍”的结合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恶臭污染问题,而《恶臭防治技术与实践》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技术的罗列,更是对每一种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其理论基础、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到运行管理、效果评估,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吸附”和“吸收”技术在“化工厂恶臭味控制”中的应用。书中详细对比了各种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陶瓷吸附剂等)的性能参数,并提供了具体的选型指南,这对于我们选择最优的吸附工艺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吸收技术,书中也提供了关于吸收剂的选择(如酸碱液、氧化剂、络合剂等)以及吸收塔设计(如填料塔、喷淋塔、鼓泡塔等)的关键考量因素。此外,书中对“燃烧法”的讨论也极具价值,特别是关于催化燃烧技术在处理低浓度、大风量恶臭时的应用,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节能高效的治理思路。书中还强调了不同技术之间的集成应用,比如吸附-脱附-燃烧(A/D/C)联合工艺,以及生物-化学联合工艺等,这些复杂的集成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理解和掌握恶臭治理的技术细节,并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有效解决复杂的恶臭污染问题。
评分我一直对环境科学的进展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切实解决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恶臭防治技术与实践》这本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看不见的污染”进行斗争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生物法”的深入探讨。传统的化学或物理方法,有时候会产生二次污染,或者成本高昂。《恶臭防治技术与实践》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绿色、可持续治理的大门。书中详细介绍了微生物如何利用恶臭物质作为食物来源,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令人叹为观止。从生物滤池、生物滴滤到生物膜反应器,书中对各种生物治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它们的反应机理、工艺流程、设计要点以及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如何优化生物治理过程,提高效率,例如微生物种群的选择、营养物质的补充、pH和温度的控制等等。这些细节的讲解,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深厚功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也让我对未来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态智慧的书,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对我这个对化工废气处理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次“扫盲”的绝佳体验!我一直对化工厂那种时不时飘来的刺鼻气味感到好奇,也有些担心它的危害,但又无从下手去了解。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认识了恶臭的“真面目”。它首先从基础讲起,什么是恶臭,它是由哪些物质引起的,这些物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对我们人体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然后,它才慢慢深入到各种治理技术。我被“燃烧法”的介绍所吸引,虽然听起来有点“暴力”,但书中详细解释了高温焚烧如何彻底分解恶臭物质,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它还区分了直接燃烧和催化燃烧,并对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这让我明白,并不是所有恶臭问题都可以用同一种方法解决,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书中还提到了“吸收法”,就像用某种液体“溶解”掉坏气味,这个比喻很形象。最让我惊奇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吸附法”,好像用一种“海绵”把臭味分子“吸”下来,感觉非常神奇。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所有复杂的化学公式,但通过书中生动的图解和通俗的解释,我大致了解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这本书让我不再对“恶臭”感到恐惧和无知,而是对人类能够利用科技解决这些问题感到充满希望。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与化工行业打交道的设计师,我对工业废气处理尤其是恶臭问题,可以说是“感同身受”。过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下进行处理,效果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这本书,它真正地让我看到了“治本”的可能性。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几种技术,而是从源头解析,从工艺流程的优化到末端治理的创新,都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的“吸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里面详细介绍了活性炭、沸石、分子筛等多种吸附材料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恶臭物质选择最合适的吸附剂,并且还探讨了吸附剂的再生和寿命问题,这解决了我们在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瓶颈。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吸收”技术做了深入的讲解,从液相吸收的原理到不同吸收剂的选择,再到塔器设计的关键参数,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特别是当恶臭物质浓度较高或成分复杂时,结合吸附和吸收的“联合工艺”更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多技术的协同,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这本书的实用性极强,书中提供的设计参数、计算公式以及大量的工程案例,对于我们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不再盲目,而是能够更科学、更精准地进行恶臭治理工程的设计。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令人振奋的关于环境保护的著作之一!我一直对工业污染,特别是那些难以捉摸、却又挥之不去的恶臭问题非常关注。这本书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揭示了治理这些“空气中的敌人”的科学原理和实用方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经验的结晶,从基础的恶臭产生机理,到各种先进的治理技术,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不同恶臭源的分析,比如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并且针对每一种源头,都提供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吸附材料的选择和优化部分印象深刻,书中列举了多种新型吸附剂的性能对比,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这对于我理解如何选择最高效、最经济的吸附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辅以清晰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使得即便是对化学工程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恶臭治理技术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工业的更深层思考。它让我看到,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完全有能力创造一个更清新、更宜居的地球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