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英英 英汉双解)(新版) | ||
| 定价 | 106.00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 版次 | 版 | |
| 出版时间 | ||
| 开本 | 04 | |
| 作者 | 梅厄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100091077 | |
本辞典由商务印书馆与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是我馆于2004年在内地出版发行的《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LongmanDictionary of EnglishLanguage and Culture)简化汉字本的修订版。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本辞典针对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共收单词及短语近10万条,含1.5万余文化词条,涵盖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教育、流行文化等领域,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英语学习辞典。
新版继承和保留了旧版的诸多优点,如释义简明,使用常用的2000个单词撰写释义,浅显易懂;例证典型,全部例证来自语料库,突出语词的实用性;注重词语搭配的学习,提供数千处搭配示例,方便读者查阅研习等。较之旧版,新版内容有以下特色:(一)收词英美并重。基于朗文语料库网络(LongmanCorpusNetwork),特别在文化类词目的选择上对旧版作了全面修订,增加了美国文化内容的比重o(二)重视语言的文体差异。标示出口语和书面语中常用的1000词、2000词和3000词。(三)设置“词汇使用频率表”。基于统计数据设置的150多个“词汇使用频率表”,对词汇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作详细解说。(四)“用法说明”全面改写。讲解词语间的细微区别。示意语言的正确用法。
本辞典出版前,经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同意,我们对原书在文字上作了一些技术处理,以便更符合内地读者的使用习惯。辞典编辑工作繁复琐碎,疏漏之处在所难受,尚祈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为感。
英文版序
致读者
专家序言
图示
本辞典使用方法简介
本辞典所使用的符号说明
辞典正文
全页彩图
语言提示
附录
新词
雅思常考词汇
文化特写
缩略语和说明性略语
发音表
坦白讲,我对“新版”这个标签通常持有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毕竟,词典的更新迭代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语言的演变速度。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如何处理那些近年来才大规模进入日常话语的词汇和概念。举个例子,关于环境、人工智能或者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词汇,它们在过去十年间的含义和用法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特意查找了几个我印象中更新较慢的词条,比如与“可持续性”相关的表达,以及一些社会学概念的英文对应词。总的来说,这次的修订版在这些领域展现出了足够的敏感度。它没有停留在对词条的简单增补上,更重要的是对现有词条的释义进行了“现代化”的调整,确保例句和语境是当下读者能够接触并理解的。当然,作为一部工具书,它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在主流和学术领域的追踪上,它保持了应有的水准。我发现,即便是针对一些老词,新的版本也会加入一些新的搭配和固定用法,这对于提高口语的自然度和地道性非常有帮助,避免了“教科书式”的生硬表达。
评分我一直认为,词典的价值不在于它“多大”,而在于它“多好用”。对我来说,一本好的词典,是能激发我继续探索语言奥秘的伙伴,而不是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百科全书。这次的缩印本在用户体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次跨越。我特别喜欢它在辨析近义词时所采用的策略。例如,区分“affect”和“effect”这种常年困扰学习者的问题,它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对比使用场景和词性变化来阐述其核心差异。这种“对比教学法”在缩印本中依然得到了保留,这让我非常欣慰。它没有因为体积小而变得肤浅。此外,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词汇的“搭配”(collocation)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扎实,提供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常用组合。总而言之,它在保持朗文一贯的高标准释义质量的同时,通过精妙的排版和物理形态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成功地在“深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点。
评分这部新版的缩印本,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是:嗯,确实挺“缩印”的。我对词典的依赖性一直很高,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精准把握词义和用法,或者涉及到一些地道的习语和俚语时。我主要用它来辅助我的学术阅读和一些进阶的英语写作练习。过去我用的是一本年代久远一些的精装大部头,每次查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体力劳动,搬动它本身就是个挑战。所以这次换成缩印本,纯粹是为了便携性,能塞进我的背包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解决战斗。我特别看重的是它收录的例句是否足够现代和贴合当前的语境。现在的英语变化太快了,老旧的例句有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脱节感。我翻阅了几页关于科技和商业领域的词汇,发现它在收录新词汇方面做得还算不错,但某些非常前沿的网络俚语或者技术术语的解释深度,我觉得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过,对于我日常处理的绝大多数阅读材料来说,它的覆盖面是足够的,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清晰的释义结构,这一点上,朗文系列一直没让我失望过。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虽然声音不再洪亮,但每句话都掷地有声,让你立刻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英汉双解”这个设定的偏爱。我不是那种可以完全抛弃母语辅助、只靠英英解释就能融会贯通的学习者。有时候,尤其是在理解一些微妙的文化差异或者在解释深度上,母语的对照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能帮我迅速建立起知识的桥梁,避免在绕弯的英英解释中迷失方向。这次的缩印版虽然体积缩小了,但版面设计上看得出下了功夫。字体虽然小,但行距和字体的选择相对合理,不至于造成严重的阅读疲劳。我测试了一下它在解释多义词时的层次感,这一点非常关键。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侧重是学习者最大的难点,如果解释仅仅是简单罗列,效果就很差。我注意到它使用了非常清晰的标记系统来区分这些含义,并且在最常用的义项前给了更突出的展示。对我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比堆砌大量的词条更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固的词汇体系。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地图,而不是一堆零散的坐标点。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在网络热词和跨文化交流用语方面进一步加强,毕竟语言是活的。
评分从一个资深“词典收藏家”的角度来看待这次的缩印本,它更像是一种“效率优化”的产品,而不是对传统厚重词典的完全替代。我深知,任何试图将一本大词典压缩到如此体积的做法,必然要做出取舍。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在缩小的篇幅中,是否牺牲了那些“冷门”但却在特定领域至关重要的词汇收录?或者说,是否为了保持页数精简,而对解释的详尽程度进行了必要的削减?经过一番抽查,我的感受是,取舍是存在的,这是物理限制决定的。它显然不再适合作为一名专业翻译或语言学家的终极参考书,那些需要深挖词源、追溯历史语境的场景,恐怕需要更大型的工具书。然而,对于一个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取核心信息的中高级学习者而言,它提供的“即时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成功地将那些最常用、最核心的词汇群进行了高效的浓缩,保证了日常查阅的流畅性,避免了因信息过载而产生的焦虑感。它更像是一个精良的手术刀,而不是一把全能的瑞士军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