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量与复数的研究:中国境内语言的跨时空考察 |
| 作者 | 徐丹 |
| 定价 | 26.00元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ISBN | 9787100073554 |
| 出版日期 | 2010-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32开 |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基于徐丹教授从法国研究部申请的项目而成的,收集了2009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量与复数”国际研讨会的中国学者的论文,共计15篇,主要涉及对东亚语言和藏缅语、侗台语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境内民族语言的有关问题,对汉语有关问题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语言中数量范畴的表达做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东亚语言人称代词涉数形态分析 藏缅语族语言里的“数”及其表达方式 景颇语的重叠及其调量功能 侗台语人称代词的复数 纳西语的量词 从语言类型看汉语复数形式的发展 汉语复数词尾考源 甲骨文和上古漠语文献中名司前“有”表襣敷的形式 《撰集百缘经》复数表达方式 上古汉语的名量词 上古汉语名量词称量特征初探 上古汉语动量范畴的表达 汉语中的十组表量形容词 量与强调 全称量化和部分量化的类型学研究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读完初稿的摘要,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仅是因为主题的学术深度,更是因为这种研究视角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中国境内的语言环境,本就是多民族、多语种、多层次共存的活态博物馆,任何试图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工作,都面临着如何在“一致性”与“多样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巨大挑战。“量”的研究,往往触及到人类认知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比如如何计数、如何感知存在和界限;而“复数”的表达,则直接关联到社会关系和群体认同的构建。我设想,作者一定深入考察了那些边缘化语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存的表达方式,正是这些独特的语料,才可能支撑起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理论模型。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给出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能否有效地“提问”,引导我们去重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语言习惯,并意识到这些习惯背后隐藏的深层历史动因。它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不同社群在特定历史阶段对“多少”和“群体”的不同哲学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邀请我们进行一次深度的思维漫步,去探索语言背后那些深藏的、关于人类如何组织世界的秘密。量化与群体化,这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两大基本维度。我猜测,作者的研究可能触及到了社会变迁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例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某个族群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时,他们表达“多”或“我们”的方式是否会随之发生显著的调整?这种考察,要求研究者具备一种近乎社会学家的敏锐。更深一层想,这种跨时空的研究,是否也暗示了语言结构中存在某种“惰性”或“韧性”?有些表达习惯,即使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依然顽强地保留了下来,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迷人的研究课题。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探究语言深层动力学的严肃读者量身定做的。它代表着一种将历史、空间、个体认知与群体行为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宏大叙事。
评分这种跨时空的考察,简直是史诗级的工程。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在浩瀚的古籍中穿梭,又在偏远的村寨里进行田野调查的画面。能够将数千年的历史纵深与横跨数千公里的地理广度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这需要的不仅是毅力,更是一种高超的叙事能力。语言的演变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它充满了借用、覆盖、融合与断裂。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量”在不同语系中“移植”或“演化”的路径的。比如,一个在汉藏语系中表现出高度复杂性的量词系统,是如何与印欧语系或阿尔泰语系的影响发生作用的?这种跨区比较的研究,最怕的就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对比,我期待看到的是扎实的数据支撑和细致入微的语境分析,确保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经验基础。这本书如果成功,它将不仅仅是语言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更可能成为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的一面新的参照标尺。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必定是极其精妙的。学术著作往往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在保证理论深度的同时,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鉴于主题的抽象性——“量”与“复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抽象色彩——我推测作者必然在行文结构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也许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最小单位”的语言现象切入,逐步扩大到宏观的区域性或历史性结论,形成一种“由点及面”的递进效果。这种写作策略,能够有效避免读者在面对大量技术性论证时产生认知疲劳。我希望作者的文字是富有张力的,能够在精确描绘语言事实的同时,传递出那种“啊哈!”的顿悟感。对我而言,一本优秀的学术书,不仅要让我学会知识,更要让我学会如何思考;它应该能够激发我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交流中的每一个词语选择。
评分这本新书光是名字就让人精神一振,那种探究事物本质、试图捕捉时间与空间交织下复杂现象的雄心壮志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试图打通学科壁垒、用宏大视角重新审视既有知识体系的著作抱有极大的期待。尤其是在语言学领域,当我们习惯于将语言视为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系统时,引入“量”和“复数”这两个极具数学和哲学意味的概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全新的钥匙,去开启对中国境内那些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理解。我猜想作者一定是在追踪某些看似微小的语法标记或语义漂移,但通过跨越漫长历史和广阔地域的对比,揭示出了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具流动性和适应性的语言生态图景。这种研究方法,要求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看似零散的语言碎片中,重构出一条清晰而有力的演变脉络。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构建其理论框架的,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巧妙地植入到具体的语言实例分析之中,从而达成一种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的论证效果。这本书,从书名来看,更像是一场思维的冒险,而非简单的知识罗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