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革命的战略与方向

煤炭革命的战略与方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和平等 著
图书标签:
  • 煤炭
  • 能源转型
  • 战略
  • 政策
  • 中国能源
  • 能源安全
  • 低碳发展
  • 煤炭经济
  • 能源结构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3100
商品编码:28909916120
包装:平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295
字数:3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落实习*平主席关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讲话精神,煤炭必须自身进行革命,真正革落后产能的命,革污染排放的命,全面实现煤炭绿色生态开采、清洁低碳利用,使煤炭成为清洁能源。依托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谢和平院士领衔由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行业核心研究力量组成的科研团队,系统研究并阐明了煤炭革命的科学基础、四大理论和六大理念;提出了煤炭革命的绿色安全开发、清洁低碳利用、多元协同发展、国际化发展、新型人才培养五大战略;提出了煤炭3.0阶段、4.0阶段、5.0阶段的战略发展蓝图和煤炭技术革命路线图;勾勒了近零生态损害的科学开采、近零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流态化开采四大领域的煤炭革命颠覆性理论和技术以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技术发展构想。为我国煤炭行业绘制了科技发展路线图,为煤炭科技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南。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新时代的煤炭革命 1
1.1 煤炭革命的必要性 1
1.1.1 国内外能源发展规律和态势 1
1.1.2 我国能源革命的方向和重心 23
1.1.3 煤炭革命的战略意义 24
1.2 煤炭革命的紧迫性 25
1.2.1 煤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亟待解决 25
1.2.2 供给侧改革倒逼煤炭生产革命 29
1.2.3 消费侧改革倒逼煤炭利用革命 30
1.3 煤炭革命的现实性 30
1.3.1 煤炭绿色开发和超低排放已具备技术基础 30
1.3.2 煤炭革命技术经济可行 31
第2章 煤炭革命的新理论、目标和战略 32
2.1 煤炭革命的科学基础 32
2.1.1 动能的定义 33
2.1.2 功的定义 33
2.1.3 能量的定义 34
2.1.4 能量守恒定律 34
2.2 煤炭革命的新理论 35
2.2.1 煤炭开发利用一体化理论 36
2.2.2 矿井建设与地下空间利用一体化理论 36
2.2.3 煤基多元清洁能源协同开发理论 37
2.2.4 煤炭洁净低碳开发利用的能值理论 37
2.3 煤炭革命的理念 38
2.3.1 高端发展理念 38
2.3.2 国际化发展理念 39
2.3.3 近零生态损害的绿色开采理念 39
2.3.4 高标准的科学产能理念 40
2.3.5 高效低碳利用理念 40
2.3.6 扩展、转型发展理念 40
2.4 煤炭革命的目标 41
2.4.1 煤炭成为清洁能源 41
2.4.2 煤矿区成为煤基多元协同能源基地 41
2.4.3 煤炭行业成为社会尊重、人才向往的高新技术行业 42
2.5 煤炭革命的战略 42
2.5.1 安全绿色开发战略 42
2.5.2 清洁低碳利用战略 42
2.5.3 多元协同发展战略 43
第3章 煤炭革命的战略蓝图 44
3.1 总体战略蓝图 44
3.1.1 总体目标与特征 44
3.1.2 全产业链煤炭技术革命路线图 47
3.2 煤炭智能化开采和超低排放洁净利用——煤炭3.0阶段 49
3.2.1 战略定位与目标 49
3.2.2 突破思路 51
3.2.3 实施路径 51
3.3 煤炭无人化开采和污染物近零排放洁净利用——煤炭4.0阶段 53
3.3.1 战略定位与目标 53
3.3.2 突破思路 54
3.3.3 实施路径 55
3.4 煤基多元协同绿色清洁能源系统——煤炭5.0阶段 57
3.4.1 战略定位与目标 57
3.4.2 突破思路 58
3.4.3 实施路径 59
第4章 煤炭革命的变革性理论和技术 62
4.1 近零生态损害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变革性理论与技术 62
4.1.1 近零生态损害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变革性理论 63
4.1.2 近零生态损害的智能化无人开采变革性技术 66
4.1.3 近零生态损害的发展路线图 119
4.2 近零污染物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变革性理论与技术 121
4.2.1 近零污染物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变革性理论 122
4.2.2 近零污染物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变革性技术 124
4.2.3 近零污染物排放的清洁低碳利用发展路线图 129
4.3 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变革性理论与技术 131
4.3.1 煤矿地下空间估算 132
4.3.2 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变革性理论 139
4.3.3 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变革性技术 143
4.3.4 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探索构想 145
4.3.5 矿井建设(设计)与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的发展路线图 147
第5章 煤炭革命颠覆性理论与技术 150
5.1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颠覆性理念与构想 150
5.1.1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构想形成过程 153
5.1.2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定义 155
5.2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颠覆性理论体系 156
5.2.1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采动岩体力学理论 156
5.2.2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三场”可视化理论 160
5.2.3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原位转化多物理场耦合理论 161
5.2.4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原位开采、转化与输运理论 163
5.3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关键技术体系 166
5.3.1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智能化技术体系 166
5.3.2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无人化技术体系 170
5.3.3 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流态化技术体系 175
5.4 煤炭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的战略路线 184
第6章 煤炭革命国际化战略 186
6.1 煤炭革命国际化战略环境分析 186
6.1.1 国际煤炭发展环境 186
6.1.2 “一带一路”国家煤炭市场环境及需求预测 190
6.1.3 煤炭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 203
6.1.4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影响 208
6.2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210
6.2.1 煤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210
6.2.2 煤矿技术装备竞争能力分析 224
6.2.3 煤矿工程总承包服务市场竞争力分析 231
6.2.4 资源开发与转化市场竞争能力分析 235
6.3 煤炭革命的国际化战略 238
6.3.1 战略目标 238
6.3.2 发展路径 238
6.3.3 保障措施 243
第7章 实施煤炭革命的新型人才战略 248
7.1 煤炭革命的人才战略构想 248
7.2 实施煤炭革命的新型人才体系 250
7.2.1 未来煤炭工业信息化人才 250
7.2.2 未来煤炭流态化开采能量传输与提取型人才 251
7.2.3 未来煤炭流态化开采智能装备操控型人才 252
7.2.4 未来深部地下空间立体社区规划建设型人才 255
7.2.5 未来煤炭流态化开采基于大数据与多维度的决策人才 255
7.3 煤炭革命的人才国际化发展 256
7.3.1 发现和引进海外“高精尖缺”人才 256
7.3.2 深化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 257
第8章 构建煤炭革命的全产业链倒逼机制 258
8.1 能源倒逼机制的经验借鉴 258
8.1.1 环境倒逼 258
8.1.2 技术倒逼 262
8.1.3 国外煤炭先进采煤用煤国家案例 265
8.2 以科学产能倒逼煤炭科学开采革命 271
8.2.1 科学产能的标准 271
8.2.2 近零生态损害的标准 272
8.3 以超低排放和低碳循环发展倒逼煤炭清洁利用革命 272
8.3.1 接近或优于天然气利用的超低排放标准 272
8.3.2 高效利用的标准 273
8.4 以多元开放协同清洁能源倒逼煤基多元清洁能源基地革命 276
附件一:煤炭革命的技术清单 278
附件二:煤炭革命的重点研发技术指南 281
参考文献 290

在线试读
第1章 新时代的煤炭革命
  能源革命是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性能源变革。能源革命的起因主要源于能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也可能是资源约束和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倒逼所致。本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发生的五次能源革命为大视野,揭示了世界能源革命的本质意义在于劳动工具变革,以及新型替代能源实现主导性和普适化的一般特性;详细分析了历次能源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发展之间的互相作用和时空关系;从理论上演绎了能源兴替跃迁与竞争替代的基本规律,并得出能源革命发端早于经济**,能源革命长波与经济发展长波之间在时间轴上存在一个提前相位差,相差约45年的分析结果。同时,本章在研究分析了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新时期我国能源革命的方向和重心,以及在能源革命中煤炭自身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现实性和战略意义。阐明了新时期煤炭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革煤炭粗放型生产开发的命、革煤炭落后产能的命、革煤炭污染排放的命的观点。
  1.1 煤炭革命的必要性
  1.1.1 国内外能源发展规律和态势
  1. 世界能源结构演变及煤炭角色
  1)世界能源结构演变过程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与阳光、水、空气、食物并称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基本要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也是一部能源利用方式不断更新、能源技术不断革新的历史。
  能源革命是指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性能源变革,具体表现为资源形态、技术手段、管理体制、人类认知等方面出现一系列显著的变化。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共经历了四次能源革命,正在进行第五次能源革命,如图1-1所示。
  图1-1 人类能源革命历程示意图
  第*次能源革命,大约在20万~30万年前,人类发现火并学会利用火,进入薪柴能源时代。以人工火代替自然火的利用为标志,木材、秸秆等薪柴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此时是人类自主利用燃料(能源)的开始。
  第二次能源革命,到公元100年左右,人类学会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自然动力,进入自然能源时代。从广义能源的意义上看,食物是一次能源,人体能(人力)是二次能源,同样畜力也是二次能源。在农业社会,太阳能被用于照明和取暖,风能被用于驱动风车和帆船,水能被转换为水轮泵、水磨和提水灌溉的动力。在这个时期,自然能源产生的动力很小,植物能源主要来源于木材。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人类长期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同时引起木材资源的匮乏,导致农业社会的能源危机。
  第三次能源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煤炭能源时代。19世纪初期,英国煤矿、法国的加莱海峡地区和德国鲁尔地区煤矿的发现与开发,使整个世界从1830年煤炭消耗量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不到30%,到1888年迅速达到48%,随后迅速超过木材使用量,成为主要能源。而这一过程中,煤炭的大规模应用使得蒸汽机从实验室成功地走向现实,使人类摆脱以人力、畜力和手工工具为主的生产方式,极大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社会进入了利用机械力的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时代也被称为化石能源时代的第*阶段——煤炭时代,即固体能源。人类可利用的能源从地表转向地下。
  在19世纪末期,电力的发现、开发及利用,使人类对化石能源实现了延伸利用,生产出二次能源。电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用能方式,也为各种电器生产制造和使用提供了便捷的动力。
  第四次能源革命,始于20世纪20年代,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尤其是柴油机、汽油机的发明与使用,使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迅速增大,油气能源很大比例地接替了煤炭能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煤炭、石油、天然气共存的油气能源时代。
  第五次能源革命,发生在21世纪到来前后,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兴起,人类将开启新的低碳能源时代,也称为可再生能源时代。持续使用了200余年的化石能源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战略性资源枯竭;二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三是利用过程排放大量有害物质,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新能源革命致力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的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能效问题受到极大重视,被视为第五种能源(煤、油、气、可再生能源、高能效)。
  刚刚过去的几十年,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结构变化动因主要源于能源可供性、经济性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在世界能源结构变化过程中,表现为传统化石能源不断减少,优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不断增长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逐步降低,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快速提高。例如,法国作为新能源利用的典范,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从1980年的16.1%上升到2015年的53.5%;同期,德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由5.9%提高到21.5%,美国由8.6%增长到17.0%;反映出全球能源系统结构的不断优化与进步。
  21世纪以来,受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形势的影响,人类对发展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以“低碳化”、“无碳化”理念为核心的能源革命与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新能源重大转换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人类对绿色生态环境需求的提升,天然气和新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步增大。全球一次能源正在迈入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尤其近十年来,新能源利用速度明显加快,尽管人们认识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能源都还难以独担重任,但全球发展清洁、高效、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大趋势基本形成,全球能源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2)能源革命的本质特征
  能源革命实质上是能源替代,是由经济问题引发,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形成新能源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变迁过程,同时引导各个产业转型、升级与相关产业兴起,继而产生工业革命。能源替代的起因主要是原有的能源系统不足以支撑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导致,同时也有资源约束和生存环境恶化等问题倒逼所致。
  A. 能源革命的本质意义在于劳动工具变革
  从大的时空跨度看,人类每一次能源利用转型都会引起产业技术的重大变革,其中的核心变革是劳动工具的变革。因此,认为能源革命的本质意义在于劳动工具的根本变革。
  a. 劳动工具的能效提升
  劳动工具是置于劳动者与原材料、能源、信息等物体之间,把劳动者的活动传导到它们之上的中介体。劳动工具的逐步发展,是人类利用工具提升劳动效率的改进过程。历史学家对劳动工具有四种划分法(王师勤,1986),其中不仅是历史年代的分辨,更是蕴含着劳动工具表现的生产效率提升的贡献度。但无论何种形式的划分,均能体现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之间的能源属性关系。
  第*种,质料划分法。以制造工具的材料划分工具发展阶段,分为石器、铜器、铁器、电器等多个阶段。
  第二种,多元划分法。分时段多标准来划分工具发展阶段,古代工具以材料技术分为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阶段;近代工具以能源技术划分为蒸汽机器和电力机器两个阶段;现代工具以信息技术划分为程序控制机器、自动控制机器、智能控制机器三个阶段。
  第三种,控制形式划分法。以人对工具的控制形式,将迄今为止的工具发展阶段划分为直接控制(蒸汽机诞生之前的工具)、间接控制(如人对蒸汽机的控制)、自动控制(如人对电子计算机的控制)三个阶段。
  第四种,互化划分法。从工具对人体劳动功能的替代,即人的劳动功能的物化和工具的人格化,把劳动工具发展史分为六个阶段:简单工具、复合工具、自然力工具、热力工具、电力工具和自控工具。未来的工具即将走向智能控制时代。
  b. 劳动工具的能源属性
  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改善、扩展和增强人类身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弥补人类身体局限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人类自身改造自然能力的过程。但是,迄今尚未有按照能源利用形式划分工具发展阶段的方法。
  从能量效率的角度认识,劳动工具是人类发现和运用外部能量,并把能量高效地转为生产手段的实践活动。人类把能量传递到工具,延长和扩展了人类四肢的劳动功能,增强了手的操作力、脚的行走力和体的负载力,实现了机器对人力、畜力的替代,使人类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大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和规模,并且使人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安筱鹏,2005)。
  劳动工具呈现有用性和变用性。有用性是指工具对人的器官的延长和改造,能够为人们获取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变用性是指工具随着劳动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先是构形的变化,后是质料的变化。劳动工具变用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天然工具时期、金属工具时期、能动工具时期(分为蒸汽机的外动力工具和计算机的人化工具)。劳动工具的变用性提升了它的有用性,并以有用性的形式来表现它的实践价值(周守印,1990)。
  实际上,劳动工具还有第三个特性,就是能效性。在工具使用过程中,必定消耗做功的能量。从简单工具使用人力能量,到复合工具借用畜力能量,简单机器工具巧用风力、水力的能量,再到复杂机器工具利用热力、电力能量,都是一个围绕着能量密度、能效强度不断提高的工具发展过程,这就构成了劳动工具的能效性。
  生产力发展需求决定了劳动工具的有用性,能量利用水平决定了劳动工具的变用性。纵观人类劳动工具进步历程,都能看到其背后隐含的能源发现和利用的变革作用,而且劳动工具发展水平与所处能源阶段的能量密度具有正相关性的关系,如图1-2所示。
  图1-2 能源革命的本质特征
《熔炉之声:工业时代下的煤炭变奏》 引言: 蒸汽的轰鸣,铁轨的延伸,城市的扩张……这些构成我们现代文明基石的景象,无不回响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力量——煤炭。它并非只是埋藏在地底的黑色矿石,更是点燃人类文明之火的火种,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原始动力。本书《熔炉之声:工业时代下的煤炭变奏》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寻煤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其被发现、被开采,到其如何塑造了经济格局、社会结构、城市面貌,乃至思想观念,层层剥开煤炭这一物质载体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这不是一本关于采矿技术或能源政策的枯燥论述,而是一曲宏大交响乐的序章,以煤炭为核心,奏响工业时代的激昂乐章,并引发我们对未来能源与文明之路的深刻思考。 第一章:地下的低语——煤炭的发现与早期利用 在遥远的过去,煤炭只是被偶然发现的、能在火焰中燃烧的石头。我们将在本章中追溯人类与煤炭初遇的模糊印记,从史前文明零星的证据,到古代文明中偶尔的记录,探究早期人类是如何在无意间接触到这种“黑金”的。也许是火山喷发后的遗迹,也许是山体滑坡暴露的矿层,无论如何,煤炭的独特燃烧特性,早已悄然吸引了好奇的目光。然而,在那个时代,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稀有的燃料,用于取暖或简单的金属冶炼。我们将描绘出这种初生的联系,勾勒出人类对煤炭认识的朦胧起点,为后续的巨大变革埋下伏笔。本章将着重呈现煤炭作为一种尚未被充分认识的自然资源,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一种近乎“低语”的方式,与人类文明发生着微弱的联系。 第二章:炉火的觉醒——煤炭驱动的工业革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一个伟大的时代——工业革命,如同一道耀眼的光芒,彻底唤醒了沉睡的煤炭。本章将聚焦于18世纪的英国,一个煤炭改变世界的起点。我们将深入剖析煤炭如何取代木材,成为工业革命最核心的能源。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到那些标志着机械化生产的纺织机、冶炼炉,煤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驱动着生产力的飞跃。我们会详细描述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例如早期的排水系统和更有效的挖掘工具,是如何使得煤炭的产量大幅提升,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煤炭的广泛应用如何引发了连锁反应:煤炭冶炼的钢铁产量激增,支撑了铁路、桥梁、船舶的建设,极大地拓展了交通运输的网络;煤炭驱动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人口从农村吸引到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张。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重塑。本章将生动地再现煤炭如何从一种辅助能源,跃升为工业文明的“心脏”,其滚滚炉火,正是工业时代最雄浑的序曲。 第三章:黑色的足迹——煤炭与城市化进程 煤炭的燃烧,不仅带来了工厂的轰鸣,也催生了现代城市的崛起。本章将深入探讨煤炭与城市化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大量工厂聚集,带来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迅速膨胀。我们将描绘出19世纪欧洲和北美城市的面貌:烟囱林立,煤灰弥漫,但同时也是充满活力与机遇的中心。我们将考察煤炭如何为城市提供照明(早期煤气灯)、供暖,以及驱动城市内部交通(蒸汽火车、电车)。城市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增加了对煤炭的需求,形成了一种互促互进的循环。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煤炭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如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问题。我们将展现城市在享受煤炭带来的便利与繁荣的同时,也必须承受其沉重的代价,勾勒出煤炭在塑造现代城市形态与生活方式方面所留下的深刻而复杂的“黑色足迹”。 第四章:财富的熔炉——煤炭与全球经济格局 煤炭的开采与贸易,不仅仅局限于一国之内,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版图。本章将分析煤炭如何成为19世纪全球贸易的主角之一,以及它如何促进了殖民主义的扩张和国际分工的形成。英国作为煤炭生产和出口的领先者,凭借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如德国、美国,也凭借其庞大的煤炭储量和工业化进程,逐渐崛起为重要的煤炭生产国。我们将探讨煤炭贸易如何催生了庞大的航运业和金融业,以及它如何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成为工业化的重点发展区域,但也可能因此遭受掠夺和剥削。本章将揭示煤炭如何成为驱动全球资本流动、国际关系演变的关键因素,将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塑造现代全球经济格局的“财富熔炉”。 第五章:时代的印记——煤炭与社会变革 煤炭的力量,远不止于经济和技术层面,它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思想变革。本章将深入探讨煤炭工业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我们将描绘矿工们艰苦卓绝的劳动条件,以及他们在地下黑暗中为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工会组织的兴起、罢工的发生,以及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与煤炭产业的工人阶级息息相关。同时,煤炭工业也促进了新的思想的产生,如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这些思想深刻地反思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试图寻求更公平的社会分配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我们将考察煤炭如何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以及由此引发的改良运动和政策调整。本章将展现煤炭不仅驱动了物质的生产,也塑造了思想的洪流,成为烙印在时代深处的鲜明“印记”。 第六章:反思的火焰——煤炭的遗产与未来的启示 时至今日,煤炭作为一种能源,其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本章将进入对煤炭遗产的深刻反思。我们将梳理煤炭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空气质量下降)、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长期影响。尽管如此,煤炭在许多地区仍然是重要的能源来源,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考量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并非全盘否定煤炭的贡献,而是要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理解其历史功过,并从中汲取教训。本章将探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各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不同策略。我们将引申出对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思考,强调可持续性、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并反思我们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这最后一章,不是为了给煤炭下定论,而是希望通过对“熔炉之声”的聆听,点燃读者对未来的思考之“火焰”,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道路。 结语: 《熔炉之声:工业时代下的煤炭变奏》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动力源泉的深刻探问。煤炭,这个曾经被视为进步与繁荣的象征,如今也警示着我们能源利用的局限与代价。通过对煤炭历史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工业时代的形成逻辑,更清晰地认识到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最终引发对我们当下及未来能源选择的审慎思考。这熄灭的炉火,留下的只是时代的余温,而新的火焰,正在等待我们去点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尤其是在宏观层面。我一直觉得能源转型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技术、社会等方方面面。但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因素,而是试图从一个更战略的高度去审视“煤炭革命”这个概念。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把煤炭的开采、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一一道来,而是更侧重于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我尤其喜欢它对“革命”这个词的解读,它不是那种激烈的、颠覆性的改变,而是一种深刻的、循序渐进的演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面对煤炭转型时的不同路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的深层逻辑。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最优解”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时代背景来制定。书里关于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技术是驱动变革的根本动力,但同时,政策的配套和引导也至关重要。没有有效的政策支持,再好的技术也可能难以落地。我一直在思考,在我们国家,如何更好地发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过渡性作用,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它让我看到,解决能源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它让我对未来能源格局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更有信心。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在当前的能源转型浪潮中,煤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煤炭视为“过去式”,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革命性”潜力。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煤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前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如何可能实现“转型升级”。这让我对煤炭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负面印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战略”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来平衡能源供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复杂的“重塑”。书中对于“方向”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终点”,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让我明白,能源革命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目标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现有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接地气”的书,虽然它讨论的是宏观的“煤炭革命”,但其中许多观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一直觉得能源问题离我们很遥远,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能源的变迁,都深刻影响着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的生活成本,甚至我们的出行方式。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煤炭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驱动了工业文明的崛起。这种回顾让我对煤炭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它并非仅仅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详细分析了“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国家在能源战略上的比较分析,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下,能源转型所面临的不同挑战和采取的不同策略。这让我意识到,解决能源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关于“方向”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结论,而是强调了方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让我明白,能源革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方向,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作为普通人,我可以在能源转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之做出贡献。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煤炭革命”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并非仅仅是关于煤炭本身,更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通过能源的变革来重塑自身。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用过于学术的语言来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国家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的描述。比如,一些依赖煤炭产业的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如何安置失业的煤炭工人,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同时,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它详细介绍了许多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创新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如何逐步改变能源格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战略”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制定,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思熟虑和前瞻性规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能源革命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被动应对,而要主动出击,制定长远的战略,并为之不懈奋斗。这本书让我对“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一个充满迂回曲折但最终走向光明的旅程。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能源的变革,都可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我们如何把握这些机遇,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我们未来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能源问题的全新框架。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将煤炭视为一种“负担”,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它在“革命”进程中的潜力和价值。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煤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在当前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如何可能实现“转型升级”。这让我对煤炭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复杂的“重塑”。书中关于“方向”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结论,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需要深远的战略布局和清晰的发展方向,而煤炭的“革命”,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评分

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部分确实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煤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认为它是一种必须尽快淘汰的能源。但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一个更辩证的角度去分析煤炭的“革命性”意义。它提到,在某些发展阶段,煤炭的廉价和易得性,在支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我认为它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任何能源的演变,都伴随着历史的必然性和阶段性的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这种价值,同时又如何规避其负面影响。书里对于“战略”的探讨,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包括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它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在能源战略上的博弈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全球能源格局。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主权和全球竞争力的战略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方向”的论述,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终点”,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让我明白,能源革命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我们的目标和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这本书的启发在于,它让我不再简单地将煤炭视为“敌人”,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战略视野中去理解,从而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和规划未来的能源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能源转型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都停留在技术层面或者泛泛而谈,真正能让我深入思考的并不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以“煤炭革命”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能源转型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方向问题。作者并没有回避煤炭的负面影响,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分析,探讨煤炭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实现“革命性”的转变。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战略”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创新,更是关于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复杂的“重塑”。书中关于“方向”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结论,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都需要深远的战略布局和清晰的发展方向,而煤炭的“革命”,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能源转型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它不仅仅是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能源,更是关于如何制定长远的战略,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书中关于“煤炭革命”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煤炭作为一种传统能源,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当前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其可能发生的“革命性”转变。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煤炭妖魔化,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煤炭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战略”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复杂的“重塑”。书中关于“方向”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结论,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将能源问题局限于“清洁”与“污染”的二元对立,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能源的演变是一个更加复杂和辩证的过程。它以“煤炭革命”为主题,并非是要为煤炭辩护,而是试图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社会所需要面对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煤炭的缺点,而是深入挖掘了煤炭在支撑工业化、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的历史作用,以及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煤炭如何可能实现“绿色化”和“高效化”的转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并非是简单的“舍弃”,而是复杂的“重塑”。书中关于“方向”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出僵化的结论,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革命”一词的重新定义。我过去理解的“革命”,往往是带有冲突和颠覆的意味,但在这本书中,“煤炭革命”更像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的自我进化。它并非是要彻底否定煤炭,而是在承认煤炭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引导其走向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作者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他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案例,展示了煤炭产业如何从最初的粗放式发展,逐步走向精细化、高效化和环保化。这让我对煤炭的“革命”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书中对“战略”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如何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际能源合作与竞争的分析,它让我看到,能源转型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关于“方向”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是强调了方向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让我意识到,能源革命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让我对煤炭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社会在能源转型中的努力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