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亚昆 主编
长期为国内人文地理、影像、旅游类杂志担任特邀撰稿人,关注国内的人文地理、地方文化、风俗手艺等领域,并因此足迹遍布各地。地道风物MOOK主笔,曾主编《地道风物·黔东南》《地道风物·湘西》《地道风物·民宿时代》,主编风物中国志系列《长泰》。
目 录地
010 行走在五莲的田野上周尚兵
046 五莲四时花历王可可、马昕竹
054 五莲,在山川之巅呼唤海洋陈乔
道
070 五千年历史中的五莲遗韵郭公仕
080 在中国开启长城战略张依萌
风
092 五莲茂腔,唱作间的乡土记忆公梓蒙
106 大青山,太极从世界走向五莲聿城
112 五莲剪纸,一地东西的同风异俗槛上人
124 割花纳绣,针线里的情谊槛上人
134 存与续,生活里的手艺人王蕾
151 弦歌不辍,耳畔千百年读书声谭伟桐
156 李崮寨,时光深处的村落王云飞
物
166 崇山峻岭里的五莲山味张艺凡
182 许孟小吃,熙熙攘攘的乡味张艺凡
196 散落山林的天然药草王可可
200 五莲绿茶,北方茶叶的别样风味公梓蒙
206 从甜到酸,小国光的沉寂与盛行贺靓
211 樱桃,甜蜜的骄傲贺云
218 板栗,沉默的“铁杆庄稼”林小青
222 柞树上的衣与食谭伟桐
230 五莲佳酿, 深藏秘境的璞石 林少波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厚重的纸张、精美的插图,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文化重量。内页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阅读体验极佳,完全符合我对“风物志”系列的一贯期待。每一页的图像都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明信片,色彩饱满,细节丰富,仿佛能透过文字和图片直接触摸到那片土地的脉搏。特别是那些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的对比呈现,处理得非常巧妙,让人在赞叹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为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和历史沉淀而动容。看得出来,编辑和设计团队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绝非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更别提它带来的精神享受了,每次翻阅都是一次视觉和心灵的双重洗礼。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捕捉,比如对某个特定时期建筑材料的考证,或者对某种传统工艺流程的细致描摹,这些“硬核”的内容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大大增加,绝非泛泛而谈的旅游指南可比。
评分这本书的编撰理念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这让它在众多同类主题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它关注的焦点并非仅仅是宏大的叙事,而是那些隐藏在宏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和他们的生存智慧。比如,对当地特定气候下农民如何调整种植结构以应对风险的描述,细致入微,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对“微观世界”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叙事充满了人情味,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坐标堆砌。它让人反思人与自然之间那种相互塑造、彼此依存的复杂关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地域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的山、水、人和他们流传下来的故事所构成的独特场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风物志,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特定地域生命力的哲学思考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令人惊喜的跳跃感和节奏感,它不像传统地方志那样板起面孔讲述历史沿革,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带着你信步于阡陌之间,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冲刷却依然鲜活的故事。语言上,它巧妙地融合了文学的浪漫与地理学的严谨,时而描摹出波澜壮阔的自然画卷,时而又深入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到百姓的喜怒哀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地方物产时的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那种对土地和气候如何塑造人类性格与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有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抽丝剥茧的写作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甚至忍不住查阅了书里提到的好几个特定地貌的学术资料,可见其引导性之强。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仿佛真的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考察。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描述的生动,更在于作者对于当地文化符号的精准把握和情感投射。比如描述某一处古迹的变迁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兴衰的感慨,非常能引起共鸣。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地域形象,里面不仅有山川河流,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的精神图谱。我尤其关注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和口述历史,被妥善地“保存在”书页之中,这对于保护地方文化多样性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介绍,它实际上是一部活生生的、有温度的地域社会史切片。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初步预期。它显然是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之上完成的,这一点从它引用的专业术语和交叉学科的分析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风光,更像是从地质学、气候学、人类学等多个维度对一个区域进行了多光谱扫描。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水文系统的论述,将河流的走向、流域的形态与古代的聚落布局、农业生产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有力。这种体系化的知识构建,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获得系统性的知识补充。对于那些对区域研究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入门或进阶读物,其严谨程度,完全可以作为专业资料的辅助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