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6-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蓝皮书
定价:100.00元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010180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组织撰写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大数据行业2016年度发展状况的分析和2017年发展前景的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综合篇”主要探讨2016年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状况;“行业篇”主要探讨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区域篇”主要探讨重点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园区篇”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企业篇”主要探讨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政策篇”主要探讨2016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政策环境和中国大数据产业重点政策;“展望篇”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形势。
选题送审备案 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应用场景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那些能直接与我工作产生关联的具体案例和指标体系。一本好的蓝皮书,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宏观经济的层面,它必须深入到行业痛点。例如,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日益成为焦点的背景下,这本书对于数据治理的框架搭建有没有提供清晰的参考模型?或者,它有没有详细剖析不同行业(如金融、制造)在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上的成熟度差异?我个人的直观感受是,那两年很多企业都在谈大数据,但真正能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智能(BI)的凤毛麟角。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衡量数据成熟度的标准,并对不同梯队的参与者进行分类画像,那么它对于行业内的自我对标和技术升级路径的规划,将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那将是一份关于“我们现在在哪里,以及我们应该往哪里去”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似乎暗示了一种官方或半官方的背书感,这对于判断其信息源的权威性至关重要。我的一个疑问是,在这样一个快速迭代的科技领域,信息滞后性是最大的挑战。如果这本书的统计口径和调研方法没有做到足够的前沿和灵活,那么它提供的“发展蓝皮书”的参考价值可能会在发布后不久就开始衰减。我希望看到的是,它在界定“大数据产业”边界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是仅仅聚焦于存储、计算和平台技术?还是也囊括了数据服务外包、数据资产交易等更深层次的价值链环节?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关键技术名词,如Hadoop生态系统的演变、Spark的普及率,以及NoSQL数据库的市场占有率变动,如果能有详实的数据支持,那么这本书才能真正担当起“蓝皮书”所代表的权威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时间切片下的技术谱系图。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统计年鉴,我首先被它那严谨的封面设计和扎实的装帧质量所吸引。显然,这是一部耗费了大量心血和时间去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成果。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份需要坐下来,沏上一壶茶,才能慢慢品味的行业深度报告。我尤其欣赏它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努力,那些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流程图,即便只是匆匆扫过,也清晰地勾勒出了过去一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脉络的复杂走向。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个细分的市场报告,但仅凭目录结构就能感受到其广度与深度兼备的野心。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用层创新的各个关键环节,这对于任何想要在数据领域寻找战略方向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张极具参考价值的路线图。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提供的数据基石上,而非仅仅是某几家企业的成功故事。
评分坦白讲,我对这类行业报告的阅读习惯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审视进入的。这类报告往往容易陷入“报喜不报忧”的窠臼,将市场上的成功神话过度放大,而对那些因技术不成熟、商业模式跑不通而夭折的项目轻描淡写。因此,我非常关注它在论述“挑战”和“风险”部分所投入的笔墨和深度。一个成熟的产业分析,必然要涵盖市场壁垒、人才缺口以及投资回报率(ROI)的真实困境。这本书是否敢于揭示当时存在的过度投资、数据孤岛化严重,以及因技术复杂性导致的中小企业参与门槛过高等深层次问题?如果它能以一种平衡且不失深刻的笔触,描绘出产业光环背后的阴影与挣扎,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再仅仅是一份宣传资料,而成为了一个值得后人研究和引以为戒的产业镜鉴。
评分初次接触这样的行业白皮书,总会有一种被宏大叙事裹挟的感受。我试着跳出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模型,去捕捉其中蕴含的时代情绪。2016到2017年,正是国内“互联网+”概念深入渗透,技术红利开始向数据驱动转型的重要节点。这本书的笔触,无疑捕捉到了那种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过渡的微妙张力。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平衡政策导向与市场自发力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云计算和AI刚刚开始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那个时期,监管环境是如何应对这种技术迭代的?它有没有对当时新兴的垂直应用领域,如智慧城市或精准医疗,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和数据支撑?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如果能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去反思过去几年的技术泡沫与真实价值的区分,那将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希望能从中读出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与迷茫,而不是事后诸葛亮的总结陈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