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蒙古旅行》是在鸟居龙藏先生的向导下,所记范围从东、西戈壁沙漠间的兴安岭到西拉木伦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尔喀,南到内蒙古的赤峰地区。根据鸟居龙藏本人的自序,调查的结果有测量途中人口的体质人类学数据,语言的记载,俚歌、童谣等的搜集以及遗迹、遗物的考古学调查。其中,考古学调查包括西拉沐沦河、英金河流域红山文化的石镞、石斧等遗物,鲜卑、乌丸以及辽国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遗迹。这是一次较为久远的旅行,岁月洗练了当时的辛苦,我们去看一段尘封的记录。 (日)鸟居龙藏 著;戴玥,郑春颖 译 鸟居龙藏(1870-1953),日本近代历目前有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民族学家。其以1895年对于中国辽东半岛的调查为嚆矢,开启了长达45年的海外田野调查工作,足迹遍及西伯利亚、千岛群岛、蒙古、朝鲜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地区等地。其中,中国的东北及内、外蒙古的东部是鸟居龙藏学术研究的重点。郑春颖,辽宁省沈阳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戴玥,1987年生,天津人。2013年起以国家公派留学生身份赴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府考古学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的宫本一夫先生,现主要从事欧亚草原青铜器方面的研究。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堪称巧妙,它不像传统线性叙事的游记那样按部就班,反而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光点连接起来的星图,每一章节都是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星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主题之间转换时的那种流畅过渡,比如从对古代遗址的考察,突然转到对当地美食的赞美,再到对某个突发事件的记录,每一个转折都显得合乎情理,充满了生活本来的无序美感。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诚恳——它不掩饰旅途中的艰辛与困顿,坦然地记录了那些迷路、误解和文化冲击,正是这些真实的“瑕疵”,使得整个故事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读到最后,我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充实的跋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它给予读者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更多值得探索的问题,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和探究欲,是一部让人读完后会久久回味,并开始审视自己“远方”定义的优秀作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陌生化”的愉悦。作者成功地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世界进行了解构,并用一种全新的、带有异域色彩的滤镜重新构建起来。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有些不适应他那种时而跳跃、时而冗长的叙事风格,感觉情节的推进非常缓慢,但坚持读下去后,我明白了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他想让我们体会那种在广阔空间中迷失方向、时间感被拉伸的感觉。他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尤其是关于风的描写,他没有简单地说“风很大”,而是描述了风如何雕刻岩石的侧面,如何带着沙尘发出低沉的呜咽,甚至如何影响了马匹的情绪。这种将自然力量拟人化的手法,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张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感知世界”的导览手册,它教会了我用更开放、更敏感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与自己经验不同的生活模式和自然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充满了粗犷的美感,但又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极其细腻、仿佛从民歌里截取下来的句子,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人物对话和场景描述时,有一种非常克制但有力的表达方式,他似乎极力避免使用那些老套的形容词,而是倾向于用具体的动作和意象来传达情感。比如,他描述一位老牧民讲述往事时的状态,不是直接说他“悲伤”或“沧桑”,而是细致地描绘了他手中羊毛的纹理,他眼神中聚焦不到远方的那种迷离感,寥寥数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立意高远。我感觉作者本人与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层次的互动,他不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而是一个真诚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保存了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的切片,用文字为我们留住了一些珍贵的、转瞬即逝的文化痕迹,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坦白讲,我抱着一种略带挑剔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的旅行文学太多,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独特的视角,很快就抓住了我。作者的文风呈现出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跳跃感,他似乎并不急于完成一个既定的行程叙述,而是沉溺于某一瞬间的感悟。例如,他对星空的描绘,那种超越了天文学知识的、带着哲学思辨的文字,读来令人心神激荡,仿佛宇宙的宏大与个体的渺小在同一片夜幕下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我特别喜欢他穿插其中的一些个人反思,那些关于时间、记忆和流逝的探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游记范畴,有了一种内在的深度。虽然我从未踏足过那片土地,但通过他的笔触,我感受到了那里特有的时间流速——缓慢、坚定,不受外界干扰。这种叙事上的从容不迫,反而成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邀请读者慢下来,去真正“看”见,去“听”见那些细微的变化,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记录。
评分这本游记读起来真是一场心灵的放逐之旅,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令人沉醉的魔力,仿佛每一个字眼都能把我从熟悉的日常中抽离出来,瞬间置身于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无论是清晨薄雾中那几声悠扬的马蹄声,还是傍晚时分炊烟袅袅升起时的那种温暖与宁静,都被他描摹得栩栩如生。读到描述骆驼队缓缓行进的段落时,我几乎能感觉到脚下沙粒的松软和阳光的炙烤,那种既原始又充满生命力的景象,透过文字的屏障直击我的感官。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风光描绘,他对当地人文的观察入木三分,那些关于牧民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那些他们面对自然时的坚韧与智慧,都让我对那个遥远的世界产生了深切的共鸣和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一次对自我内心深处的审视与对话,让人在广阔的天地间,重新找回了被都市生活磨损已久的那份纯粹与敬畏。每一次合上书页,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都会持续很久,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收拾行囊,去追寻书中所描绘的远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