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禹阶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社会控制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法家
  • 儒家
  • 社会管理
  • 权力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津安考古文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20303514
商品编码:29054385394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李禹阶,1953年5月生,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学术带头人。现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省部级重点学科“专门史”“考古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区域历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及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15项。

目录

前言
绪论社会控制、整合及国家意识形态
第yi章秦帝国社会控制、整合思想的源流——战国商、韩法家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yi节商鞅时秦国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的结构性失调
第二节韩非对商鞅政治与社会思想的片面发展
第二章秦朝社会控制、整合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yi节帝国之初的文化“怀柔”
第二节尚武轻文与文化整合的失效
第三节秦帝国统治思想的窄化
第四节秦朝社会控制失效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刘邦的政治建树与汉初儒学的进取
第yi节刘邦关于汉国家建设的新思考——制度与思想
第二节汉初儒学向政治儒学的转化
第三节儒学成为汉初政治文化重要流派
第四章汉初新儒学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yi节汉初儒学为什么叫“新儒学”
第二节陆贾新儒学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汉初道家与法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第五章汉初黄老之学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yi节黄老学派“自然
第二节黄老学派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三节西汉初黄老之术的政治实践
第四节对汉初黄老之学的评价
第六章文景时儒学精神的变化与窦太后的焦虑
第yi节西汉前期的政治与社会形势
第二节贾谊提倡礼制、强化政治等级制度的思想
第三节贾谊维护中央集权的削藩与地制思想
第四节贾谊控藩的社会控制思想及其评价
第五节西汉前期贾山、晁错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六节窦太后的焦虑与思想界的斗争
第七章《淮南子》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
第yi节刘安与《淮南子》
第二节《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继承、改造
第三节《淮南子》对法、儒社会思想的批判、继承
第四节《淮南子》社会控制思想中的“无为”原则
第五节社会控制之本——君主与臣民的相互制约
第六节《淮南子》兼综各家的社会整合与控制观
第八章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转型与强化
第yi节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缘起
第二节封建国家世俗化政治信仰的建立——董仲舒“大一统”社会控制的本体论思想
第三节董仲舒社会整合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春秋‘公羊’学”社会控制中的经权互变方法论
第九章西汉中期国家对社会调控的争论与调适
第yi节汉武帝统治政策的缺陷与“春秋‘公羊’学”理论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对于帝制国家社会经济控制的追述与思考
第三节盐铁会议关于盐铁官营的争论与调适——中国古代帝制国家经济控制政策的初步形成
第四节盐铁会议关于“德治”与“法治”的争论
第五节《盐铁论》社会控制思想中的君臣观
第十章“谷梁”学派的兴起与刘向的社会调控思想
第yi节社会危机与“谷梁”学派的兴起
第二节“谷梁”学的兴起和“谷梁
第三节刘向其人及其学术传统
第四节刘向社会调控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统一五经同异及儒学成为汉代政治文化主体
第yi节石渠阁会议与儒学进一步官学化
第二节“谷梁”学派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西汉中期以后的政策转变
第四节小结
第十二章两汉之际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的演变
第yi节谶纬神学与社会控制思想
第二节扬雄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三节桓谭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十三章王莽改制与政府权能的失效
第yi节王莽时代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二节王莽改制及其措施
第三节王莽改制失败及其原因
第十四章东汉初期的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yi节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
第二节文化控制的加强——儒学进一步经学化
第三节《白虎通义》与东汉初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五章东汉中期现实批判主义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yi节王充“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二节王符:政治、经济与文化并重的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六章仲长统社会控制与整合思想
第yi节仲长统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第二节仲长统社会控制思想
第十七章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冲突与社会危机
第yi节儒家伦理价值的庸俗化
第二节“道统”与“政统”的分野
第三节思想控制失效的表现——论无定检、处士横议
第四节从清议到清谈——新的士人价值观的冲击
第五节东汉末思想控制失效分析
第十八章东汉末期政府权能的失效及国家分裂
第yi节官僚阶层的衍变与士大夫的边缘化
第二节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分化
第三节统治阶层分裂及暴力杀戮——社会政府权能的失效
第四节东汉国家覆灭的历史检讨
第十九章东汉晚期的道教与社会控制
第yi节东汉道家思想流变和黄老道的出现
第二节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第三节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不同的命运


《铁血与礼乐:早期中国政治秩序的构建》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以及随后强大的汉朝,如何在短暂的几百年间,以铁腕与深思,奠定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管控模式。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力图还原那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剖析统治者们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时,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根源。 第一部分:秦制之始——统一与集权的逻辑 秦朝,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帝国。它以雷霆万钧之势终结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本书将首先聚焦秦朝的政治思想,揭示其“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我们并非仅仅停留在“严刑峻法”的简单认知上,而是要深入解析法家思想如何契合了当时社会转型的迫切需求。 “以法治国”的理念解析: 书中将详细阐述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并最终成为秦朝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将探讨其强调的“君权至上”、“法不阿贵”等核心原则,以及这些原则如何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这包括郡县制的推行,如何打破旧的封建藩篱,将权力牢牢握在中央手中;如何通过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加强了国家对社会认同的塑造。 “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 本部分还将审视秦朝在经济领域采取的策略。为何要“重农抑商”?这种政策背后是怎样的经济考量和社会目标?我们将分析其如何通过保障农业生产以支撑庞大军队和国家建设,同时抑制商业发展以防止财富集中和潜在的社会动荡。 思想的控制与统一: “焚书坑儒”是秦朝政治控制中最具争议的一笔。本书将跳出道德评判,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政治逻辑。这是否仅仅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还是为了巩固大一统政权,清除可能威胁中央集权的异端思想,建立统一的思想基础?我们将探讨这种思想控制的手段和效果,以及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军事力量的运用: 秦朝的统一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军事力量的运用并不仅仅是征伐,更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本书将分析秦朝军队的组织、训练和纪律,以及其在边疆稳定、镇压叛乱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汉承秦制——融合与绵延的智慧 汉朝,在秦朝的废墟上崛起,却继承并发展了其核心的政治制度。但与秦朝的严酷不同,汉朝在实践中展现了更为成熟和灵活的治理智慧,将“法”与“礼”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战略解读: 董仲舒的建议为何能被采纳?“独尊儒术”并非完全排斥其他学说,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整合和被整合的地位。本书将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哪些特质使其能够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如何在民间推广,并最终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政治伦理。这包括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 “以德化民”与“有教无类”: 汉朝统治者如何尝试通过教化来维系社会秩序?“养士”制度的兴起,学校的设立,以及对民间道德宣传的重视,都反映了汉朝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将探讨这些措施如何影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知识的传播。 监察体系的完善: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监察体系。御史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如何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保障?我们将分析其在监督官员、防止腐败、维护法律执行等方面的作用。 “休养生息”与社会经济的稳定: 经历了秦朝的严苛统治和战争,汉初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政策如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如何为汉朝的长期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探讨其与政治稳定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景之治”与“汉武盛世”的比较: 通过对比“文景之治”的宽松与“汉武盛世”的扩张,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汉朝在不同时期对社会管控的不同侧重。前者更注重民生和稳定,后者则强调国家力量的强化和边疆的拓展。这些差异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考量和社会需求? 结语: 《铁血与礼乐:早期中国政治秩序的构建》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叙述,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深度挖掘。本书试图通过对秦汉社会控制思想的梳理,揭示中国早期统一王朝在制度构建、思想塑造、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独特逻辑和精妙之处。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秦汉奠定的基本政治框架,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并在不断调整和演变中,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社会面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秩序演变脉络的重要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我才真正理解了“权力”的渗透性可以达到何种程度。书中对于“连坐”制度的分析,让我深切感受到一种集体式的惩罚如何能够有效地约束个体。一个人犯错,可能株连全家,甚至族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个体在行动前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因为他的行为后果不再仅仅是他自己承担。作者将其上升到思想层面,认为这是一种将个体与集体紧密捆绑,剥夺个体独立性的极端控制手段。它模糊了个人与集体的界限,使得对个体的惩罚可以成为对集体的警示,从而实现更广泛的社会规训。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感觉像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进行了一次细致入微的打捞。书里对于秦汉时期那种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器到社会细胞的全方位、无死角控制的思想脉络,简直是令人触目惊心。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地罗列法条和制度,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驱动这些控制思想产生的深层逻辑和哲学根基。比如,对于“严刑峻法”背后所蕴含的“性恶论”的解读,我印象极其深刻。秦朝以法家为指导,将人视为容易犯错、需要严苛约束的生物,因此,一旦触犯法律,轻则刑罚,重则株连,这种恐惧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社会。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家视为洪水猛兽,而是分析了在那个风雨飘摇、战乱频仍的时代,严苛的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一和秩序,虽然是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思想控制”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这在古代社会研究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层面。作者没有将社会控制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限制和惩罚的威慑,而是着重探讨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思想的灌输和传播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例如,对“独尊儒术”政策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学术选择,更是政治层面的深谋远虑。通过统一思想,消弭异议,从而为集权统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书中对“春秋笔法”、“以史为鉴”等概念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统治者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历史叙事来塑造公众认知,将某些观点合法化,将另一些观点边缘化。这种对历史的“书写权”的争夺,其背后隐藏的控制力量,有时比刀剑更加锋利。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乡里制度”的论述。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划分的概念,更是一种社会管理和控制的基石。作者详细阐释了秦汉时期是如何通过基层组织,如“里”、“伍”、“什”等,来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监督民众的生活,甚至参与到对民众的思想教化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触角,深入到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家庭,使得统治的意志得以有效地贯彻。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社会成员牢牢地编织在其中,任何一丝偏离都会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君权神授”思想的探讨,以及这种思想是如何被用来为统治者的权力进行辩护和合法化。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接受这种说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天命”观念在秦汉时期是如何被政治化,如何成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思想武器。这种将权力来源于超自然力量的说法,使得君主的权威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从而削弱了臣民质疑和反抗的念头。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束缚,比物质上的压迫更具长远的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中对“礼法结合”的论述,让我看到了秦汉时期统治者在社会控制方面的智慧与狡黠。他们既保留了秦朝严苛的法制,又吸收了汉朝儒家的教化思想,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为复杂和有效的控制模式。法律负责对触犯者进行严厉的惩罚,而礼仪和教化则负责从根源上引导民众的行为,塑造其思想。这种刚柔并济的控制策略,使得统治能够更加稳固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部分,莫过于作者对不同思想流派如何在社会控制的实践中相互渗透、博弈和融合的精彩描绘。秦朝的法家思想一统天下,强调君权至上和法律的绝对权威,这无疑是一种极端化的控制。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流,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儒家对“教化”的强调,以及这种教化如何与严密的法律制度形成一种“德主刑辅”的互补关系。这种“以德化民”的思想,表面上看似乎温和许多,但其背后依然潜藏着一种更具渗透性和内在化的控制,通过道德规范、礼仪习俗来塑造个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书中对“礼”的分析尤其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准则,而是被塑造成一种无形的权力工具,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统治者的意志内化为臣民的自觉行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深入秦汉社会控制的复杂肌理。从宏观的国家制度,到微观的个体生活,再到抽象的思想观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告奸”制度的详细阐释,这种鼓励揭发、奖励举报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成员变成了统治者的耳目,使得控制无处不在,防不胜防。这种将个体置于相互监视和告发的环境中,无疑极大地瓦解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同时也强化了对个体的规训。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设计,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操纵,让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越雷池一步。

评分

这本书对于“名教”的解读,也让我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揭示了“名教”在秦汉时期是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并通过一套严密的礼仪规范来维护这种秩序的稳定。这种“名分”的强调,不仅仅是身份的界定,更是权力关系的固化。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有各自的“名分”,一旦逾越,轻则失“名”,重则遭受惩罚。这种对“名”的重视,实际上是对行为的规范,是对思想的约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工具。

评分

总而言之,《秦汉社会控制思想史》是一部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秦汉社会控制的思想画卷。书中对于各种控制思想的分析,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人性、权力以及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思想和制度设计,来维持其统治的,这种思考对于理解当下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