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了2017年教育培训行业的试错、变革、创新和升级过程,描绘了教育培训行业的历史变迁,也突出背后的故事、细节和人物。与往年相比,2017年的教育行业有了更快的发展速度,以及更为深刻的发展变化:资本热退却之后,回归教育本质,用新的方式深耕业务。比如,教育巨头通过双师课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在线教育机构开始实现规模化营收和利润,反攻线下市场。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特别推荐。
作者简介多知网是关注教育培训领域的专业媒体,主打原创内容。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调查,帮助用户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行业资讯,提供鲜活的深度观察、评论和访谈,影响业内主流机构核心人群。
目 录第一章 新的线下格局正在酝酿
进化、整合、扩张,尘埃与曙光交织,新一轮地面战蓄势待发
01 新东方的第二个“圈地时代”
等待燎原之火的“离离草原” / 004
未来之战的硝烟:抢夺二三四线市场 / 007
有没有一种更轻更快的方式扩展新东方的业务边界? / 012
双师之外,另一个模式的试水 / 018
大机构做“连接” / 020
前线的备战 / 023
新东方的当下与未来 / 027
俞敏洪的危机感 / 030
02 “长跑者”好未来
独特的反思文化 / 035
做“强”之后,做“大”的时间点到了 / 037
学而思的“进化论” / 041
“双师”的打法 / 045
“AI 教育”,不仅是赋能 / 048
好未来的格局 / 051
03 朴新,一个野心勃勃的“入局者”
第一次被动公开 / 059
下一剂猛药:要求环球2018 年营收增长50% / 061
混沌的磨合期:从“外企范儿”变回“土八路” / 064
朴新的棋局 / 067
第二章 浮华褪尽,在线教育势能全面爆发
互联网的赋能效应显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喷薄之势,缔造神话的时间点到了
01 一对一快跑,VIPKID 冲击50 亿元营收的背后
闯关A 轮,“死里逃生” / 075
不设限,一切与“人”有关 / 078
攻坚战第一步:占领外教供给端 / 082
极致产品,一切从用户出发 / 084
小班与中文平台:抓住下一个增长点 / 089
02 转型VS 重启,在线少儿英语小班竞逐赛
到了爆发的时候 / 095
时间!时间!时间!群雄入局之后…… / 098
钱真的好赚吗? / 102
第一道坎——“三固定”还是灵活排班 / 104
“打掉销售”之后,运营为王 / 106
拿下技术拦路虎,在线教室设计是关键 / 111
做好“水泵”与“管道”,供应链的探索 / 114
保证供应链之后,产品设计与运营指标的博弈 / 117
03 尚德机构重生:从制造壁垒到创造价值
“绝对领先”背后:树立高耸的壁垒 / 124
面对用户:除了运营,还要“唤醒” / 128
解决成长难题:每个人都在系统中工作 / 132
唯快不破,尚德机构的周迭代文化 / 134
尚德机构的改变:“军阀”融入教育基因 / 138
借“势”突破天花板 / 140
04 公考变局:粉笔线上反攻线下
“你们为什么还不来线下?” / 145
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饱和攻击 / 146
品控是基础,线下用“口碑”立足 / 149
教研的力量:批量生产优秀老师 / 152
垄断线上之后:掌握定价权,提升ARPU 值 / 154
05 考虫:互联网红利下的超级大班
“你们不会是骗子吧?” / 160
来自成长的烦恼 / 162
“和用户做朋友” / 165
“做活”的四六级业务和它的边界 / 167
06 工具类APP 变现年,内容 服务如何斩获数十万付费用户?
流量= 营收? No ! / 172
“中央厨房”的自研逻辑 / 173
拉新转化,微信生态下的新玩法 / 175
模式验证之后,如何突破续费困局? / 177
第三章 校企合作,打响未来之战
广阔的市场,广袤的生机,这个极具诱惑力的所在迎来了新一波来客
01 校企合作,老赛道里的新机会
校企合作的1.0 时代:少数人狂欢的草莽期 / 182
需求转折点:从简单的“硬件升级”到“要更适合教学” / 185
五十六中改革:置之死地而后生 / 188
想进校?没那么容易 / 191
02 自主选拔:高考改革后的新机遇
“拼裸分,越来越不占优势” / 198
自主招生市场,仍是一片待挖掘的蓝海 / 200
自主选拔突破口:“创新潜质”和“学科竞赛” / 202
家长倒逼学校改革,三四线城市蕴藏进校机会 / 206
第四章 民促法落地,培训行业进入政策红利高地
发令枪响起,到底在和谁赛跑?对手,自己,还是时间?
01 新《民促法》后,教育行业的资本选择
培训机构“有法可依”,A 股IPO 等待契机 / 212
学历制民办学校:中期境外资本市场仍是主要通道 / 215
营利性高中成“利好中的利好” / 218
02 放逐与回归,在线教育投资热背后
大额融资频现,K12 在线辅导到了规模化营收的时候 / 222
市值百亿美元公司已现,“未来还会有40—50 家” / 223
不论线上线下,有营收就是好标的? / 225
政策利好、消费习惯养成,放逐后的回归 / 227
03 出走新三板
龙门教育离场:站到未来的风口上 / 230
明师教育摘牌:为登陆A 股做两手准备 / 233
转战A 股背后 / 236
04 港股,在线教育公司IPO 的新风口?
港交所打响“新经济公司”争夺战 / 239
登陆资本市场,香港或是不错的选择 / 240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数据和趋势预测特别敏感的人,以前总觉得行业报告那些东西水分太大,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现场感”。作者显然是深入一线,参与了大量研讨会和闭门会议,所以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公开的数据,更多的是那些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人们私下里的焦虑和兴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知识付费”泡沫破裂前夕的冷静描述,它没有用夸张的笔触去渲染恐慌,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医学诊断般的口吻,指出了当时行业在商业模式构建上的结构性缺陷——过度依赖单次营销爆发力,而忽视了持续性的服务价值沉淀。这种深度的反思,对于我们这些试图建立长期品牌价值的机构来说,是极其警醒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硬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直击问题核心,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释然感。它就像一本行业内部的“备忘录”,记录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让我得以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我们自己过去一年的所有决策是否准确地踩在了历史的鼓点上。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体现在它对“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议题的探讨上。在2017年那个资本狂热的年份,大家都在谈论扩张、融资、跑马圈地,似乎谁拿到钱谁就是赢家。然而,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在如此快速的迭代中,培训师的专业素养如何保持、机构的教研体系如何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关于“AI赋能教学”那几章,当时很多宣传都在鼓吹颠覆性革命,但这本书却非常务实地分析了当时技术成熟度和师资培训体系之间的巨大鸿沟。它提出了一个观点:技术是放大器,但核心的教学内核如果空洞,放大了也只是空洞。这让我当时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团队的内部培训机制,意识到我们过去可能过于注重对外宣传的新潮概念,而忽略了对核心教学质量的持续打磨。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在所有人都在往前冲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你跑的方向是否正确,你的“引擎”是否可靠。它的批判性思维非常强,读完后我感觉我对行业内的浮躁之气有了免疫力。
评分这本《培训行业这一年 2017》简直是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对过去一年的行业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记得当时刚进入这个领域不久,各种信息碎片化地扑面而来,概念满天飞,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梳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实,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像是行业前辈拉着你,手把手地跟你聊:“你看,去年哪些模式火了,哪些坑大家踩了,还有哪些技术正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几个关键案例的深度剖析,它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项目成功了”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资源整合、市场定位以及关键决策者的思维模式。比如,它对比分析了当时线上教育平台在K12和职业教育两条赛道上的不同策略,那种细致到连用户获取成本(CAC)和客户终身价值(LTV)的估算对比,都写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我后续制定预算和市场投入策略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照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迷茫的新人,而是有了一套可以用来观察和衡量当下行业动态的“透镜”。它帮助我迅速补齐了知识短板,对那些行话和缩写也有了醍醐灌顶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我与同事交流时的专业度和自信心。
评分初读这本《培训行业这一年 2017》时,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面向B端的商业分析读物,但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C端用户的洞察也相当到位。书中描绘了当时学习者心智模式的微妙变化,特别是从“为文凭买单”到“为即时技能买单”的转变,以及社交裂变在学习路径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分析了“微课”形态的兴衰,它不仅仅是从技术播放角度分析,而是从用户碎片化时间利用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这点非常精彩。作者似乎能精准捕捉到学员那种“想要进步又不想投入太多时间”的矛盾心态,并解析了不同机构是如何利用这种心理来设计产品的。这种对“人”的细腻观察,使得这本书的理论不仅仅是冰冷的商业模型,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它让我明白,再好的商业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学习者的体验上。阅读过程非常流畅,它擅长用小故事串联起大趋势,读起来完全没有晦涩感,如同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在分享他的“江湖历险记”。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合规性”和“政策风险”的部分。2017年对于整个教育培训行业来说,是一个监管风向开始收紧的关键年份,很多地方的政策都出现了微妙的调整。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记录可以说是精准而及时。它没有去揣测未来的宏大走向,而是将当时已经落地的具体细则和地方试点政策进行了梳理和影响分析。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业务突然变得难以推进,哪些宣传口径是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以及合规运营的“底线”在哪里。这种带着敬畏心去审视行业规范的视角,对于一个追求稳健发展的机构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衔接,让你能清晰地看到政策变化如何传导到市场竞争,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报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致富”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在这片快速变化的土地上长期生存”的指南,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