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社会政治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 作者 | 萨孟武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62628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萨孟武所著《中国社会政治史》全书共四卷,本书为第二卷。全书纵论中国各朝之兴亡得失,除考据政治制度外,更引用社会、经济、思想等各层面的相关资料,以评析这些层面的变动如何与政治制度相互影响,*终甚至成为朝代更迭的因素。 决定历史演进的条件,往往是交互影响的,其中*明显的莫过于政治与社会两方面。书中除了详述宫中、府中权力的转移、倾轧外,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介绍币制、税赋、力役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如何冲击历史的演进。另外,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史或政治史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社会科学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其着力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剖析了各类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便利学者的是,书中于每个朝代必以表格方式详述其中央、地方官制与文官制度,且剖析该制度之优劣。 本书起草于1935年,完成于1965年,实际写作共花费22年。为成此书,萨先生遍览群书,正史以外,通鉴、奏议、书信等各种史料,多有参考。亦不惜斥资购入数套二十五史以备查核、编辑之用,其准备工作不可不谓详尽,故自成书以来,已成为研习中国历朝政治的重要参考书籍。在三民书局也是一版再版,从1975年至今已出6版。 |
| 作者简介 | |
|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历任中山大学、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兼院长。政校复校,兼任政治系研究所教授,并曾任立法委员。著有《政治学》《西洋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孟武自选文集》等著作。 萨孟武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制度、理论的研究,能不落俗套,深入浅出,贯通中西,对中国政治学的形成影响很大。几本随笔式的小书,以小说解说学术观念,特色,也颇得读者欢迎。 萨氏对于中华民国宪法有着精辟的见解,批抨早年时期的国民大会代表之言笔,被部分前司法院大法官曾用来解释宪法。萨孟武被认为是近代著名的中华民国宪法书籍著作人,亦是少数被学院派的学者认同是分析解辟中华民国宪法的专家。 |
| 目录 | |
| 简体版序 增订新版自序 序 章三 国 节三国的分立 第二节官僚政治的败坏及世族政治的萌芽 第三节正始之风与思想的颓废 第四节北方经济的复兴与晋的统一 第五节魏的政治制度 附录 三国建元表 第二章晋 节封建制度与八王之乱 第二节蛮族移动与晋的南渡 第三节风俗颓败与政治腐化 第四节世族政治的成立 第五节晋的政治制度 附录 晋建元表 第三章南北朝 节南北的对立 第二节世族政治的完成 第三节政制的败坏 第四节佛教的流行及其与吾国固有思想的论争 第五节南北的逐渐统一 第六节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附录 南北朝建元表 |
| 编辑推荐 | |
| 作为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萨氏著作甚多,以《政治学》《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法治思想》*为著名。而由于种种原因,萨孟武的社会学、政治学著作在今天大陆并不流行,大陆读者接触和认识萨孟武,更多是通过他的三本学术性随笔著作,即《<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萨孟武曾开玩笑说这三本书是姨太太的面孔,不是正夫人那种很正经的面孔。这对于认识与评价一位严肃的学者,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所以,此次拟出版其花费二十二年之心力所成之巨著《中国社会政治史》。此书可以说既是其学术成就的代表,又是中国社会史与政治史领域的力作,值得大陆学界参考以及对中国社会与政治感兴趣的学者与普通读者阅读研究。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中国社会政治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权力博弈以及社会思潮的演变。比如,书中对东晋士族在政治上的种种作为,既有对他们才华的认可,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他们沉迷享乐、政治保守的一面。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寒门”士人如何在这种世家大族主导的政治格局中生存与奋斗的描写所打动,那些不为人知的名字,他们的挣扎与抱负,同样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对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兴盛及其对社会思想、文化艺术的影响,也给予了充分的篇幅。作者不仅仅是简单介绍佛教的教义,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其如何满足了人们在乱世中寻求精神慰藉的需求,以及它与道教、儒家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仿佛看到了各种思想在碰撞、融合,最终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在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人们依然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这本书给我的答案是,乱世之中,生命更加脆弱,也因此更加渴望超越物质的价值,精神的追求反而更加纯粹。
评分这本《中国社会政治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为我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古代社会运作方式的窗口。我一直对古代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视角。它不仅仅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政治舞台,更关注到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士族门阀的崛起与衰落、以及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存境遇。书中对“寒门”与“士族”的区分,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了个人的命运,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出身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但同时,也不乏有通过各种途径实现阶层跃升的个例,这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图景。此外,书中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南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不同特点,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了政治格局。比如,南方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是如何支撑东晋政权得以偏安一隅,而北方则在战乱中经历着资源的掠夺与重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普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失望,这本书都尝试去触及,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加鲜活的感知。
评分这本《中国社会政治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的面貌一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刚翻开,就被书中对魏晋风度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名士风流、竹林玄言的画面感十足,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草气息,听到清谈的声音。但作者并未止步于表面的风雅,而是深入剖析了魏晋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到西晋的世族政治,再到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每一个环节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让我明白了这些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最终导致的分裂与融合。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及其与中原汉族的互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打破了我过去对这段历史的片面认知,认识到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时期,而非简单的汉族衰落。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但又处理得非常融洽,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完这本书,我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立体、深刻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事件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军事史颇感兴趣的读者,《中国社会政治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中的军事部分无疑是让我最为欣喜的。这段时期,战乱频仍,各种军事策略、兵种运用层出不穷,这本书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三国时期诸侯争霸中的经典战役,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的战略分析,到东晋时期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战术解读,再到南北朝时期胡汉骑兵的对抗与融合,书中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兵种的分析,比如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骑兵优势,以及南方政权如何利用水军进行防御和进攻。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战役结果,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造成胜败的原因,包括政治因素、军事指挥、后勤保障以及士气等多个层面,让我对古代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也让我认识到,军事的胜利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国力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感受着战场的残酷与壮烈,也体会着将帅们的智慧与勇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