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定价:80.00元
作者:王思明,沈志忠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11611468
字数:
页码: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0年10月,在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大大推进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是该会议的论文集结。这批论文按主题可以分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其他相关研究4个方面。
目录
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索
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古今中外论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农业遗产资源的农业旅游发展探索
第二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
论高家堰的修筑及其影响
鄂东广济江堤修防史略论
试论清代治河专家对黄运减水闸坝利害的认识及其下河治理方案
民国后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垦区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析
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及其变迁
试论小麦移栽技术的产生及传承
略论《桑园围志》的价值与续修
论传统乡规民约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卜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农业文明与伏羲时代之食文化
过山瑶与蕾新畲
左宗棠与“左公柳”
周人“祈农”民俗传统的延续与演绎——陇东“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农业文化内涵管窥
第三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
通过韩半岛铁搭看明清时代江南的水田农业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迁徙农业文化研究
徽州地区林业习惯法的护林制度
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论婺源县上晓起村水力捻茶机的遗产价值
东乡野生稻:“”的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标志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阳城广禅侯保护谈谈发展中兽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家猪和太湖猪文明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
历史时期温州柑种植兴衰考述
基于GIS的农业史研究探析
中国古代农家的农时观
第四部分 其他相关研究
基于历史与社会学视野的防旱抗旱研究
试论唐朝盛世下的农业经济政策
从《全唐诗》看唐代蚕业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
清代广西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
中国近代水利人才危机应对与专门教育的起步
浅析丁颖对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
中国农民养老与“米保障”
论英国对中国茶业经济间谍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作者介绍
王思明,1961年11月生,湖南株洲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史、比较农业史研究,担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农史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入选农业部重点人才工程“神农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
沈志忠,1968年6月生。江苏宝应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农业考古、中外农业交流史研究。担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理事,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文摘
3.规模化生产破坏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多样性
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地方各级日益强调对单一粮食供给量的过度追求,在以经济效益和产出率为单一考核指标情况下,我国农业生产越来越注重所谓的“技术创新”,逐步采用现代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但创新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新技术、新制度对旧有技术、制度的部分甚至是完全替代。上述所谓的技术创新,尽管有助于完成粮食供给方面的硬性指标,但其恶果也是显然的。一方面造成了我国农作物物种单一(高产量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土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另一方面导致了传统的、低成本的生态农业生产结构直接被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代替,很多有价值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系统衰落甚至消失,这其实是对文化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的一种严重破坏。
因此,如何找到有效的技术创新路径,在对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系统进行保护的同时,实现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向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转变,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
4.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威胁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普遍被认为是当前对农业文化遗产实行“动态保护”为有效、经济、可行的管理方式之一。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可以支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遗产地农民的收入,提高其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社区管理。
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管理的威胁也逐步凸显出来。首先,遗产地的环境保护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并且由于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珍稀性、脆弱性、原真性等特点,过度开发对其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恢复的。这就要求在进行遗产地旅游开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区环境的承载力,资源的开发要在安全的环境负荷范围之内进行,当遗产地保护和开发发生冲突时,保护仍是原则。其次,遗产地民俗文化的保持问题。遗产地的民俗文化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遗产地的开放,各地游客竞相涌入,外部文化会对本地民俗文化造成一定冲击,由此导致遗产地居民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很多村民不愿意继续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甚至不愿留在遗产地生活,这些都不利于遗产地的保护。后,遗产地居民切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将遗产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也纳为旅游观光的组成部分,这会极大的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遗产地居民才是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旅游开发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意愿和对其各方面切身利益的保障,旅游开发应该在充分尊重遗产地村民意愿的条件下开展,并且结果是能够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才能保证旅游开发可持续的进行。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管理经验还不成熟,遗产地居民对遗产享有的收益权等没能够被充分保障。
……
序言
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探索
农业遗产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
古今中外论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农业遗产资源的农业旅游发展探索
第二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
论高家堰的修筑及其影响
鄂东广济江堤修防史略论
试论清代治河专家对黄运减水闸坝利害的认识及其下河治理方案
民国后期和田河流域洛浦垦区垦荒、撂荒地的景观格局及其荒漠化成因探析
南海九江的桑基鱼塘及其变迁
试论小麦移栽技术的产生及传承
略论《桑园围志》的价值与续修
论传统乡规民约的内涵及其理论渊源
卜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农业文明与伏羲时代之食文化
过山瑶与蕾新畲
左宗棠与“左公柳”
周人“祈农”民俗传统的延续与演绎——陇东“二月二龙抬头”节俗的农业文化内涵管窥
第三部分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和个案研究
通过韩半岛铁搭看明清时代江南的水田农业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迁徙农业文化研究
徽州地区林业习惯法的护林制度
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论婺源县上晓起村水力捻茶机的遗产价值
东乡野生稻:“”的农业文化遗产
地理标志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
从阳城广禅侯保护谈谈发展中兽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家猪和太湖猪文明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
历史时期温州柑种植兴衰考述
基于GIS的农业史研究探析
中国古代农家的农时观
第四部分 其他相关研究
基于历史与社会学视野的防旱抗旱研究
试论唐朝盛世下的农业经济政策
从《全唐诗》看唐代蚕业
论明清松江府官布征解之变迁
清代广西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
中国近代水利人才危机应对与专门教育的起步
浅析丁颖对我国水稻种质资源的搜集与利用
中国农民养老与“米保障”
论英国对中国茶业经济间谍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八段: 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对“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这个系列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次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无疑是这个系列中一个极其重要且具有时代意义的选题。我理解,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农业文化遗产则是这段辉煌历史最生动的见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能为当下和未来提供重要的借鉴。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探讨,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些农业遗产?它们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评分第十段: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保护研究”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作者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深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长期的努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充分展现这种复杂性,并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我期待着作者们能够深入剖析当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例如传统文化断层、技术失传、市场认可度不高等等,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能成为一份行动指南,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之中,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
评分第五段: 对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这个系列,我一直有着高度的期待。我曾阅读过其中几本,它们无一不展现出对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这次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更是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亲身经历过传统农业的变迁,见证了许多老物件、老技艺的消失。我常常怀念小时候看到的那些稻田、麦浪,以及农忙时节热闹的景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我未实际看到,但我可以想象)和书名,都给我一种宁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能唤起读者的乡愁,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关注那些承载着我们祖先记忆的农业遗产。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的文字,让我重新认识家乡,认识我们与土地之间那份早已淡忘的联系。
评分第七段: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在很多方面都属于非物质范畴,它体现在农民的劳动智慧、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节日庆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非物质层面的价值,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其传承下去。例如,一些古老的农谚、歌谣,它们是否还在流传?一些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节庆,是否还有人记得其意义和仪式?如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物质遗产的视角,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并为这些非物质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思路。
评分第九段: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还体现在它能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例如轮作、休耕、以及对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这些古老的耕作方式所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探讨如何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加以借鉴和应用。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示一些地区如何通过传承和创新传统农业技术,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为了留住历史,更是为了探索一条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
评分第一段: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分量和严谨的标题吸引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深入了解那片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明。《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这个系列本身就带着一种学术的权威感,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更是直指核心,这次聚焦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恰好是我最为关注的领域。我一直觉得,那些世代相传的耕作方式、农耕智慧、以及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民俗风情,才是中华文明最深沉、最宝贵的根基。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这些宝贵的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甚至消逝的危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关心农业遗产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也寄托了我们对这些珍贵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殷切期望。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评分第六段: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揭示的“保护”行动的实际操作层面。我理解,理论研究是基础,但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如何被保护的。比如,那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老梯田,它们是如何进行维护和管理的?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农作物,是否有成功的复种和推广项目?那些独特的农耕习俗,是否有人在努力地传承和发扬?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持、社区的参与度,以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正在进行或即将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个人、组织乃至政府部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第二段: 对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一直抱有非常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我深深地为祖先留下的智慧感到骄傲,那些因地制宜的耕作技术,那些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比如,我一直对梯田的精巧构思和古代水利工程的宏伟成就感到惊叹,它们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更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和人文风貌。另一方面,我也深感忧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耕作模式受到冲击,许多古老的农作物品种濒临灭绝,与之相关的农耕文化也逐渐淡化。这本书以“保护研究”为题,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案例和方法,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也能参与到这场保护的行动中来。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具体的措施正在被实施?成效如何?又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评分第四段: 读到作者是王思明、沈志忠,9(似乎是卷号或者页码),我就知道这并非一本随随便便的读物。两位作者的名字,在关注中国农业研究的圈子里,应该有着一定的份量。我猜想,这本书的背后,一定凝聚了他们长期的心血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在“保护研究”这个课题上,是否能够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和突破性的见解?是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和问题的揭示,还是能够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创新的保护模式?我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探讨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出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能够激发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能够改变我对农业遗产保护的一些固有认知。
评分第三段: 这本书的书名——“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理论框架感到些许畏惧。然而,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提供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定义“农业文化遗产”的?它的边界在哪里?是否涵盖了物质层面的农作物、农具、建筑,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耕作技艺、节日习俗、民间信仰等等?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为我揭示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梳理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脉络。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或者通过丰富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理论,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从中获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