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
定价:98.00元
作者:枣庄市林业局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3875236
字数:
页码:2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5年,分别从林业机构、林业资源、林木种苗、用材防护林培育、经济林发展与林产品加工、经营管理与投资、森林保护以及林业教育与科技等八个方面介绍了枣庄市林业发展状况。供林业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概述
大事记
编  林业机构
章  建国前的林业机构
节  农会
第二节  劝业所
第三节  实业局
第四节  建设局
第五节  实业科——建设科
第二章  建国后的林业机构
节  行政机构
第二节  领导组织
第三节  法治机构
第四节  事业机构
第五节  经营机构
第二编  林业资源
章  林地和林木资源
节  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第二节  林业用地及其林木资源
第三节  非林业用地林木资源
第四节  林木蓄积量
第五节  森林覆盖率
第六节  林业资源消长动态
第二章  森林植物资源
节  木本植物资源
第二节  主要乡土用材树种资源
第三节  古老、珍贵、稀有树种资源
第四节  林木引种和引进树种资源
第五节  林区主要草本植物
第六节  林区药材植物资源
第三章  森林鸟兽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节  森林鸟兽之今昔
第二节  森林鸟类资源
第三节  主要农林益鸟
第四节  森林兽类及其他野生动物资源
第四章  森林昆虫资源
节  森林昆虫资源普查
第二节  森林昆虫资源
第三节  主要森林害虫
第四节  森林天敌昆虫资源
第三编  林木种苗
章  林木种子生产
节  林木种子生产概况
第二节  主要林木种子的调进与调出
第二章  林木良种化建设
节  “三自”方针与林木选种
第二节  林木良种选优
第三节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第三章  林业育苗
节  国营育苗
第二节  集体育苗
第三节  个人育苗
第四编  用材防护林培育
章  防护林
节  山区水土保持林
第二节  农田林网
第三节  农林间作
第四节  河渠绿化
第五节  道路绿化
第二章  用材林
节  一般用材林
第二节  矿柱林
第三节  用材林基地
第四节  丰产林基地
第三章  城市绿化和农村“四旁”植树
节  城市绿化
第二节  农村“四旁”植树
第四章  义务植树
节  植树节植树
第二节  全民义务植树
第五编  经济林发展与林产加工
章  果树
节  建国前果树发展概述
第二节  建国后果树管理体制沿革
第三节  建国后果树发展概况
第四节  枣庄名特果品
第五节  主要果树的栽培与发展
第二章  特用经济林
节  “三条”的栽培与发展
第二节  竹林
第三节  花椒
第四节  枣庄漆树
第五节  茶树
第三章  林产加工
节  果品贮藏、加工与销售
第二节  制茶
第三节  条编
第四节  栲胶
第六编  经营管理与投资
章  国营林场
节  林场建设
第二节  林场森林资源
第三节  林场经营管理
第二章  集体和个体营林单位
节  国社合营林场
第二节  社队林场
第三节  林业专业队
第四节  林业专业户
第三章  山林所有制
节  国有山林
第二节  集体所有山林
第三节  私有林木
第四节  林木采伐管理
第四章  林业投资
节  国家投资
第二节  集体和群众投资
第七编  森林保护
章  封山护(育)林
节  建国初期的封山护(育)林
第二节  60年代初期的封山护(育)林
第三节  60年代中期——封山护(育)林兴盛时期
第四节  十年与封山护(育)林
第五节  山林承包与封山护(育)林
第二章  护林防火
节  建国前的护林
第二节  建国后的护林
第三节  出口刺槐叶粉与毁林
第四节  山林防火
第五节  实施以法治林
第三章  防治林木病虫害
节  林木病害防治
第二节  林木虫害防治
第三节  森林植物检疫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利用
第八编  林业教育与科技
章  林业教育
节  专业学校
第二节  林业中学
第三节  林业培训班
第四节  林果广播讲座
第五节  林果电影、电视教育
第六节  林业职工教育
第二章  林业科技队伍和林业学术组织
节  林业科技队伍的发展
第二节  林业科技人员技术职称晋升
第三节  林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变迁
第四节  林业学术组织及其活动
第三章  林业科技成果
节  林业科技创作成果
第二节  获奖林业科技成果
附录
附录一  文献辑录
重要文件辑录
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辑录
附录二  林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省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市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附录三  人物
模范党员、山东省林业劳动模范夏继仁
全国林业劳动模范杨安连
附录四  林业扶贫望母山
附录五  抱犊崮林区的风光与资源
附录六  林谚
歌谣
谚语
后记
修编  出版说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地方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充满好奇的旅行爱好者,我总是喜欢在踏足一个新地方之前,先去了解它的过去。《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宝藏的入口,吸引着我去探索枣庄这片土地上,关于绿色生命的故事。1840年至1985年,这145年的时间跨度,让我联想到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从晚清的动荡,到民国的纷争,再到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枣庄的林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书中是否会记载,在不同历史时期,这片土地上的森林是如何被对待的?是得到了悉心的呵护,还是曾被无情地砍伐?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那些充满挑战的年代,林业工作者们是如何用汗水和智慧,为这片土地增添绿色的。也许书中会讲述一些关于植树造林的故事,关于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是一些关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努力。1840-1985年,这段历史充满了变革,而林业的发展,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评分我是一位热爱自然,也热衷于探索地方历史变迁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记录了特定领域发展轨迹的文献情有独钟。《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朴实却充满力量,它直接点明了研究对象和时间范围,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丰富内容充满了好奇。1840年,一个距今已久的历史节点,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前夜;而1985年,又是中国经济腾飞、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时期。在这145年间,枣庄的林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到一个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这个过程中,森林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护?还是经历了被过度开发的时期?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造林、育林、采伐等活动?是否会反映林业政策的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具体影响?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林业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绿色,守护家园的。1840-1985年,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近代史的多个重要时期,而林业的发展,往往是这些时期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缩影。
评分我是一位对地方史料收集和整理有着极大热情的退休干部,多年来一直在搜集我所在城市——枣庄的历史文献。这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它的内容和时间跨度引起了我强烈的关注。1840年至1985年,这145年的时间,几乎涵盖了我生命中绝大部分的过去,也见证了枣庄这个城市从一个普通的县城,一步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工矿城市的过程。林业,虽然不像煤炭、钢铁那样是枣庄的支柱产业,但它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我非常想知道,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枣庄的林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是否经历过繁荣时期,也可能面对过严峻的挑战?书中是否会记载一些关于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林业管理政策的变迁?我尤其关心的是,在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林业工作者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为这片土地增添绿色的。或许书中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措施、案例,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对于我们这些曾经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无疑是珍贵的回忆。而且,1840-1985年,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战争、社会改革、经济建设,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是否会对枣庄的林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评分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史和地方经济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够通过详实的文献来了解不同地区特定产业的发展轨迹。《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1840年至1985年,这个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上的诸多重要事件和转型时期。我想象着,在这145年里,枣庄的林业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演变的。它是否经历了从原始的、粗放式的资源掠夺,到有计划的、科学的森林经营?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统计数据,例如不同时期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木材产量、造林面积等?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的林业政策是如何制定的,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840-1985年,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而林业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的产业,其发展必然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经济政策、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厚重感,"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跨越了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从清朝晚期一直延伸到改革开放初期。光是这个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想象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作为一名对地方志和历史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记录了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发展轨迹的志书情有独钟。林业,虽然可能不如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那样具有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但它却与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乃至文化传承息息相关。想象一下,在过去的百余年间,枣庄这片土地上的树木是如何生长、砍伐、又如何被重新栽种的?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对当地的气候、水土保持,乃至农民的生计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可能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官方对林业政策的调整,从早期的掠夺式开发到后来的保护与复兴,每一个决策的背后,都可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智慧。而1840年至1985年,恰好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剧烈变动时期,战争、革命、建设、改革,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无疑都会在林业发展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比如,战争时期是否需要大量的木材用于军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是如何在枣庄开展的?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浪潮又给林业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地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独立研究者,尤其喜欢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视的细节。《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1840年至1985年,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时间段,中国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到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145年的变迁中,林业作为一个区域性产业,其发展往往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层面息息相关。我非常好奇,在枣庄这片土地上,林业是如何在这场巨大的历史变革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的?书中是否会记录不同时期,比如晚清时期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民国时期,战乱和动荡对林业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在枣庄是如何开展的?改革开放初期,林业管理体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翔实的史料,帮助我勾勒出枣庄林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并从中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地方历史的演变。1840-1985年,这段历史是中国巨变的缩影,而林业的发展,无疑是这种巨变在自然生态层面的一个重要体现。
评分我是一位对自然科学和历史人文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喜欢通过地方性文献来了解一个区域的微观发展脉络。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和主题所吸引。1840年,正值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近代史的洪流;而1985年,则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时期。在这145年的漫长岁月中,枣庄的林业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探究欲望。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这片土地上森林的兴衰荣辱。我猜测,书中可能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和统计,更会包含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比如,不同时期林业政策的出台背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林业发展如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林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可能在艰苦的环境下,默默耕耘,为这片土地播撒绿色。同时,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与林业相关的传统习俗或民间传说,因为历史的积淀往往体现在方方面面。1840-1985年,这段时间包含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变革,从封建王朝的衰落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可能在林业的发展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文献充满敬畏,并且热衷于通过细节来理解宏大叙事的普通读者。《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时间胶囊,让我对其中可能隐藏的丰富信息充满了好奇。1840年,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而1985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在这145年的漫长岁月中,枣庄的林业是如何在这场时代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书中是否会记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林业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是遵循自然规律,还是经历过不合理的采伐?我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那些关于植树造林、森林保护、以及林业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许书中会记录一些林业工作者们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为这片土地播撒绿色,守护生态。1840-1985年,这段历史充满了挑战和变革,而林业的发展,就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评分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尤其偏爱严肃纪实类作品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真实反映地方历史发展脉络的志书抱有特殊的感情。《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便带着一种扎实、严谨的气息。1840年至1985年,这个时间跨度本身就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它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晚清的动荡不安,到民国的战乱分裂,再到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初期。我想象着,在这145年里,枣庄的林业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跌宕起伏的。它是否曾面临过因为战争而大规模的砍伐,又在和平年代如何得到恢复和发展?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不同时期林业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具体影响?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林业工作者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肩负使命,为这片土地的绿色贡献力量的。这其中或许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成就。1840-1985年,这段历史充满了变革与挑战,而林业作为一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其发展轨迹必然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逻辑。
评分我是一位对生态保护和地方发展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读者,总是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度洞察的文献。《枣庄市林业志(1840-1985)》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1840年至1985年,这个时间跨度,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史上的重大变革。我非常好奇,在枣庄这片土地上,林业是如何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经历风雨的。书中是否会详细记录,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政策措施?例如,在清末民初,森林资源是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是如何在枣庄开展的?改革开放初期,林业管理体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翔实的史料,帮助我理解林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1840-1985年,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林业的发展,往往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